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活动 | 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年会—— 聚焦“城市•人居•设计”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20-10-12 17:26

正文

9月22日,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年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在北京举办,会议主题聚焦“城市•人居•设计”。


内容来源: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主办,北京清华同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承办的 2020年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学术年会于2020年9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主题为 “城市•人居•设计”。


本次会议聚焦于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将城市设计的方法应用于城市存量更新,塑造宜居的城市人居环境、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旨在探讨城市设计在城市更新、人居环境建设、城市特色塑造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邓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清华同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规划师袁牧主持了会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分别致辞。会议邀请到金广君教授、张杰大师、崔愷院士、陈为帮先生、边兰春教授做主旨报告。


致  辞

主持人邓东秘书长首先阐述了本次学术年会的主题“城市•人居•设计”,并邀请了王建国院士、石楠秘书长和袁昕院长分别致辞。

主持人:邓   东

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主持人:袁   牧

学会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清华同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规划师

致辞:王建国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


王建国院士首先表达了对城市设计年会圆满举行的祝贺。王院士指出,近年来我国城市设计领域的社会实践不断,雄安新区启动区、起步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海南自贸区等国家决定的新区建设都是重要实践。中国在数字化城市设计、历史城市保护更新、社区营造等方面的成果处在国际前端位置。当下,在国家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体系改革变化的重要历史时刻, 中国城市设计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特长和优势,在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保护、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再立新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使命

致辞:石   楠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秘书长认为,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要的二级学会,其活动特色可以概括为“三有”。 第一,有料。 内容质量高,既能贯彻国家方针,又有学术交流价值; 第二,有趣 。有特色有风格,既有学术研讨,还有调研观摩,沉浸式体验让人感同身受; 第三,有情。 切入点好,贴近百姓生活,有温度有情怀。城市设计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生活的满意度。并在致辞的最后,对城市设计学委会各位专家表达了感谢。

致辞:袁 昕

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袁昕院长表示, 城市设计学术探讨的温度和热度持续提升,应该把设计的重点首先放在城市和人居上 。新时期的城市设计要摆脱由美学定义的单纯方法,更加注重城市社会的建构。不仅要有硬的载体,也要有软的内容,包括机制、方法、模式等。要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和设计治理中,关注设计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同时,城市设计应该既有空间环境设计,也有机制设计,既有设计师的设计,也有社会的参与。发掘城市内在基调,从总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新的发展阶段,城市设计的管控模式走向综合治理,城市设计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嵌入规划体系中,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社会治理上发挥更大作用。


主 旨 报 告

01

中国特色城市设计“特”在哪里?

报告人:金广君

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广君教授指出, 城市设计是一个基于经验的应用学科,因此运用“循证研究方法”广泛学习前人经验和教训是这个学科发展的正确路径


报告回顾了国际的城市设计经验,指出较早时期城市设计是规划与建筑学、景观建筑学间的“桥”,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加强了城市设计与相关专业从二维到三维的联系节点。当下的城市设计是一个独立学科,同时也是一个融贯学科,其重心侧重于研究城市生活、空间形态及城市开发的对应关系。报告总结了城市设计的三个创新点,即 在城市意象、实施过程和社会文化上的创新 。城市设计成果作为“桥”应该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特征。


随后金教授讨论了中国城市设计与国际的相通之处,并指出 中国城市设计的“特”是在我国特殊的人口数量与密度、我国不均衡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制度 。报告在最后提出了“可不可以没有城市设计”、“什么是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应是法制化还是法定化”三个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


02

城市更新与风貌特色塑造

报告人:张   杰

学会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教授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张杰教授以“城市更新与风貌特色塑造”为主题,重点探讨了城市更新与城市风貌特色营造的基本内涵,以及如何在更新中达到城市的风貌特色塑造。


张杰教授指出,城市特色风貌是城市物质形态特征、社会文化和经济特征的综合集中体现和积极反映;特色风貌是长期积淀而成的,动态发展的,并且应该通过公共认识途径与表现进行感知。城市更新的动因,主要包括既有环境的衰退难以满足既有功能需求、基本功能的变化引发的更新、新技术、产品刺激、新需求引发的更新等。


他认为, 在城市更新和风貌塑造中需要尊重现代城市的复杂性,避免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弊端形成简单粗暴的统一,并且需要尊重事实,防止杜撰臆想中的风貌 。需要对变化的城市采取可持续的管理理念,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活化利用特色资源,并进行综合织补,保存发扬多样化历史信息,尊重城市肌理,更新出人民生活可以享受的空间。


03

山水之间的规画

报告人:崔   愷

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崔愷院士做了题为《山水之间的规画》的报告。崔院士提出,把规“划”改为规“画”是因为“划”比较生硬,也比较理性,缺乏一种感性的、艺术性的感觉,所以“划”出来的城市千篇一律,没有特色。他结合自己工程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在山水之间如何用“画”的方式,逢山绕个弯,遇沟架个桥,撞树拐一下,老房留一片,指出 要让“规画”出来的城市与自然本底嵌套起来。 同时,画出来的城市街区还要有“规”矩,好的规则会推动城市和建筑向绿色生态的特色发展,而时下好的理念落不了地的部分原因是规划制约。


最后,通过对黔西南州万峰林新区规划、南京紫东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景德镇高铁商务南部片区规划、景德镇艺术大学校园规划四个实际项目的分享讲述了山水规画的具体内涵。他表示, 他无意修改“规划”两字,但希望规划师做规划时要有“画画儿”的感觉,才能“画”出最新最美的人居环境。


04

城市设计大有可为

报告人:陈为帮

学会原副理事长


陈为帮先生指出,我国城市发展面临新形势,两个百年交汇点,又是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巨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要求我们有新的战略思考。今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明确要求全党全国:“要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亊”。这是非常重要旳指示。我国城市发展要切实贯彻中央这个精神。城市的科学发展,对强化国家安全十分重要。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要服从这个国家大局。他认为, 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实体城市",即市区或主城区。 "行政区城市”包括广大农村,实际上,"行政区城市"的城市规划己经成为一种区域性规划。城市规划不是区域规划。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都只能是"有限目标",重点在"实体城市"。主要应当抓好旧区改造、公共空间开辟与提质、强化安全等。城市设计要搞好,需要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密切合作。四川汶川震后重建,就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密切合作的典范,要总结经验,共同开创城市设计新局面!


05

城市设计的价值导向

报告人:边兰春

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边兰春教授提出 “城市”需要有价值导向的设计,“设计”可以为城市创造出价值 。在过去的城市设计中,私人价值、社会资本对城市的影响等要素往往被忽略,项目背后的故事更需要我们给予重视,如何维护和尊重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是城市设计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并从 理论发展的认识、实践特性的思考、价值导向 三个方面展开讲述。边教授首先从“两个路径”、“双重视角”介绍了城市设计的理念发展,随后从城市设计的尺度、维度、难度以及城市双修的实践剖析了城市设计的实践特性,最后从“三位一体”的学科融汇、综合素质、设计教育来说明了城市设计的价值导向。他指出,城市设计不仅仅是空间塑造,更是对理想社会生活的引导,“我们”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定义的。


优秀成果报告


01

以文化基因破题特色风貌 ——北京城市基调与多元化研究

报告人:徐碧颖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所主任工程师


报告围绕“北京城市基调与多元化研究”的内容,从纲领性的角度探讨如何建设首都,分享探寻北京城市文化基因的历程。 研究着重开展了四大主题活动,包括市规划委开门共商活动,邀请多方征集的方案;举办主题展览,进行方案成果展示与“我眼中的北京”的照片征集活动;邀请座谈,就多元化的定义和城市基调进行专家讨论;面向公众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城市基调与多元化的认知调查。形成了对北京基调与多元化的共识内容,即“基调与多元化辩证统一,谋求写实,可感知的成果;宏观微观并重,秩序与体验并存;传承历史、面向未来并重的价值导向”。


研究以文化思维破题城市空间,确定城市基调和文化的内涵特征,打造行动纲领,指导下一步建设,制定事权操作行动指南,聚焦管理落实。探索规划引领价值导向,凝聚社会共识,推动规划内容的共商共编、共建共享的目标愿景,以彰显首都形象,实现精细治理。


02

苏州总体城市设计 ——存量时代,回归精致天堂

报告人:范嗣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报告指出,苏州的总体城市设计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以城市设计为技术手段重塑了苏州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公共空间,以伴随模式推动了设计实施。 报告从城市空间的精细打磨、美好生活的温暖营造、设计内容落到实处三方面展开了讲述,提出要以“更精、更暖、更实”的设计手法重塑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回归曾经的精致和美好 。在设计内容上,提出如何以“精细”的手法优化格局,精致修复城野关系,以及如何精致塑造公共空间,提出要将对公共空间品质的追求放在首位。在工作视角上,要以“温暖”的心态关注民生需求和小微空间,见微知著改善生活。在实施效果上,要以“实在”的态度推进设计管理和实施,通过伴随设计让规划落于实施。


03

从静态图纸到动态塑造 ——广州南沙新区南沙湾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及城市设计

报告人:李仁伟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一所所长


报告首先介绍了广州南沙新区南沙湾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及城市设计项目的基本情况。李仁伟所长提出, 在城市设计师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是方案创作阶段,城市设计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实施过程中,以确保城市设计的有效实施。 应完善从编到管的程序,落实制度保障。在工作方法上,要强调全周期的编制过程,建立现场及会议协调机制,运用控规技术手段,实现了各方利益在空间分配上的均衡与协调。同时,要注重“过程式规划”理念,将众多指导现实开发的专项规划进行综合统筹,实现多规的动态协调。


0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