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疑惑:全人之美课程好像很重视阅读,但比较忽略写作?
我的回答是:这个误解很离谱!我们确实没有推出和市面上流行的“作文秘笈”相仿佛的东西,那是因为我们并不赞同绝大多数作文教学的思路!更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读写逻辑,并且早已经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又有人问:为什么有孩子读了许多书,却依然写不好作文?
我的回答是:写作是一门技艺,所有技艺都需要专门的练习,大量阅读仅仅提供了语言的素材,并不直接就是写作的训练。所以,阅读有利于写作,但写作还得专门训练——尤其是作文,它是一种特别的、专业的写作,不是常态的写作,而是变态的写作,是专门写给阅卷老师的特别文体,需要特别的训练——你可以叫做写作的应试教学。
但是,如果把作文当成写作,从一开始就训练学生只写作文,那就坏了!如果从学生写文章之初就学会了作文,很可能他一辈子都不会真正的写作了。因为一种狭隘的、机械的写作观念刻写了他,他提起笔,涌上心头的就是那些套路,而真正的写作,他几乎从没有经历过!
什么是真正的写作?
真正的写作就是因自己而写、为生活而写的那些文字:微博、情书、朋友圈、用文字和人争辩……
当然包括像一个专业的作家那样,写诗歌、小说和散文;也包括像一个专业的研究者那样,写思辨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
真正的写作必有一个明确的阅读对象,写作的目的就是打动这些阅读者,所有的修辞都是说服、打动的手段,只有达到目的才是合适与正确的。
而作文写作的阅读对象是教师,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符合他的期待,从而得一个高分。和真正的写作不一样的关键之处,是评价作文优劣的是文章形式,而不是内容本身——大多数写作内容其实已经被规定,作文就是考察学生在写作形式上的娴熟和精致。
明白了这些,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南明教育重写作而轻作文,重写作而更先重阅读。
当前普通学校的写作教学的一大谬误是上面提到的把写作窄化为作文,另一个同样严重的谬误,就是认为写作是中高年级才可能进行的事,写作的前提,是学生必须会认写大量的汉字,会写各种句子和段落,然后,才能够进行写作训练。
打个比方,就是这些教练们认为,孩子们只能先学会了各种分解动作,然后才能上场踢球,参加比赛。而生活中的实际,恰恰是在漫长的上场竞技的过程中,球员们才学会了各种技巧——包括下场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些技巧训练。
写作,就是生活中的表达和表现,孩子从生命最初的时刻,就已经用哭声和笑声,向世界传达着他的意愿。
全人之美课程框架中,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读写绘课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写作课程,读写融合的课程。
读,就是阅读绘本,聆听故事——听妈妈讲故事还更在看绘本之前,而看绘本,重要的是图画而非文字,那些文字只是给可能讲故事的大人往下的线索,对阅读绘本的孩子来说,并不重要。
而写作,就是用两种更原始的写作语言来进行故事创作:绘画语言和口头语言。写作的内容,可以是重新讲述故事——必然带来变形,可以是续写、仿写和改写,甚至受故事启发的全新创作。
随着孩子能写的文字越来越多,绘画中的气泡框文字和旁白文字也就越来越多,最后,绘画已经成为插图,甚至完全多余。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始终在写着一般不少于一千字的完整的文章:日记体、游记体、童话体、寓言体……不要为孩子作文体分类,对他们而言,统统都是语言和文字的游戏,一切的核心的是故事,是故事带来的意义感,而语言和文字是自由的,散漫的,临机的。
到了三年级前后,随着孩子们的阅读由绘本、桥梁书升级为海量的童书阅读,随着识写汉字的能力的提升,他们的作品也就由三种语言混合,完全转化成文字——遇到不会写的字,我们的建议是画个圈,无论画多少个圈都不要在乎,毕竟重要的不是汉字,而是文章。不会写的字,一年半载后全会了,此刻的不会写,正是以后阅读时遇到它们时会关注、学习的动因。
这个阶段,不少学生喜欢写小说连载,一写就是数万甚至数十万字。而一般的文章,也动辄在千字左右。所以我们的口号是“放胆写、自由写”,目标并不指向作文,而是练习驾驭文字的能力。
到了五年级及之后,随着阅读重点转变成了深度阅读、研究性阅读,写作与之相伴,也转变了以论述、研究为主要方式的专题写作。一篇以《三国志》《世说新语》为素材的研究性文字,往往需要好几千字,而写作的重点,就是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独特心得和新发现。
当然还有随笔、日记或周记,依然是写作为了生活,而不是为了作文。
与此同时,作文教学可以正式启动,成为教学任务了。
和前面的自由写作、专题写作所不同的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形式。写好一篇作文取决于两点:一是对命题的理解深度,二是对章法及其修辞恰当运用。作文教学完成不了前一点——正如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名著《真理与方法》所揭示的那样,理解并无方法,理解即是存在的真理。作文教学最多能够指示如何去理解,但学生的理解力,完全有赖于平时生活的深度和阅读的深度。于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就主要集中在章法、修辞等技艺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