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外滩TheBund
《外滩画报》官方微信,由外滩画报全媒体编辑部倾力打造,每日为读者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文化、生活、时尚报道。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外滩TheBund

米开朗基罗是怎么完成创世纪,让湿壁画大师来告诉你

外滩TheBund  · 公众号  · 时尚  · 2017-02-09 12:30

正文

你可知米开朗基罗是怎么完成

21米高的西斯廷《创世纪》穹顶湿壁画的?

有位世界上仅存不多的湿壁画大师不远千里

从米开朗基罗的故乡跑来中国画给我们看



一直频发地震的意大利中部,上周又密集发生了有感地震导致雪崩,而其东部频发的剧烈地震使得当地拥有15世纪珍贵壁画的教堂都轰然倒塌。


但最为大家关心的还是在这次地震中受损的米开朗基罗作品——《大卫》。这让佛罗伦萨陷入了一片紧张的状态,各艺术机构开始纷纷对名作和古迹实施防震保护措施。



在这次悲剧性事件发生之后,意大利人开始将影响区域内的1200件艺术品转移。但油画、雕塑等艺术可以转移保存,但对依附建筑而成的湿壁画就变得束手无策了。


在地震中损坏的,还有由Giovanni Sparapane以及Antonio Sparapane创作的精致壁画,以及Basilica of Sant'Eutizio教堂的外墙玫瑰窗户。



建筑教堂文物遗址遭遇灾难,众多14、15世纪的湿壁画作品也随着两个意大利历史小城风貌一去不复返。


但是,在意大利的教堂里、大街上、 古老的城堡里随处可见的湿壁画,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装修方式——它其实是一门需要很高的技巧的绘画形式。





米开朗基罗最爱的湿壁画

的确是阳刚味特别重的活动


湿壁画的起源不可考,但早在米诺安文明時期以及古罗马人(如庞贝城)中就有出色的彩色壁画。史前一千余年,克里特岛上就已出现在湿灰泥上作画的技法,数百年后的伊特拉斯坎人和之后的罗马人,都用这方法装饰墙壁和坟墓。


但从13 世纪后半叶起,随着佛罗伦萨等城镇的兴起一股自古罗马时代以来未见的建筑热潮,湿壁画艺术在意大利中部特别盛行。


庞贝古城壁画《酒神的秘密仪式》


意大利文艺复兴時期是湿壁画的辉煌時期,从13世纪到16世纪中,契马布埃(Cimabue)、乔托(Giotto)、马萨其奧(Masaccio)、安吉利科(Fra Angelico)、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到柯勒乔(Correggio)等,都是创作湿壁画的能手。 


在湿壁画的历史上,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绘制的《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最为宏大、壮观,而拉斐尔在梵蒂冈的诸室壁画如《雅典学院》等则最为精致典雅。


湿壁画《创造亚当》Antonio De Vito 摹


然而由于油画等发明和运用成熟, 16世纪中期湿壁画逐渐式微,而被油画大量取代。到20世纪上半叶,这种技术由黎维拉 (Diego Rivera)和其他墨西哥壁画画家短暂加以复兴。


湿壁画的制作,特别是像西斯廷礼拜堂这么一片广达1080平方米的湿壁画,动笔之前得先经过充分的规划和构思。正因为湿壁画是出了名的难以驾驭,才如此受到看重。



湿壁画的困难重重有stare fresco(意为“陷入困境或一团乱”)这个意大利语短语,就可略窥出其中的奥妙。


湿壁画老手瓦萨里说,大部分画家能工于蛋彩画和油画,却只有少数能娴熟湿壁画。他断言,这是“其他所有技法中最具有男人气概的、最明确、最坚决也最持久者”。



要作湿壁画先当泥瓦匠

连画板都要画家自己创造


光是佛罗伦萨,13世纪下半叶就至少有9座大型教堂建成或开始兴建。如果说在刚开始建筑热潮的北欧,新哥特式大教堂是以挂毯和彩绘玻璃作为华亮之装饰,那么湿壁画就是这个时期意大利的主流。


佛罗伦萨、锡耶纳周遭山丘,到处是湿壁画所需材料:石灰岩、大理石、沙,以及制作颜料所需的黏土和矿物,湿壁画跟用来制作意大利基安蒂酒的桑吉奥维塞葡萄一样,都非常适合托斯卡纳干燥酷热的夏季。


湿壁画《创造亚当(局部)》Antonio De Vito 摹


“湿”,或者叫”“未干的”,缘于画家总是必须在半湿的灰泥上作画而得名。这种作画方式需要完善的事前准备和精准的时间拿捏。作画前用镘刀在已干的灰泥壁上,再涂一层约1.2厘米的灰泥。


这层新涂的灰泥名为“因托纳可”(intonaco),系用石灰和沙制成的平滑灰泥平面,可以让颜料渗透。这层灰泥会吸收颜料,灰泥干后,颜料随之凝固在砖石结构中。


策展人Antonio De Vito 作的湿壁画


艺术家上色作画前,须先用小钉子将草图固定在墙或天顶上,以便将草图上的人物或场景转描到这块湿灰泥面上。转描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为“针刺誊绘法” (spolvero)——也是米开朗基罗运用的方法。


先用针依着草图上的针线刺出数千个细洞,然后将炭粉洒在草图上,或用印花粉袋拍击草图,使炭粉或印花粉渗进细洞,接着拆下草图,湿灰泥壁上就会出现图案轮廓,在轮廓上涂上颜料,即成湿壁画。


湿壁画《先知约珥上方的裸像》Antonio De Vito 摹


第二种方法更省时,艺术家用尖笔描过草图上的粉笔线条,就会在底下的湿灰泥壁上留下刻痕。


湿壁画背后的科学,牵涉到一系列简单的化合物。从化学来讲,“因托那可”就是俗名熟石灰的氢氧化钙。对文艺复兴画家而言,氢氧化钙是造就湿壁画的神奇原料,将它混合沙子搅拌,涂上壁画,经过一连串的化学变化,会慢慢恢复原来性质。


湿壁画《德尔菲女先知》Antonio De Vito 摹


首先,水从混合涂料蒸发,接着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形成碳酸钙(石灰岩、大理石的主要成份)。湿滑灰泥用镘刀抹在壁上短时间之后,就回复为石质,而将色料封在碳酸钙结晶体里。


湿壁画家稀释颜料只需要用水,简单至极。蛋彩画所用到的各种粘合性原料(蛋黄、胶、黄耆胶、甚至有时用到耳垢),在此全不需要,因为颜料会固着在“因托那可”里。


湿壁画《先知但以理上方的裸像》Antonio De Vito 摹


这项技法尽管极为巧妙,但稍一不慎就会一塌糊涂,因此画家每一步都是战战兢兢。可以给“因托那可”上颜料的时间有限,是湿壁画的一大困难。“因托那可”保湿的时间只有12至24小时,长短因天气而异。


过了这段时间,灰泥不再吸收颜料,因而涂抹灰泥时只能涂抹湿壁画家一天之内能完成的面积。意大利语将此特定的涂抹面积称为“乔纳塔”(giornata),意为“一天的工作量”。墙壁或天顶,因壁画大小和形状的不同,可分为12个或数百个“乔纳塔”。



湿壁画家每次作画,时间压力都很大,必须赶在灰泥变干硬之前完成“乔纳塔”。


由此可以想象,当年艺术大师们创作的时候,身边可能还有个装修工帮着抹泥灰,然后大师们才开始在墙上进行创作。如果是单打独斗想要成为湿壁画画家,得先要当泥瓦匠。


也因此,湿壁画制作大大不同于油画及板上画(panel),,因为后两者可以再做修饰,即使再散漫、再拖拉的艺术家都可以做的来。


在西斯廷礼拜堂,米开朗基罗没办法这么从容,这么一改再改。为加快速度,许多湿壁画家作画时双手并用,一只手拿深色颜料的画笔,另一只拿浅色的。


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绘制的《最后的审判》的3D效果



历经五百多年后的湿壁画技艺

幸运的话还能在意大利小巷里找到


在油画被“发明”之前,湿壁画广泛存在于欧洲的宫廷、教堂、修道院。如今漫步在佛罗伦萨的老街和小巷,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扇小门,上面写着湿壁画(Fresco,湿壁画又叫做“鲜画”)工作室。


但目前就算是湿壁画鼎盛时期所在的意大利,也很难再找到创作湿壁画的大师了。不过我们居然在这次上海黄浦江边开幕的“米开朗基罗大展”上,看到了一位来自意大利的湿壁画大师亲自作画的场景。


安东尼奥·德维托正在作湿壁画


这位湿壁画大师叫安东尼奥·德维托(Antonio De Vito),是来自意大利南部地区阿普利亚(Apulia) ,同时他也策划了这次米开朗基罗大展。


早年在意大利学习艺术后接触到壁画修复的技艺,之后开始自己创作还原一些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


安东尼奥·德维托正在讲解画作


曾经到访过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大都市展出自己的湿壁画,这次是他第一次来中国。


不过当我们看到他作湿壁画的时候,他已经差不多要完成了(米开朗基罗《创世纪》当中的《利比亚女先知》 Lybian Sybil)。


为作湿壁画《利比亚女先知》Lybian Sybil而准备的草图


在这位湿壁画大师的展览策划当中,不但呈现了米开朗基罗珍贵的作品再现,还为大家还原了作为湿壁画家的米开朗基罗——他的工作室以及学习技艺的地方和书房会是怎么样的。



除了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中的艺术,展览墙壁上挂的都是一块块从意大利装箱运来的,有人均是由安东尼奥·德维托在石板上所作的湿壁画作品。


另外就是大家最爱的一比一等高的大卫像和米开朗基罗故居博物馆带来的历经500多年保存下来的手稿研究。


谱妹带你看展览


展览的互动性也比较强,甚至还有米开朗基罗时期画家创作的几乎所有工具,以及他为洛伦佐打掉农牧神雕塑牙齿的作品模拟。


文 编辑 _ 谱妹

部分摘自michelangelo and the pope's ceiling

图 影像 _ 王小白 | 部分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新媒体旗下分类媒体「靠谱」

转载需授权并注明出处,微信号:kaopumusicreview



- THE END -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