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各种补充维生素C的广告宣传,电视上各种伪营养学家的推荐,还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强烈建议,以及朋友圈转发的各种缺C谣传……
很多年以来,让补充维生素C的观念大行其道,即便是网络随意搜索一下维生素C的结果,就能看到很多科普文章
[1]
,已经证明维生素C的补充是过犹不及,但仍然止不住有人还给你在建议,要补充维生素C。
关于补充维生素C的罪魁祸首,在阅读塔勒布的《随即漫步的傻瓜》一书中,抓到了这个人: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莱纳斯·鲍林。
先不谈此人在其他方面的成就,他在“晚年过度鼓吹营养品的药用价值,并提倡使用高剂量的维生素C治疗感冒,给自己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2]
塔勒布在书中如此说到: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鲍林(Linus Pauling),据说相信维生素C具有很好的医疗效果,本人每天大量服用。由于他的强力推荐,一般人便相信维生素C真的具有疗效。许多医学研究无法证实鲍林的说法,但一般人对此却充耳不闻,他们宁可采信“诺贝尔奖得主”的证词,即使他没有资格讨论和医学有关的事情。
这样的谬误不知道经过什么途径,传入到了中国伪营养学家的口中,然后就大肆泛滥,顺便被商家予以炒作圈钱,于是一有流感来袭,各种维C的饮品和补品销售量就扶摇直上。知乎上有篇
《流感来袭,吃VC可以预防感冒?》
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解答,在此就不再重复。
我比较关心的话题是,一个谬语信息的传播与一个纠正谬误的正确信息的传播为何有如此的不对称性。
维生素C泛滥是其中一个列子。也就是说,认为维生素C需要补的信息能够迅速获得认同(被商家利用),且不容易被纠正,而真正有关维生素C的知识,过犹不及这样的观念却不容易被接受。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产褥热的问题,近代医学的发展已经证明了产褥热的问题是由于接生时候的细菌感染,但直到现在,中国老一辈人的观念里,仍然认为坐月子的时候需要防风、不能洗澡等等各种忌讳。
虽然说坐月子的观念根深蒂固,维生素C观念的传入比较近,所以前者比较难以改变。然而,现实中的很多事情,在信息传播中存在不对称。
还有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娱乐圈经常有各种绯闻发生,即便我不认识大多数明星,但明星绯闻或是别的有争议的事情,有的是捏造有的是误传,往往是我们记得谣传,却忘记了后来出现的真相,对某个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可能影响其一生。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俗语讲的正是这种不对称性。信息的公开虽说有益于真相的曝露,但并不能抵消好/坏事在人们心中的不对称性。
如果用演化生物学的观点,很容易理解,坏消息或坏信息,常常是对我们生存有益的,我们对危险的反应通常也是过度的。在丛林里,有人大喊有“老虎”,你只能撒腿就跑,即便事后这样的信息是有误的,但你不能拿你的生命来冒险。
由此,我们的观念里,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相信有老虎,万一真的有了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这样的想法就被商家和伪营养学家误用,维生素C即便是科学研究指出了,吃多了没什么用,但万一少了呢?即使每天吃的各种食物里面,已经能够为我们提供充足的维生素C,但万一不够呢?
我在
《吃早餐并不能带来什么好处》
一文里,批判了伪营养学家的看法,但仍有人觉得,万一我错了呢,万一营养学家对了呢?认为我没有提供充足的证据,但为何伪营养学家不提供充足的证据来验证他们的说法,而是要我去提供证据?
就是抱着这种“万一”的看法,很多偏方、替代疗法也被堂而皇之加入到伪营养学家提供的建议中,多吃橙子、多吃苹果,或者多补充维生素B25,补钙、补铁、补锌……,反正就是各种补补补,理念都在于反正在于补,缺不缺不知道,“万一缺了呢?”
最后,顺便说一下,早餐喝一杯橙汁对健康也并没有多少用处,特别是在补充维生素方面,别问我要证据,自己去搜!
对了,还有柠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