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黄旭华同志治丧工作委员会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图源:我们的太空
上图合影中的4个人是我国研制第一代核潜艇的4位总师,从左到右为: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1956年,赵仁恺被选中参与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建设,并被派去苏联学习,由此开始了与核工业的不解之缘。
核潜艇研制保密要求高,所以那一年,赵仁恺和同事们纷纷辞别妻儿和父母,带着神圣的使命,为了神圣的事业,走进草原、沙漠里……
他们一头扎进祖国西南的大山中,反复进行核反应堆的研制试验。
赵仁恺一走就是30年,
他没见到自己80岁的老母和唯一的亲兄弟的最后一面,却一点也没错过我国核潜艇研究事业的进步
。
“祝福您,我的祖国!我们的核潜艇正在保卫您,正在保卫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为了您,我们愿意付出一切,再苦再累也值得!”
“
为了您,我们愿意付出一切!
”赵仁恺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赵仁恺在我国核潜艇前。图片来源: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彭士禄,
一生为共和国做了两件大事,可以说两次掀起“核巨浪”:
一是作为中国首任核潜艇总设计师,
为核潜艇设计了心脏;二是为中国建设了核电站。
有人送他“核潜艇之父”的称号,有人说他是“中国核电站创建人”,他却谦虚地回答:“
我只是核动力领域的一头垦荒牛
。”
彭士禄1925年出生于广东,童年的他颠沛流离,3岁时,母亲蔡素屏牺牲,一年以后,父亲彭湃又在上海龙华被秘密杀害,牺牲时年仅33岁。
1954年1月,
陈赓访问苏联时密召彭士禄:“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
“
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
”。
彭士禄坚定地说。
“困难时期,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粮食不够,挖野菜、白菜根吃……那时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彭士禄说。
他毕生致力于核动力事业,不求名、不逐利,曾在自述中写道:“
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
1916年,
黄纬禄出生在安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黄纬禄目睹了导弹的巨大威力。从那一刻起,年轻的他就在内心深处种下了研制导弹的种子。
1957年,
黄纬禄开始了他的“导弹人生”,和他的战友们下定了决心:
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争中国人民的志气!
黄纬禄的女儿曾回忆,
由于父亲连续加班,自己经常几天都见不到他。
成功的背后,黄纬禄一直饱受病痛的折磨。
巨浪一号发射成功的那一年,66岁的黄纬禄一共减重11公斤。大家都说:“
黄老总这是把自己身上的肉剜下来,补在了导弹上
。”
妻子离世后,
黄老再次将全部精力投入中国航天事业,以满腔热情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新人。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
黄纬禄曾深情地说:“
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
“
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
。”黄旭华曾说。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
“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
”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航空系和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选择了造船。
新中国成立初期,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核威慑。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一批人挑起开拓我国核潜艇的重任,黄旭华是其中之一。
1965年,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辽宁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
此后30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
1986年底,核潜艇工程解密后,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回到广东老家。见到93岁的母亲,他眼含泪花说:“
人
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