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我是一直都在读的,但由于工作太忙,最近认真看的闲书太少了,都是为了写稿而看的参考书。所幸我最近写了好几个我感兴趣的“终极”话题,参考书也都是这类题材的,本来就应该读,所以倒也没觉得浪费时间。这些书我就不多写了,各位可以从我写的几个封面故事中去了解。
最近几年流行知识付费,尤其是“得到”,出了很多介绍书的音频。我挑了几本本来也不大会去读的书听了一下,发现果然不值得读,所以还真得感谢“得到”,呵呵。
不过,这个做法很可能会让一些读者不求甚解,以为听了简介就不用看书了,这可不好。很多优秀的书不光是结论好玩,推理过程甚至更有价值,如果光听简介不看书那就亏大了。
不过呢,受到“得到”的启发,我开始从网上找音频书听,比如喜马拉雅和懒人听书上都有很多正版资源,只要听听广告就行。这样就可以把跑步骑车坐地铁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效率挺高。下面我就介绍几本我最近听的书,供大家参考。
Craig Venter-《Life at the Speed of Light》 ****
这本书相当不错,可以推荐给那些
真正
想了解生命是怎么回事(而且不是那种泛泛的了解,而是想知道研究过程和细节)的朋友们。英文的科普书听起来难度较大,我听的那个版本语速又很快,一些地方听着有些费劲,好在这个题材我比较熟悉,很多我已经知道的内容完全可以略过,而我不太熟悉的部分可以先记下来,回家后再读一遍书就行了。这么听完了一本书之后,我发现我的阅读速度明显加快了,大家不妨试试。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基本上是以Venter于2012年在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发表的“什么是生命”演讲为蓝本扩展出来的,主要内容是人类探索生命本质的过程。那次演讲我就坐在台下,是400多名听众之一,非常幸运。后半部分写的是他主持的那个人造细菌染色体实验,以及这项“人造生命”技术在未来的可能应用。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充满了对研究细节的描述,特别适合那些只会进行所谓的“哲学讨论”、或者特别擅长做杞人忧天状的那些“伪环保主义者”阅读,希望他们下次发表自己有关人类未来的宏论之前,能先进行一下可行性研究,别再空谈了。
马伯庸-《古董局中局》****
这套小说一共4本,主题是斗智。马伯庸脑洞开得挺大,不少情节设计得相当精彩,非常适合锻炼时听,可以让你增加动力,多跑一会儿。不过其中一些细节还是有问题的,比如古代航海家是不可能画出海上坐标的,五罐的梗不成立。这些破绽的原因在于马伯庸的知识面还略显不足,尤其是涉及到纯科学领域,他的素养是不够的。不过这一点是中国文人的通病,马伯庸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还有,这本书属于马伯庸很少涉及的现代题材,因为他对现代生活的知识较为匮乏,是个书呆子。比如这套书里的那个复旦生物系高材生就塑造得相当失败,真正的理科生不是那个样子的。
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1/2
这本比《古董局中局》好,原因是这个故事是关于唐代的,我对那时的生活毫无了解,因此也就没有了挑错的欲望,只消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就是了。马伯庸的脑洞简直是无穷大,他写故事的能力更是一绝,整本小说基本上不用改就是一个剧本,而且其精彩程度应该不输美剧剧本(当然我对拍出来的效果还是没有任何期待)。我甚至觉得这本小说比金庸武侠小说还要好看,因为马伯庸没有靠特异功能讲故事,难度要大得多。唯一减半星的地方就是主人公有点太高大上了,根本不像是唐朝人。
马伯庸-《风起陇西》***
这本写于2006年,据说是马伯庸长篇小说的处女作,虽略显稚嫩,但已有大家风范。马伯庸在后记中写了他的心路历程,证明了我的猜测,那就是他一直在试图模仿福赛斯和丹布朗,这两人是西方惊险小说的鼻祖,其特点就是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在此之上加以虚构,这样做的好处是读者容易入戏,坏处是写作难度成倍增加,作者需要具备海量的知识,情节设置也有诸多限制。中国一直出不来这样的小说家,部分原因是现代中国不太好编排,禁区太多。马伯庸选择了中国历史作为背景,这是个聪明的想法,结果也证明这个做法让他规避了很多政治问题,能够挥洒自如地开脑洞。
马伯庸-《三国机密》(上)****
马伯庸-《三国机密》(下)**
本书上半部分的预设很棒,部分细节有瑕疵,但总体还是很精彩的,可以给4星。下半部分明显感觉作者的想象力有点跟不上了,很多细节有胡编乱造的嫌疑,只能给两星。总体上这部小说可以给3星,主要缺点是人物太多,相互之间的关系过于复杂,而且作者不止一处使用了超能力作为情节设置,比如远距离传声和神秘毒药等等,这是想象力匮乏的典型表现。不知道这是马伯庸什么时候写的,有点江郎才尽的感觉。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我一直对中国人写的通俗历史书抱有严重的警惕心,有段时间心血来潮开始听这本,想了解一下这种畅销书是怎么讲中国历史的。果不其然,这是一本重点放在权谋术的历史书,主要内容就是讲每个历史人物一开始都是怎么上位的,最后又是怎么失宠了。这届中国人简直太求上进了,能把任何学问都变成成功学,无语。
Richard O. Prum-《The Evolution of Beauty》***
这本书被《纽约时报》评为2017年度十佳的非虚构科普书,于是我找来听了听。这是耶鲁的一个鸟类学家写的进化论,他认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够完美,还得加上性选择才能解释一切。但目前学界主流认为前者是可以解释后者的,这就是两大阵营的差别所在。这个话题我一直很感兴趣,截止到目前为止我是支持前者的,所以我一定要听听这位作者是如何向主流宣战的。我以前说过,读理科书就是为了找不同的,越不同收获越大。
听完之后果然收获很大,作者很好地解释了达尔文本人的真实意图和后人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修正。也就是说,如今大家熟悉的进化论并不是达尔文本人的想法。作者是支持达尔文的,因此就和当今的主流进化理论产生了矛盾。不过,我不觉得达尔文的想法就一定是对的,现代人对于生物科学的了解要远比达尔文丰富,所以达尔文更应该是出错的一方,不能凡事都拿达尔文当挡箭牌。
另外,我对作者的写作态度持保留意见。他在书中对主流科学界极尽挖苦之能事,不少地方略显轻佻。在我看来,如果你宣传的是科学界的主流意见,那你尽可以把话说绝,甚至对民科们冷嘲热讽也并无不可。但如果你想推翻主流,那还是小心一点,谦虚一点,因为你试图证明众人皆醉我独醒,那你就得做出清醒的样子,而不是对同行们尖酸讥讽,这样做反而会让你带上了怨妇的气质。
Dan Brown-《The Lost Symbol》(失落的密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