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君曰】
学霸有时候之所以成为学霸,不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也不是他们有多么与众不同,而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方法和效率,他们会把产出最大化。
下面就来看看,学霸们的《学习之道》。
学渣逆袭的葵花宝典 | 《学习之道》浓缩书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未晚士多(ID:StoreNTL)
有这么一位美国姑娘,小时候永远学不会看时钟;搞不清电视机上的按钮,想看动画片只能蹭着哥哥姐姐一起看;从小到大都对数学和科学深恶痛绝,高中的数理课程一直不及格。大学读的是斯拉夫语言与文学,在军队服役期间被派往西德做通信排排长,面对各种无线电、电报电话系统两眼一抹黑。
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她发现自己痛恨的数理知识成为发展最大的障碍,于是痛下决心,决定重新训练自己的大脑,攻克令自己感到恐惧不安的数学与科学课程。
学渣的逆袭之路由此开始。这位美国姑娘通过潜心钻研如何学习,完成华丽转身,一口气拿到了电气工程学士学位、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和系统工程学的博士学位,最后成为了美国奥克兰大学的工程学教授。
这就是芭芭拉.奥克利(Barbara Oakley)在她的力作《A Mind for Numbers: Howto Excel at Math and Science (Even If You Flunked Algebra)》中讲述的自己这个曾经的数学学渣的逆袭之路。
国内将这本书名翻译为《学习之道》,我觉得非常合适,因为全书讲授的学习方法,不仅适合于学习数学和科学知识,也适用于任何学科和新知识的学习。
《学习之道》向读者呈现的,不仅是作者潜心研究、亲身实践总结出的学习方法,还结合了数百名世界一流的任教教授的建议。书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糅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神经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很多时候,我们将自己学不好、掌握不了某方面的知识归咎于自己不够聪明,不是那块料。但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实践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旦你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你会发现以前觉得深不可测的知识突然间会变得信手拈来,新的领域向你敞开大门,任你进入贪婪地吸取知识养分,这是一个愉快满足的过程。
李笑来老师曾经解释他的微信公众号取名为“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是用重复的修辞法强调了三遍学习的重要性,而是说我们要先学会了如何学习,然后再开始学习。
只有深谙学习之道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学霸。
我们能从书中带走的,不仅是关于学习方法的最新理论,还有数个先进实用、立即可以上手操作的学习方法。不过更宝贵的是,我们可以带走一种改变自己人生状态的思维模式,将这种思维模式带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书分为18章,从学习组块理论、终结拖延症、增强记忆力三大方面阐述了学习之道。下面的浓缩精华将总结出10个全书最重要的观点和方法。
我们在学习中的思维状态基于两种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专注模式(focused mode)和发散模式(diffuse mode),它们对学习都非常重要。
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专注模式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它与大脑前额叶皮层(位置就在脑门正后方)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关。你把注意力集中到某样东西上,然后砰的一声,专注模式就开启了。
让大脑处于放松休息状态的发散模式对学习来说也必不可少。如果我们在一个问题上挣扎了许久而不得思路,发散模式会冷不防地提供一个新点悟。同时,它也与宏观视角相关联。当你放松注意力,任由思维漫步时,发散模式思维就出现了。
据证实,面对一个困难问题时,我们必须先用专注模式奋斗上一阵子,投入艰苦的努力。由专注模式生成了初步思路之后,发散模式的灵感才源源涌现。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处于集中状态下,发散模式就会被屏蔽。
所以,当我们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有效的做法是转换一下心情做点放松的事情,例如散个步、打个盹,或是去健身房,让大脑从专注模式转换到发散模式,新的灵感很容易不期而遇,让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会使用到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这两种不同的记忆状态,认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知识。
工作记忆是大脑中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以及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工作记忆可以容纳大约七个记忆单元,或者叫“组块”(即内容相似或相关的一组信息),但现在的广泛共识是工作记忆只能容纳四个组块。
我们可以把工作记忆视为在大脑中抛接球的杂耍演员。四个记忆单元就是抛到空中的四个球,我们需要对这四个球一直保持关注,否则球就会跌落,从我们的大脑记忆中消失。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门知识而将其转入我们的长期记忆中,这样在工作记忆的空间得到释放,我们可以轻松地处理其它信息。
长期记忆可以看作是一座仓库,东西一旦存进去,通常就一直待在那儿了。这间仓库幽深广阔,可以容纳数十亿件物品,但有时物品埋得太深,会难寻踪迹。研究表明,当大脑首次把一个信息条目存入长期记忆时,最好时常去看看,以保证日后需要时还能找到它。
我们可以把工作记忆看作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把长期记忆看作硬盘空间。要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存到长期记忆可以应用间隔重复技巧,即不断重复记忆。比如要记一个生词或者一种解题技巧,连着重复几天记忆,这是一个阶段。两个阶段之间休息一天,多来几次,延长整个练习过程,就能将工作记忆成功转存到长期记忆。
这是我觉得本书让人受益最大的一组概念和方法。
组块是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你可以把字母p,o和p连在一起,组成一个有意义的、便于记忆的组块——单词pop。这就像把电脑中繁杂的文件放在一起,保存成.zip格式的压缩包。在pop这样一个简单的组块下,我们将简化而抽象的碎片信息捆绑在了一起。
举个栗子,没有组块之前,我们大脑中存在“无、霸、我、成、想、敌、为、学”几个没太大意义的单字,想要记住它们有点难,想要让他们发挥作用更无从下手。而一旦这些单字组成一个组块:“我想成为无敌学霸”,我们几乎瞬间就可以记住,更重要的是,这个有意义的组块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
思维组块是绝大多数科学、文学和艺术知识的构成基础,要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就要创造一些概念组块——这就是通过意义将分散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的过程。
把要处理的信息构成组块,可以使大脑更高效地运转。只要把一个想法或概念构成组块,就不必纠缠于所有微观的基础信息了,因为你已经学会了提纲挈领(组块),有它就足够了。
构建组块(chunking)能帮我们利用意义,组合起信息碎片,这是一种心智上的飞跃。新的逻辑整体更便于人们记住组块所包含的信息,也便于将其融入更大的学习背景。以下是构建组块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
第二步,理解(understanding)。要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组块,首先要理解这个基本概念。理解力就像强力胶,能把基础的记忆痕迹黏合在一起。它铺展出各种各样的痕迹路径,将记忆痕迹联结起来。
第三步,获取背景信息。我们不仅要知道如何进行组块,还要知道何时何地使用它们。背景信息意味着跳出初始问题,用更宽广的视角看问题。在相关或不相关的问题上反复推敲、练习,不仅能了解组块的用武之地,也能清楚它何时派不上用场。这将有助于我们在更大的宏观图景中定位新组块。
构建组块也和我们的工作记忆密切相关。把信息碎片打包成组块之前,工作记忆会被零碎内容塞满。而当概念组块形成,它只会占用工作记忆的一个位点。同时,它会化为一条流畅的思路,你可以轻松得到它的指引,创建新的联结。这样,工作记忆的空间就腾出来了。
在某种意义上,构建组块增加了工作记忆的可用信息量。要是把工作记忆的位点看作一个超链接,它链接到的就是一个有巨大信息量的网页。
试着回想学习材料,即提取练习(retrievalpractice),效果比单纯阅读材料好得多。心理学家杰弗里·卡皮克和他的同事表示,许多学生都曾在学习中体验过能力错觉(illusions ofcompetence)。
卡皮克发现:“大多数学生不断重复阅读笔记或课本(撇开这种学习策略有限的优点不说),却很少有人在学习时进行自我测验或做提取练习。”当书本(或谷歌)摆在眼前时,大脑会产生错觉,以为学习材料也同样存入了大脑。
在学习中进行回想——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将让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别把知识扔太久之后才进行提取练习,那样每次都得从头开始巩固概念。特别是对初次学到、还颇有挑战性的知识,最好是24小时内就和它们亲近一下。
此外,我们在阅读时划重点和标下画线一定要谨慎,否则不仅会效率低下,而且会被误导。画线的动作会让我们欺骗自己大脑在工作,其实只是手在动而已。做标记前,要先训练自己找到主要观点,并把所做标记数量降到最少——一句话就行了,最多不要超过一个自然段。
所谓穿插学习法,是指把解题策略不同的题目混在一起练习,解决混杂交错的各种问题,而非在同一个问题上过度学习。
从老师或课本那里学习一种新解法的时候,为了学会这种新技巧,一段学习期间内,我们倾向于不断练习。在完全理解之后,仍持续不断地学或练,我们称之为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当然有其用处,比如在网球发球或进行完美的钢琴协奏时产生一种即时反应。但要警惕在学习数理过程中不断地过度学习,研究显示这会浪费你宝贵的学习时间。
一旦理解了基本概念,在这个学习期间内再继续巩固概念,并不会如你所愿地去强化长期记忆中的各种联结。更糟糕的是,甚至会有副作用:只关注一个技巧,像是木匠学徒只会用锤子一种工具。一段时间后,还以为不管什么疑难杂症,只要一锤子下去都能解决。
所以要掌握一门新学科,就要学会挑选使用恰当的解题技巧(不能只会用锤子)。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去练习各种题目,运用不同技巧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大脑需要明白这个道理:仅知道怎样使用特定的解题技巧还不够,还得知道何时何地去使用才行。
要改善拖延,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习惯的形成有四个部分:
1)信号。这是习惯的触发点。信号可以很简单,看到的一个物品或是听到的一个声音都可以是信号。信号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对信号的反应才是习惯的重点。
2)反应程序。这就是大脑在接到信号暗示时做出的常规性、习惯性的反应。反应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3) 奖励机制。习惯之所以得以发展和继续,是因为它能获得奖励,让我们感到愉悦。例如,拖延是一种很容易养成的习惯,因为它会如此迅速地奖励我们,让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更愉快的事情上去。
4)信念。习惯的强大效果,来自我们对它的信念。想要改变习惯,我们要做的是改变自己内心深处的信念。
要改掉拖延的习惯,就要从上面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识别出让我们开始拖延的信号,警惕自己不假思索就陷入拖延的习惯。建立新的信号,比如一看到待办事项清单就启动自己的行动程序。
然后,制定计划重建反应程序,将反应程序设定为积极有益的行动。
拖延的带来的奖励是即时获得愉悦,那我们可以看看,是否有其它奖励可以替代拖延带来的奖励。比如开始行动带给我们的自豪感,有一点点小成绩后的成就感。用新的奖励来替代拖延的奖励。
最后,改变拖延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
对抗拖延的另一个好办法是学会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过程指的是时间进程以及与时间进程相关的习惯和举动,比如“我要工作20分钟”。结果是一种产出,比如你要攻克的一个难题。
想要避免拖延,就要避免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那些让你焦虑不安的难题。这会引发痛苦感,导致拖延。相反,应该关注于过程,关注用在解决难题的那一小段时间。不要在意是否能在某段时间内解决难题,而是全力以赴地在这段时间内有所行动,这会大大改善我们的拖延恶习。
方法一:视觉图像助记法
刚刚开始发掘视觉记忆系统时,可以试着创造一种便于记忆的视觉图像来代替你想要记住的关键条目。
图像对记忆如此重要,部分原因在于图像与右脑的视觉中枢直接相连。视觉区域有强化记忆的能力,图像让你充分利用这片区域,对看似乏味难记的概念进行压缩简化。
方法二:记忆宫殿法
记忆宫殿法需要你回想一个你熟悉的空间,比如自己家的布局,然后把它当成视觉形象的记事本,用来存储你想要记住的概念形象。
记忆宫殿法对记忆互无关联的物品很管用,比购物单上的物品(牛奶、面包、鸡蛋)。你可以想象门前有一大瓶牛奶,面包掉在沙发上,破鸡蛋的蛋清从咖啡桌边一滴滴流下来。换句话说,你可以想象你正走过一个非常熟悉的地点,里面有你想要记住的东西。
初次尝试记忆宫殿法,会记得没那么快。在脑中构思出具体图像还是要费点劲的。但是你会逐渐熟能生巧。
一项调查显示,会用记忆宫殿法的人,在想象中把物体放置在当地大学的各个角落,在心中把这过程“走”上一两遍,他就能记住含有四五十件物品的清单上95%以上的内容。
方法三:比喻或类比记忆法
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如果你除了想记住概念,还想理解概念,一个上策就是为它量身打造一个比喻或类比,这个类比越形象,效果越好。
例如,如果你想明白什么是电流,不妨把它看作水流。电压也一样,你会“感觉”它和压力有点像。于是你看见电压把电流推向目的地,就像机械泵在物理压力下把真正的水推出去一样。
比喻或类比可以让概念牢牢留在脑海中,因为它们把新概念和已有的神经结构联系在了一起。
方法四:创建意群记忆法
另外一个关键的记忆技巧是创造意群,它能简化学习内容。比如你要记忆四种可以驱赶吸血鬼的植物:大蒜、玫瑰、山楂和芥末。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简写连起来就是GRHM,所以你只要记住GRAHAM牌全麦饼干就好。
(这样每次回想这四样东西的时候,只要在记忆宫殿的厨房餐桌上找到全麦饼干,再扔掉它名字里的元音字母就搞定了。)
此外,很多学科会有帮学生记住概念的背诵口诀,将一些概念的首字母用有意思的方法串联起来,这些都是创建意群帮助记忆的好例子。
迁移是把所学的知识从一个知识背景应用到别处的能力。比如,或许你学了一门外语之后,发现学第二门外语就比学第一门外语要轻松了。那是因为当你学过第一门外语,你获得了基本的语言学习技巧,同时你也潜在地学会了相似的新单词和语法结构,它们便迁移到了你的第二门外语学习中。
这也是很多时候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学新的知识就越容易的原因。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可以迁移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新领域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调用这些可以迁移的知识和技能。
每个人都有盲区,和朋友一起学习能让你更容易看出自己哪里理解有偏差。朋友和队友都会成为有问必答的大容量发散模式,在你的大脑之外,为你弥补缺失或忽视的地方,而且向朋友解释也有助于你建立起自己的理解。
合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解决问题上,在你想要职业规划时也大有裨益。队友一句简单的建议,比如上一门热情的教授开的课,或者应聘一个新的职位,都有可能扭转你的人生道路。
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的论文《弱连接理论》是社会学中最常被引用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你的熟人数量,而非好友数量,保证了你能得知的最新信息以及工作中的成功。毕竟,你的好友圈和你的社交圈基本重合。但熟人和同学却很可能处于不同的社交圈中,这意味着你能接触到的“脑外”发散模式被指数倍扩大了。
↓这里,有解决你所有问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