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北国春日的短暂与珍贵,通过陶行知先生的小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引发对春天读书的思考。文章介绍了春季阅读的美好,与自然产生共振的阅读体验,以及春日里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滋养。通过历史和现代的角度,阐述了阅读与自然节气的关系,以及春季人体认知功能的提升和阅读的益处。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春日的短暂与珍贵
北国的春日很短暂,转瞬即逝,显得尤为珍贵。
关键观点2: 陶行知的小诗《春天不是读书天》
诗的原意是鼓励人们出门感受春光,不要急着读书。但诗中又蕴含着真正的阅读与自然相结合的深意。
关键观点3: 阅读与自然的奇妙共振
春季阅读能让文字与自然产生奇妙的共振,赋予阅读更深层的体悟。
关键观点4: 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滋养
在春季里读书,不仅获取知识,还滋养了心灵。
关键观点5: 春季人体认知功能的提升与阅读的益处
春季人体血清素水平提升,大脑认知功能达到年度峰值,阅读更有益于信息留存和精神的防御。
正文
文/史宁
北国的春日很短暂,似乎是介于冬夏之间的过渡和间奏,转瞬即逝。面对这短促的春光,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小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全诗是这么说的:
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源。掀开门帘,投奔自然。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春天不是读书天,鸟语树尖,花笑西园。宁梦蝴蝶,与花同眠。
我想这诗如配上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一定极有意境。这诗原意应是说大家在屋里关了整整一个冬天,现在冬天过去,天气转暖,花开了,柳绿了,外出踏青,春风里还能放放风筝,大家不要着急读书,出门感受春光,才是要紧。因此,此诗曾让无数人将春光与嬉游画上等号。但是当我们驻足于临湖的樱花树下,看风过处花瓣纷纷扬扬落满书页时,大概才能忽而领悟陶行知先生的深意——真正的阅读本就不该困守书斋,而应在万物生长的季节,让文字与自然产生奇妙的共振。
这个季节特有的生命张力,赋予阅读更深层的体悟。这种体验印证着海德格尔的论断:真正的阅读是让存在自身显现。《四时读书乐》中说:“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在这样的季节里,读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敦煌莫高窟第
17
窟藏经洞的千年经卷,在春日干燥的空气中保存得最为完好。这个巧合似乎暗示着知识传承与自然节气的神秘关联。宋代书院多在春日开讲,岳麓书院至今保留着“春诵夏弦”的传统,当晨光穿透棂星门的雕花,琅琅书声便与山间鸟鸣交织成独特的晨曲。
现代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春季人体血清素水平提升,大脑认知功能达到年度峰值。这为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的古老智慧提供了科学注脚。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实验表明,在自然光照下阅读,信息留存率比封闭空间高出
23%
。当我们坐在缀满新绿的窗边展卷,实际上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光合作用。
柏林洪堡大学图书馆的穹顶采用透光设计,春日正午的阳光会在特定角度投射出但丁《神曲》的诗句。这种建筑语言诉说着一个真理:阅读是灵魂的朝圣之路。无独有偶,在东京代官山茑屋书店,设计者将书架间的通道宽度设定为
90
厘米——恰好是两人捧书侧身相让的距离,这个数字丈量着知识共享时代的文明尺度。
当数字洪流裹挟着碎片信息汹涌而至,春日阅读更像是一种精神防御工事。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失明后仍坚持
"
用双手抚摸春天
"
,他在《关于天赐的诗》中写道:
"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
这个比喻在万物生长的季节显得尤为贴切:每本打开的书都是通向新世界的任意门,每片飘落的花瓣都是来自智慧之树的请柬。
暮色渐合时,合上汪曾祺的《人间草木》,窗外的海棠已从书中的铅字变成真实的
"
胭脂色
"
。忽然懂得古人为何将读书称作
"
耕读
"
——在思想与自然双重丰饶的春天,我们既在耕种文字的沃野,也在收割智慧的春光。当樱花落满《陶庵梦忆》的书页,张岱笔下的月色仿佛穿越时空,与此刻的春夜温柔相拥。
春天究竟是不是读书天,我想,每个读书人心中自会有一个完满的答案吧!
当图书编辑遇见DeepSeek:在文明传承中重掌罗盘|史宁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分享你的想法
制 作 :岳东生
初 审 :史 宁
复 审 :章小可
终 审 :高 迟
运 维 :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