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2017年下半年以来,共享汽车市场的一池春水被巨头们不停地搅动着。
最早占得市场先发优势的滴滴,在去年8月份上线“分分租”业务,开始涉猎分时租赁市场。这是滴滴租车继整日租、海外租之后第三大业务,目前该业务在上海、武汉、成都三地试运营,随后将逐步扩展至其他各城市。
按照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的计划,滴滴将在2020年之前,率先在其平台推广超过1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随后,滴滴与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GEIDCO)合资成立了全球新能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并在去年12月上线了其新能源汽车服务公司的产品“小桔充电”。
(滴滴租车国际版和国内版)
与此相比,美团的入局则显得特别谨慎。去年11月份,美团共享汽车业务开始在成都部分区域试运营,根据美团租车App显示,目前美团租车仅提供两款车型大众桑塔纳和大众朗逸,价格和里程计费分别为0.2元/分钟和0.8元/公里。
同时,美团内部成立了出行事业部,包括共享汽车、美团地图和无人驾驶和打车等出行领域的新业务,正在慢慢整合进入这个事业部。其布局该市场的决心可见一斑。
除美团租车外,美团进入打车领域也是来势汹汹。今年3月21日,美团打车进入上海第三天,订单量就已突破30万单。面对美团的入局,滴滴自然也不甘示弱,4月初,滴滴宣布在无锡小范围测试外卖业务,根据用户体验,滴滴将逐步扩大服务范围。
业内人士表示,“分时租赁”模式出现时间较晚,市场格局未定。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布局,其中不乏汽车制造商、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各个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出行的竞争、外卖的竞争,还是“次级流量入口”之争。
以美团入局的出行领域为例,该行业每家企业都已不能简单归类为网约车、共享单车或分时租赁企业,大家都在寻找并快速进入与自身业务可协同的新领域。
(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
其实,觊觎共享汽车这块蛋糕的竞争对手并不少。去年12月,摩拜的首批共享汽车正式落地贵州,首批上线的共享汽车均为新能源电动汽车。同时摩拜单车APP将新增共享汽车入口,用户将无需切换APP即可使用摩拜共享汽车。
今年1月18日,神州租车正式对外宣布,将进军分时租赁。3月初,iCAR神州共享车如约上线。与市场上其他分时租赁品牌不同,神州租车采用的是汽油车,避免了新能源车续航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携程在今年2月也宣布正式上线共享租车业务,并计划借助该业务,直接切入汽车分时租赁场景。截至目前,携程共享租车业务已覆盖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这些城市首批已涵盖北汽EC200、奇瑞EQ等15种新能源车型,共计一万辆车。
2018是共享汽车发力年?
据《2017中国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汽车共享出行用户直接需求在2015年约816万次/天,2018年有望增长至3700万次/天,潜在市场容量有望达到1.8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共享汽车市场规模将增加至93亿元。
汽车共享这片“新蓝海”似乎看起来很美好。但是,目前共享汽车市场仍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较高的初始投资与运营成本、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车辆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那么为何诸多企业还要争相入局,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业内人士表示,2017年下半年,经过共享单车的培育,用户对共享汽车这种新的出行方式的接受程度正在逐渐提高。而共享单车的发展逐渐也走向天花板,投资机构需要找到新的项目,共享汽车无疑是诸多优秀标的之一。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看,投资机构进场节奏加快与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共享汽车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
去年8月8日,交通运输部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鼓励使用新能源车辆开展分时租赁,鼓励分时租赁经营者采用信用模式代替押金管理等意见。分时租赁有了政策上的指导和支持,无疑给行业未来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
2018年下半年将是资本入局共享汽车的高峰期,传统车企和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和合作仍将持续。在该市场红火的背后,分时租赁市场还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政府在法规条例上的跟进也稍显不足,尤其是在共享汽车占用公共资源和新能源停车问题以及安全规定等方面仍需完善。对于企业来说,无论规模大小,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先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
如何分得一杯羹?
面对分时租赁模式背后所隐藏的巨大利润生产链——出行、移动、共享、智能、金融、服务等。在市场尚未成熟之际,众多创业公司的脚步也一刻未停。
小明出行COO 江敏表示,目前企业发展面临着“钱、车、位、桩、牌”五大拦路虎。重资产投入、电动车研发落后,车型不理想、车位不好找,价格高、充电桩建设落后,政府放牌不足,要解决这些难题,之前并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参照,每一个创新企业都在下一盘没有定式的棋,能否盈利是最核心要素。
小明出行把分时租赁、车主出行服务和新能源车销售看作是一体,整个消费环节产生的利润加在一起,共同实现小明出行的盈利。
小明出行CEO田海玉表示,随着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的成熟,未来的车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一个信息的终端平台。小明出行搭建的未来之桥不仅进行了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革新,更为备战未来市场做了充足的准备。
GoFun出行COO谭奕表示,共享汽车行业考验的是资金、资源、人才、知识。第一,资金包括启动资金和后续发展资金,需要企业有很强的融资能力;第二,资源是指适用于企业运营的车辆、人力、配套的设施;第三,人才是指懂得分时租赁行业的人脉,具有一定的基因血统;第四,知识是指人才是否具备相关的运营经验。
“ 人才、知识、资金的获取不难,这些是可竞争的,但是资源具有稀缺性。所以,对于主机厂和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博弈,谭奕认为主机厂在资源、资金上占有优势,但是受体制影响,拥有制造业基因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而互联网公司在运营上知道怎么做地推,怎么布点,人才储备也可以不断完善,但是缺少资源、资金。”因此,考虑以上几个方面,Gofun才会选择用市场化、互联网化做传统的事情。
谭奕认为,未来共享汽车的发展模式必须达到一定密度和便利性,最终能让用户放弃私家车选用共享汽车来替代。同时,想达到这样需要时间,目前还是得扎实做好细分市场,让现有能便利的人便利起来。
2017年以来,GoFun出行就率先在北京、成都两地开启了FUN开停(“随取随还”)的新模式,用户可选择的取还车网点数量瞬增加3倍以上。这一创新模式的背后是GoFun出行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运用了大数据、电子围栏、智能调度等多项技术相结合的成果。
为了鼓励用户将闲置时间长的车辆开到使用需求更高的区域内,让GoFun最大限度发挥共享价值,缓解城市交通的潮汐现象,GoFun还推出了“红包车”,带有“红包立减”标志的车为红包车。使用红包车行驶里程大于2公里后可在结束订单时使用红包金额,随机立减订单费用。
共享汽车如何布局景区?
在大众旅游背景下,共享汽车企业选择与旅游景区合作,无疑是顺应时代发展,主动拥抱创新的正确选择。然而,景区停车等配套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大共享汽车企业与景区的合作,如何才能解决车位资源的问题,又如何在景区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
小明出行黄山景区负责人表示,共享汽车在景区面临着最大的问题就是车位资源紧缺。在景区旺季的时候,停车需求比较大,许多游客难免都会抱怨。而到了淡季的时候,又有很多资源未被利用。所以,共享汽车企业当下需要解决的是“业务转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