专栏名称: 电商在线
浙报集团旗下创新媒体,聚焦互联网和新商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证券报  ·  就在下周!事关A股,重要变化 ·  6 小时前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  中信建投:人形机器人投资机遇 ·  昨天  
华泰睿思  ·  图说研报 | 中国资产重估:中国有哪些好公司? ·  15 小时前  
上海证券报  ·  600539,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  昨天  
上海证券报  ·  盘中突发!小米,新高、跳水、反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电商在线

一年亏掉近5000万,国内最吸金IP,也想做“乐园生意”

电商在线  · 公众号  ·  · 2025-01-17 20:06

正文

文|唐果

编辑|王亚琪


当同行高调喊出“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世界的泡泡玛特”的时候,同在港交所上市的超级IP——B.Duck小黄鸭(小黄鸭德盈02250.HK),则显得有些黯淡。


四年前,小黄鸭也曾有过风光无两的时候。据《2021天猫服饰IP白皮书》数据,B.Duck小黄鸭在服饰国产IP消费榜位列第一,消费总榜仅次于米奇排名第二,是彼时国内消费领域最吸金IP。


(B.Duck 的女装系列)


可惜好景不长,自2023年以来,小黄鸭德盈便出现了持续的亏损。


2023年小黄鸭德盈实现营收1.30亿港元,年内亏损4669.1万港元。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为4620.6万港元;2024年中报显示,小黄鸭德盈实现营收5991.5万港元,同比增长4.94%。股东应占亏损1696.1万港元,同比扩大7.47%。


B.Duck小黄鸭IP诞生于2005年,是创始人许夏林受到“小黄鸭漂流事件”(1992年,一只运往美国的集装箱在海面上打翻,28800只塑料小黄鸭落入海中“大澡堂”,在洋流的推动下飘向世界各地)的启发,而设计出的浴盆玩具, “Bathing Duck”即B.Duck的卡通小黄鸭形象。


(小黄鸭漂流事件)


对于已经诞生了20年的“老鸭”小黄鸭而言,要挽救亏损的局面,最重要的是重新获得消费者们的喜爱。


并不甘心就这样过气的小黄鸭,也正在试图打开新的获客场景。


2025一开年,小黄鸭德盈便开了一场发布会,宣布将通过与贵州省黄果树旅游区郎宫景区的合作,打造“中国第一条IP主题漂流”,以此来获得更多亲子家庭客群的关注。2025年1月14日,小黄鸭还官宣了与黔灵山公园的合作,除了打造B.Duck×黔灵山公园IP外,还将为黔灵山公园塑造动物家族角色IP。


正在奋力“扑腾”的小黄鸭,能否和曾经市值腰斩后逆境翻盘的泡泡玛特一样,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为何过气?


单纯靠着“一只鸭”就做到港交所主板上市,B.Duck小黄鸭是第一个。



托举小黄鸭成功上市的,主要来源于小黄鸭于2011年开放的IP授权业务。2017年,B.Duck小黃鸭授权利讯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线下门店,合作品类主要涵盖童装、童鞋等,一度创造了巅峰期超过3000家门店的记录,这次试水也让越来越多消费者认识了这只黄色尖尖头小鸭。这一年,B.Duck小黄鸭授权的衍生产品零售总额突破了200亿港元。


此后,B.Duck小黄鸭就开启了“一路狂奔”模式。


2018—2021年,小黄鸭德盈收入分别为2.00亿港元、2.43亿港元、2.34亿港元、2.90亿港元;同期,小黄鸭德盈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86.2万港元、2410.2万港元、5454.8万港元、6294.3万港元。在跻身中国角色知识产权授权市场的第一大自主IP的2022年,小黄鸭所属德盈控股国际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山寨”小黄鸭如春笋般涌现。而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鸭鸭”造型,小黄鸭IP针对形象独特性的版权保护界线很模糊——是致敬还是抄袭,很难界定。


这也让B.Duck小黄鸭在IP商标侵权保护战中,花费了不少心力。据2021年公司招股书显示,小黄鸭德盈四年涉及诉讼共计1521起,有些盗版形象甚至直接“复制粘贴”。


2021年,小黄鸭德盈发现LTDuck小黄鸭的关联销售方,将近似B.Duck鸭头的商标应用于童鞋、服饰商品上进行销售。2022年,B.Duck将LT Duck等相关公司告上法庭,2023年一审宣判LT Duck关联无被告构成商标侵权行为,后被告不服提起上诉,于2024年7月终审判决下发: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其涉及侵权的鸭头图案如图)


单就这一场纠纷,B.Duck小黄鸭就花费了近3年时光。更重要的是,在消费者心中,小黄鸭并不只有B.Duck小黄鸭一只了。


而糟心的并不只有“鸭子们”的事情,B.Duck小黄鸭还要面对陡然增加的IP竞争对手们。除了像泡泡玛特这样潮流玩具艺术家设计的IP,还有以社交媒体平台为主阵地的新兴国创本土“轻IP”们接踵而至。


那些新鲜的、有充足线上曝光、有粉丝圈层影响力的IP“后浪”们已经成为品牌销售方们关注的新焦点,这也让B.Duck小黄鸭赖以为生的授权生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据小黄鸭德盈2024年中报显示,尽管授权商变多了,但授权营收锐减。2024年上半年,B.Duck小黄鸭被授权商数目达到495家,同比2023年上半年的430家增长了15.11%,而来自角色授权业务的收入却同比减少10.4%至2630万港元。



而这还是B.Duck小黄鸭在降低授权费用后才争取到的结果。小黄鸭德盈在2024年中报也指出——“商品授权业务向被授权商收取的授权金及额外授权金减少,中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提供更多优惠以吸引不同产品类别的新被授权商。”


翻红不易


IP生意最怕的就是没人气。想要在愈发透明的市场中,抵御IP快速迭代的“卷”,夺回消费者的关注,延长品牌IP寿命,则非常考验企业的创新能力。


然而,IP运营的创新能力,正是小黄鸭德盈的短板。


事实上,除了B.Duck小黄鸭外,自2010年起,小黄鸭德盈就陆续推出过BDUCK.baby、Buffy、Dong.Duck、Bath'NDuck、Buffy的朋友等近30个不同的鸭子IP形象,而到2024年中,B.Duck产品仍占据授权收益的85.3%,其收入还同比下滑4.2%至2250万港元。



对比曾经也陷入过“Molly依赖症”的泡泡玛特,在2017年Molly占据了泡泡玛特总收益的89.4%的背景下,泡泡玛特通过陆续推出SKULLPANDA、DIMOO、The Monsters等IP并在每年集中资源主推一个IP的打法下,于2022年摆脱了Molly依赖。


据2022年泡泡玛特半年报,2022年上半年,SKULLPANDA、MOLLY和DIMOO分別实现收入4.62亿元、4.04亿元和2.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52.3%、98.3%和45.6%——SKULLPANDA收入首次超过了Molly。


而在十几年的发展后,仍过于依赖B.Duck的小黄鸭德盈,似乎并没有在IP运营打造方面形成成熟的方法论。



遗憾的是,德盈小黄鸭对于经典IP的精细化运营也并不算出色。事实上,B.Duck小黄鸭最初的火爆一定程度上是被授权商开出线下三千多家门店后,在鞋服领域种下IP心智的功劳。


对比同样没有影视故事作为IP灵魂的玲娜贝儿、黄油小熊们甚至是茶饮IP雪王,B.Duck小黄鸭显得格外“扁平”、没有“人味”。以雪王为例,其不断在社交媒体上通过巡街和四处“碰瓷”主动刷脸社交媒体并制造话题,激发网友共创和传播,以此持续营造热度。


即便将目光收回,聚焦在鸭子IP上,小黄鸭德盈的讨论度甚至不如柠檬茶品牌LINLEE林里购买柠檬茶赠送的丑鸭子。林里的鸭子不仅有着黄、白、红、黑、蓝等多种颜色的变体,还可以戴着鸭帽、墨镜、游泳圈、毛线帽等装饰。


(LINLEE林里购买柠檬茶赠送的鸭子)


丑鸭子的热度已经让林里获得除了茶饮产品之外的周边产品增长曲线。据2023年林里市场总监苏畅公开透露,林里2023年4月份推出的鸭子水枪,当天就获得了50%左右的营销增长。“鸭子爬梯,上线第一天很多门店已经售謦;鸭鸭洞洞鞋,上线前三天已经收到超过30万双的预订量,部分门店的销售额直接实现了翻倍增长。”


截至2024年6月30日,小黄鸭德盈也正在通过主题游戏和系列周边衍生品的推出吸引新的用户群体,不过,相关的产品也并未产生较大的声量和讨论度。小黄鸭德盈想要翻红,或许需要花更多思绪去考虑,经典IP如何通过更多方式来满足当代消费者的情绪价值,进而引起消费者共鸣,获得更多谈资。


IP主题乐园值得做吗?


或许正因为在创新能力上较为薄弱,B.Duck小黄鸭选择涉足游乐园、购物中心等自带人流量的场景,通过IP主题乐园、嘉年华、市集等活动来吸引这些场景中自然存在的流量。


在2025年1月16日,宣布与贵州省黄果树旅游合作打造的“中国第一条IP主题漂流”将在今年夏天正式启动之前,B.Duck小黄鸭就与南京欢乐谷、华侨城世界之窗、华侨城欢乐谷等进行合作。



据财报显示,2024上半年度小黄鸭德盈已签订实景娱乐授权的合约收入同比增加25%,至150万港元,该收入在上半年近6000万港元的总体收入中比重还“远不成气候”。而这一营收项目的名称也表明,B.Duck小黄鸭做主题乐园似乎主要通过授权模式进行。


单纯从主题乐园这门生意来看,搭建主题乐园是做深内容,延长IP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以迪士尼为例,迪士尼主要通过电影,传媒,乐园,周边四个环节来进行IP心智培养及变现。2023年9月,泡泡玛特城市乐园也在朝阳公园正式开业,泡泡玛特官方表示“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并不急于盈利,目的是持续、健康地对IP进行投入。”


在主题乐园的盈利方面,迪士尼成熟的IP制造、品牌效应和运营能力能够让投资了数十亿美金建成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在2016年6月16日开园后,仅运营一年就实现盈利,成为迪士尼历史上第一个开园首年即实现财务收支平衡的主题乐园。2019年,上海迪士尼全年营收达到70亿元,成为迪士尼集团全球最赚钱的主题乐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