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企业资本论 - 你的资本运作藏宝图
1.1、科创板注册制:是你的机会吗?
1.1.1 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1.2、 企业上市地选择:除了估值你还要考虑什么
1.2.1 美股:世界第一大资本市场有什么吸引力?
1.2.2 港股:是比A股更好的选择吗?
1.2.3 A股:IPO到底有多难?
1.2.4 A股注册制:已经到了上市最佳时刻吗?
1.2.5 不同市场上市的方案与效率对比
1.2.6 A股与港股上市审核差异:以小米为例(上)
1.2.7 A股与港股上市审核差异:以小米为例(下)
1.3、企业上市路径对比:哪条路最好走?
1.3.1 A股IPO:企业上市的“正门”最好走吗?(上)
1.3.2 A股IPO:企业上市的“正门”最好走吗?(下)
1.3.3 A股借壳:走“偏门”的性价比(上)
1.3.4 A股借壳:走“偏门”的性价比(中)
1.3.5 A股借壳:成本、效率与IPO的差异?(上)
1.3.6 A股借壳:成本、效率与IPO的差异?(下)
1.3.7 A股并购:好处知多少?
1.4、丰富的境外上市方式
1.4.1 介绍上市与配售上市,如何克服IPO常见难题
1.4.2 如何转板实现“逆袭”
1.4.3 存托凭证绕开跨境上市难题
1.4.4 同股不同权:如何帮你设计上市股权架构?
1.5、 上市公司再融资:融资品种效率
1.5.1 再融资市场规则:什么决定了上市公司募资能力?
1.5.2 再融资品种特性(一):公开增发,最不受待见的品种也有优点?
1.5.3 再融资品种特性(二):配股,为什么成功概率高?
1.5.4 再融资品种特性(三):公募可转债,你需要学会与投资者博弈
1.5.5 再融资品种特性(五):定向增发,为什么最受欢迎?
1.5.6 再融资品种特性(六):再融资新规如何“阉割”定增
1.6、股东融资:如何实现资金链闭环?
1.6.1 减持新规(上):你的减持受到什么限制?
1.6.2 减持新规(中):如何设计完美减持方案?
1.6.3 减持新规(下):减持还有多少空间?
1.6.4 并购基金如何成为融资神器?
1.6.5 股东融资的法宝还是索命绳(上):股票质押式回购
1.6.6 股东融资的法宝还是索命绳(下):私募EB
1.7、并购重组政策边界与内涵:并购“雷区”知多少
1.7.1 什么坑不能踩?过会的“雷区”与“禁区”
1.7.2 业绩承诺:绕道登陆A股的一根软梯
1.7.3 并购2.0时代的业绩承诺怎么设计?
1.8、并购监管边界:并购方案怎么设计?
1.8.1 A股借壳判定演变:从广阔套利空间说起
1.8.2 重组新规:不可以触碰的红线在哪里?
1.8.3 类借壳还能做吗:新规后借壳边界(上)
1.8.4 类借壳还能做吗:新规后借壳边界(下)
1.8.5 PE买壳与三方交易:合规边界在哪里?
1.8.6 配融放开(上):如何唤醒A股并购的融资能力?
1.8.7 配融放开(下):大转型与“蛇吞象”又能做了?
1.8.8 并购支付手段:如何“四两拨千斤”?
1.9、并购重组中的价值评估:到底怎么估值?
1.9.1 并购估值方法论(一):估值不可拍脑袋
1.9.2 并购估值方法论(二):市场法真的简单好上手吗?
1.9.3 并购估值方法论(三):资产基础法,不能望文生义
1.9.4 这样的估值,重组委不认可(上)
1.9.5 这样的估值,重组委不认可(下)
1.10、退市风险:红线究竟是什么?
1.10.1 退市常态化可怕吗?从港股退市说起
1.10.2 美股为何存在退市常态化?
1.10.3 A股退市退市常态化:狼来了?
模块二:控制权转让 - 你的买卖壳红宝书
2.1、 读懂壳价:从百亿天价壳到1元转让控制权,决定因素是什么?
2.1.1 2018年控制权转让市场趋势(一):小市值公司比例上升与壳价下降
2.1.2 2018年控制权转让市场趋势(二):债务危机催生买壳机会
2.1.3 2018年控制权转让市场趋势(三):其他
2.2、A股壳价值来源
2.2.1 A股壳价值来自何处?(上)
2.2.2 A股壳价值来自何处?(下)
2.2.3 壳监管影响因素(上)
2.2.4 壳价值影响因素(下)
2.2.5 境内外壳监管与壳市对比
2.3、选壳方法论
2.3.1 如何选壳
2.3.2 什么样的壳能够反转?(正面例子:“中植系”买壳宇顺电子)
2.3.3 什么样的壳能够反转?(反面例子:远成集团收购*ST烯碳)
2.4、上市公司控制权的“金字塔”体系
2.4.1 如何判定上市公司控制权?
2.4.2 如何取得董事会控制权?
2.4.3 选举董事的“纳什均衡”
2.5、A股收购规则:敌意收购难在哪里?
2.5.1 什么是一致行动人?
2.5.2 增减持信息披露规则:为何难倒“野蛮人”?
2.5.3 要约收购:买壳最大拦路虎?
2.5.4 强制全面要约:如何设计“失败”方案?(上)
2.5.5 强制全面要约:如何设计“失败”方案?(下)
2.5.6 要约套利模型
2.5.7 港股买壳要约:更加难办吗?
2.6、友好型收购:买壳方案设计
2.6.1 协议转让(上)
2.6.2 协议转让(下)
2.6.3 远期交割可行吗?(红宇新材)
2.6.4 表决权委托:低价买壳的秘密(上)
2.6.5 表决权委托:低价买壳的秘密(中)
2.6.6 表决权委托:低价买壳的秘密(下)
2.6.6 表决权委托:是否构成一致行动人?(华谊嘉信、合力泰)
2.7、间接收购方案设计
2.7.1 间接转让:一元买壳的玄机
2.7.2 承债式收购代表案例:梦舟股份两元卖壳?
2.7.3 间接转让:国风投收购海虹控股,5亿如何控股224亿?(上)
2.7.4 间接转让:国风投收购海虹控股,5亿如何控股224亿?(下)
2.7.5 卖壳合规障碍:什么时候不能卖壳?(上)
2.7.6 卖壳合规障碍:什么时候不能卖壳?(下)
2.8、收购主体设计:杠杆买壳还能做吗?
2.8.1 为什么要设计买壳主体?(上)
2.8.2 为什么要设计买壳主体?(下)
2.8.3 收购主体性质差异
2.8.4 经典案例:银鸽投资(上)
2.8.5 经典案例:银鸽投资(下)
2.9、控制收购资金方案设计
2.9.1 买壳资金方案设计:质押股份,空手套白狼现实吗?
2.9.2 买壳资金方案设计(下):结构化+名股实债
2.9.3 哈工智能(一):并购基金如何撬动百亿壳?
2.9.4 哈工智能(二):惊人杠杆倍数
2.9.5 哈工智能(三):“杠杆买壳”低质押率的真相
2.9.6 “杠杆买壳”的监管逆鳞:以哈工智能为例(一)
2.9.7 “杠杆买壳”的监管逆鳞:以哈工智能为例(二)
2.9.8 “杠杆买壳”的监管逆鳞:以哈工智能为例(三)
2.9.9 万家文化:“贸然公告”被市场禁入?没钱别想买壳
2.9.10 万家文化:“贸然公告”被市场禁入?没钱别买壳(下)
2.9.11 新大洲A:“杠杆买壳”后遗症,“名股实债”来解决?(上)
2.9.12 新大洲A:“杠杆买壳”后遗症,“名股实债”来解决?(中)
2.9.13 新大洲A:“杠杆买壳”后遗症,“名股实债”来解决?(下)
为回馈学员,近期专题新添加内容:
学员福利1:2019年搭配业绩承诺的控制权转让名单(图文)
学员福利2:2019年控制权市场趋势(图文)
学员福利3:2019年控制权转让价格清单表(图文)
学员福利4:2019年有限合伙企业收购上市公司合规问题(含8个代表性案例分析)(图文)
模块三:并购基金策略思维 - 你的募投管退教科书
3.1、从美国并购基金看本土趋势
3.1.1 并购基金起源及发展
3.1.2 美国并购基金发展历程及经验
3.1.3 中国并购基金特色及发展趋势
3.2、并购基金参与上市公司交易的模式、作用与陷阱
3.2.1 并购基金参与上市公司的模式、作用与陷阱
3.3、并购基金并表出表旋转门
3.3.1 并表出表核心:如何判定企业控制权归属?
3.3.2 数知科技收购LP份额实现出表到并表
3.3.3 天夏智慧作为劣后级LP如何论证不需并表?
3.3.4 证监会:如何判定上市公司是否并表并购基金?
3.3.5 证监会:普通合伙人是否应将有限合伙企业纳入合并范围?
3.4、如何通过并表出表安排管理盈余
3.4.1 对并购基金的投资如何确认及列报?(上)
3.4.2 对并购基金的投资如何确认及列报?(下)
3.4.3 雅戈尔如何通过“并表出表”策略调增90亿利润?
3.4.4 京蓝科技如何借助并购基金,实现亏损出表/收益并表?(上)
3.4.5 京蓝科技如何借助并购基金,实现亏损出表/收益并表?(下)
3.5、并购基金如何助力上市公司完成大体量并购?
3.5.1 沃施股份:创业板“蛇吞象”,如何利用并购基金规避“借壳监管红线”?(上)
3.5.2 沃施股份:创业板“蛇吞象”,如何利用并购基金规避“借壳监管红线”?(下)
3.5.3 中国天楹:如何利用并购基金在短期内完成大体量募资?(上)
3.5.4 中国天楹:如何利用并购基金在短期内完成大体量募资?(下)
3.5.5 继峰股份:如何安排并购基金募资结构?(上)
3.5.6 继峰股份:如何安排并购基金募资结构?(下)
3.5.7 继峰股份:如何安排并购基金募资结构?(下)
3.5.8 金科文化:海外并购基金成为境外融资替代方案(上)
3.5.9 金科文化:海外并购基金成为境外融资替代方案(下)
3.6、并购基金的或有负债黑天鹅
3.6.1 并购基金中为何经常出现或有负债?
3.6.2 光大证券:隐藏在并购基金后的35亿或有负债(上)
3.6.3 光大证券:隐藏在并购基金后的35亿或有负债(下)
3.6.4 昂立教育:并购基金之殇,投资1.3亿,亏损2.3亿(上)
3.6.5 昂立教育:并购基金之殇,投资1.3亿,亏损2.3亿(下)
3.7、并购基金如何参与上市公司的并购?
3.7.1 利民股份收购新奥股份资产,并购基金如何参与?(上)
3.7.3 利民股份收购新奥股份资产,并购基金如何参与?(下)
3.7.4 巨人网络收购Playtika:并购基金方案调整(上)
3.7.5 巨人网络收购Playtika:并购基金方案调整(下)
3.8、机构如何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3.8.1 青岛金王收购杭州悠可(上)
3.8.2 青岛金王收购杭州悠可(下)
3.8.3 安博凯截胡潮宏基(上)
3.8.4 安博凯截胡潮宏基(下)
3.8.5 药明康德MBO(上)
3.8.6 药明康德MBO(下)
3.9、真正意义上并购基金参与的交易
3.9.1 长电科技收购星科金朋:大基金如何重塑半导体测封行业格局?(上)
3.9.2 长电科技收购星科金朋:大基金如何重塑半导体测封行业格局?(下)
3.9.3 华创投资:走出境内,为国买“芯”之私有化豪威(上)
3.9.4 华创投资:走出境内,为国买“芯”之私有化豪威(下)
3.9.5 百丽国际私有化:高瓴资本与鼎晖投资如何进行IBO?(上)
3.9.6 百丽国际私有化:高瓴资本与鼎晖投资如何进行IBO?(下)
3.10、利用境外公募型并购基金实现美股上市
3.10.1 复星医药分拆和睦家:借壳SPAC新风天域(上)
3.10.2 复星医药分拆和睦家:借壳SPAC新风天域(下)
3.10.3 蓝色光标分拆:借壳SPAC冲击美股借壳(上)
3.10.4 蓝色光标分拆:借壳SPAC冲击美股借壳(下)
模块四:估值方法论 - 你的定价指南
4.1、估值幻觉:方法论的迷思
4.1.1 估值的思维定价模式:市场法与收益法的逻辑一致性
4.1.2 为何中国多为成长型投资者,美国多为深度价值投资者?
4.1.3 价值投资者是否适合在中国股市进行投资?
4.1.4 如何将估值定价思维视作为对赌或是期权?
4.1.5 循环论证的怪圈如何破除?
4.2、相对估值:你真的懂估值倍数的内涵和陷阱吗?
4.2.1 相对估值方法(上):为什么大家都用相对估值法?
4.2.2 相对估值方法(下):使用相对估值法的正确姿势
4.2.3 市盈率虽好,也要注意陷阱
4.2.4 市净率的使用和陷阱:破净股也要小心
4.2.5 企业价值倍数:横向比较的利器
4.3、绝对估值: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估值难点
4.3.1 跨生命周期估值: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估值策略
4.3.2 初创公司的绝对估值(上):缺少历史数据时如何预测
4.3.3 初创公司的绝对估值(下):如何预测现金流?
4.3.4 成长型公司的绝对估值:如何把成长性纳入估值体系?
4.3.5 成熟公司的绝对估值:经典估值方法
4.3.6 衰落公司的绝对估值:是否能焕发新生?
4.4、估值背后的含义
4.4.1 估值的内涵与调整:对于不同行业、不同成长阶段、不同市场的企业有哪些重点需注意?
4.4.2 误区一:金融服务企业现金流难以预测、会计语言与一般生产型企业有所差异。
4.4.3 误区二:周期性企业需特别注意高经营杠杆、债务融资波动、再投资衡量等因素影响。
4.4.4 误区三:位处于新兴市场的企业需注重宏观因子,如风险溢价、风险敞口、通胀率等。
4.4.5 误区四:产品全球化的企业需着重各产品间收入与成本的权重设置。
4.5、看不见的估值:无形资产与不确定性
4.5.1 无形资产与商誉:价值是否合理?
4.5.2 开发支出:支出资本化节点需关注
4.5.3 不确定性(上):不确定性对估值的挑战
4.5.4 不确定性(下):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4.6、概率估值:如何在不确定性中估值
4.6.1 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合理设定不同情景
4.6.2 决策树:项目决策如何影响估值
4.6.3 蒙特卡洛模拟:概率论的利器
4.6.4 实物期权:Biotech公司如何估值?
4.7、商业模式变迁与泡沫:给估值带来的挑战
4.7.1 商业模式:为什么对估值很重要?
4.7.2 商业模式的溢价vs泡沫
4.7.3 商业模式与估值:新兴商业模式的估值新方法
4.7.4 科创板估值方法(上):云计算与半导体?
4.7.5 科创板估值方法(中):人工智能、燃料电池与自动驾驶
4.7.6 科创板估值方法(下):创新药与医疗器械
4.8、论核心资产
4.8.1 中国核心资产有哪些?
4.8.2 美国核心资产与中国核心资产不同的地方?
4.8.3 案例:美国消费品行业能长牛的主要因素,探讨企业现金流与回购之间的关系。
4.8.4 市场博弈:A股存量博弈与增量博弈间的趋势。
4.8.5 抱团博弈瓦解分析:外资逐步入场是否会成为抱团行情消退的触发因素?
4.9、极端估值产生分化的原因
4.9.1 低估值的投资逻辑:中美低估值板块比较。
4.9.2 机构偏好如何加深A股板块间的估值分化?
4.9.3 核心资产怎么看贵或不贵:PB、ROE、时间轴的三角关系。
4.9.4 估值修复历史情况:A股的基本面修复行情来自于哪?
4.9.5 探讨A股估值中枢不断下降的归因与未来估值中枢的预期发展。
4.10、全局感与预期差
4.10.1 论全局感:以招商银行的公司治理来体现企业价值。
4.10.2 预期差:以拚多多过山车般的股价论述预期差的反转。
4.10.3 论戴维斯双击与双杀实现的困难性,及哪些板块存在着戴维斯双击。
4.10.4 反身性理论如何作用于股市:以美股市场为例。
4.10.5 如何计算股票的赔率与胜率:手把手教学凯利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