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夏基石e洞察
这是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的官方微信自媒体,管理专家彭剑锋、包政、吴春波、陈春花等是其主要撰稿人。我们努力提供最具原创性、思想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文章;我们深度剖析最佳实战管理案例;我们零距离互动答疑解惑企业各种管理问题,提供咨询解决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inux就该这么学  ·  运维老鸟私藏的 100 ... ·  昨天  
Linux就该这么学  ·  一文搞懂 DDR 内存原理(值得收藏) ·  2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抖音创始人张一鸣:10 年面试 2000 ... ·  2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详解 Java 操作 ... ·  3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续Win10三年需付超3000元!微软彻底封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夏基石e洞察

稻盛和夫:成大事者,牢记五项誓言

华夏基石e洞察  · 公众号  ·  · 2024-03-26 07:35

正文

  • / 稻盛和夫,日本著名企业家,被誉为日本“经营之圣”

  • 来源: 总裁读书会(ID:winnerbook_club)

  • 摘编自稻盛和夫《成功的真谛》,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01

坚持正确的做人之道
经营一家企业,为了始终引领企业走向安全与辉煌,急需我们企业经营者对所有机会做出判断, 做出判断的标准就是判断者的人生观。

然而,公司刚成立时,我只有27岁。如果再年长些,或者在大企业有过哪怕一点管理经验,我也许能明白经营是怎么回事,可是我哪一条也不具备。我所拥有的只是孩提时代父母和身边的大人教导我的朴素的伦理观:“这个不能做,那个可以做”。判断是非的标准,除此之外我一无所知。

考虑到对员工说“我是以小时候挨父母训斥的事作为标准进行判断的”,这也太缺乏权威性了,所以我采取的说法是 :“我是根据原理和原则做出判断的。”

“原理和原则”是一个让人似懂非懂的说法。经常有员工问我:“原理和原则是什么?”于是我向员工宣称:“ 原理和原则就是正确的做人之道。我做出的所有判断依据的都是这个标准。” 我告诉大家,我不是根据企业赚钱与否,也不是根据个人得失,而是以“正确的做人之道”为标准进行判断的。无论遇到怎样的阻碍,我都要把正确的事情坚持到底。

我就是以这种极为朴素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极为“幼稚”的思维方式作为判断标准的。 正因为这种以朴素的伦理观作为判断标准是正确的,京瓷才一路走到今天。

要成为经营者就必须懂哲学。不过,我所说的哲学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应该以正确的做人之道为标准对事物进行判断。它不是利害得失的评估,也不是战略战术的制定,而是作为人,要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人所走的正确道路在哪里呢?它的原点就在于孩提时代父母对我们的教导,“这个可以做” 在于父母对我们的批评,“这个不能做”。这就是判断的标准。

如果一个人希望追求更高层次的标准,可以将严格的伦理观作为标准,也可以参考哲学家倡导的哲学标准。我建议大家尽量追求高水平的判断标准,但这些标准的原点还是要追溯到父母对我们的教诲。 “把正确的做人之道贯彻到底”,是成为经营者的条件之一。

02

具有非常强烈持久的意愿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本书,书里写道: 灾难和幸福都取决于人的内心,一个人拥有怎样的内心,就会创造怎样的境遇。 内心描绘的情形会成为现实,不过如果只是内心希望如此,是不会成为现实的。

事实上,我们内心描绘的现象有时能实现,有时却实现不了。实现的人就相信这种说法,没实现的人就会反驳说:“你说什么呢?!如果都能心想事成,螃蟹就不会横着走了。”如果只要心里这么想,结果就一定会如此,那么,把方法告诉大家,大家都能心想事成,也就相信了。可是,情况并非如此。

为什么大家不能心想事成呢?我感觉, 要想让内心描绘的情形成为现实,是需要前提条件的。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这个条件应该是内心的意愿必须非常强烈 而且非常持久。

想法必须发自内心深处。这意味着内心的意愿非常强烈:“无论如何都要这样。”而且,这个强烈的意愿必须持久。我想,大概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意愿让我们心想事成。必须毫不怀疑,心无杂念。“结果会不会是这样呢?要是这样的话就能赚到钱了。”如果只是这种程度的意愿,也就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了。自己从内心深处就不相信的事情是不会实现的。只有始终坚信,内心的意愿才能成为现实。

回想起来, 京瓷公司就是依靠强烈而持久的意愿创办起来的。 公司成立之初建在京都的西之京原町,资本金300万日元,吸纳了7位志同道合者和20名初中毕业生。晚上,我和7位同人边喝酒边给我们自己鼓劲 :“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成为京都西之京原町第一的企业,接下来会成为中京区第一的企业,然后成为京都第一、日本第一、全球第一的企业。”

当时企业的资本金只有300万日元,刚刚租借其他公司的仓库建起了工厂,我们就说出了“建成全球第一的企业”这样的豪言壮语。像梦话一般,我们接二连三地说出“西之京原町第一、中京区第一、京都第一、日本第一、全球第一”,在别人看来这简直是愚蠢至极,而我们自己却一脸认真地相信“一定能做到”。

缺乏热情的人可能会想:“真是痴人说梦啊!认清现实吧!”在旁人看来,连“西之京原町第一”这个目标我们都不可能实现,更别说“全球第一”了,可我们自己却是认真的。我们沉浸在自己的意愿之中。要想使理想变成现实,需要有如此强烈的意愿。 俗话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信念坚定,就能心想事成。我认为这是实现内心意愿的根本所在。

那么,是否只有强烈的意愿就足够了呢?我感觉似乎还应该有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在内心把美好的意愿描绘出来。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很多经营者的经历中看到,不少经营者接二连三地遭遇破产之类的倒霉事。政治领域也有类似事件,比如显赫一时的人物走向毁灭。在很多情况下,成功与失败之间仅毫厘之差。那么,失败与持久成功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异呢?“无论如何都要成功”,这种强烈而持久的意愿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不过, 源于一己私利的意愿虽然可以让我们获得一时的成功,却无法获得持久的成功。

03

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众所周知,在信息通信自由化之际,我创办了第二电电公司。大家都说我像堂吉诃德一样:“那家伙自不量力,净干荒唐事。” NTT( 日本电话电报公司)是一家大型企业,营业额超过5万亿日元,仅资本就高达7000多亿日元。连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高层领导都不想介入电信事业去跟NTT竞争,京瓷公司却向NTT发起挑战,这实在是太荒唐了。

现在我还经常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烦恼至极,我回到家,每天晚上睡前都会问自己:“我准备新创办一家公司,向NTT发起挑战。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呢?”

我把自己的想法表达为“动机至善,私心了无”,每晚念诵。 我自己宣称,之所以希望新成立一家通信公司与NTT相抗衡,是因为想降低国民的通话费。我的确是这么想的。可是,这是不是漂亮的托词呢?我是不是想出风头呢 —— 在京都成立一家名为京瓷的公司,取得了成功,稍微有了些名气,再到东京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为的是博得众人的赞赏,四处吹嘘?自己想做这件事是真正出于为他人考虑,还是出于自私自利的想法?

我反复叨念着“过机至善,私心了无”这句话,不停地考问自己。半年时间里,我一日不停地反复自问自答,最终得出结论 :我的想法绝非源于自私自利。 我终于弄明白,自己的想法没有丝毫虚假,为了国民,为了社会和世人,即使付出代价,我也坚决要干。

于是我在董事会上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大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大,所以很难跻身通信事业,因此我想介入这项事业。”当时,京瓷的现金及银行存款共计1500亿日元,我表示:“如果投入1000亿日元,事业还不能顺利进展的话,我就撤退。我已经做好了白白扔掉这1000亿日元的准备。所以请让我干吧。”就这样,我投身到通信事业中。

04

以利他之心经营企业
人一旦获得成功,就很容易骄傲自满,一心想着“我有才能,我有本事,所以才会成功”,把才能据为己有。 带着这种想法放眼社会,我们可以看到政界和商界各种丑闻层出不穷,很多远比我优秀、工作远比我出色的人走向没落。实际上, 一切后果都是那些才能出众的人将自身的能力据为己有导致的。

因此,我希望企业领导者一定要拥有能称为“哲学”的高水平的判断标准。如果独自苦思冥想难以奏效,那么可以读一读哲学经典著作,也可以阅读成功人士撰写的书籍,里面介绍得也很清楚。起初可以借用书中的经典哲学,借用之后,自己再努力去领会。要早晚阅读,真正做到消化吸收。

用这种方式掌握了绝佳的判断标准或哲学,与此同时如果作为领导者你还拥有卓越的才能,请一定将自己的才能为员工所用,为客户、为社会所用。这样一来,你的公司定会获得远远超出你想象的辉煌业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