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bjdzg80
[繁华静处遇知音]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的教育思想,穿越千年,在今天仍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
孔子并不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相反,他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是无知的。他是通过一步步追问,明白别人问的问题,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再告诉他。
孔子认为,问题的解决之道其实就在问问题的人心中,只是还没有清晰地呈现出来,孔子是在帮他做分析,使答案呈现出来。
这就启示我们,教育不是老师把一个现成的答案塞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不是老师有一个宝藏,强行塞给学生,而是发掘出学生自己内在的宝藏。
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触及学生的灵魂来唤醒学生的良知良能,进而激发出学生巨大的潜能,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论语·先进》
子路和冉有虽然问了同样的问题,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这个回答是建立在不同学生迥异的个性基础上的。
既然教育的目的是唤醒,那就一定要注意采用个性化的唤醒方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那么,如何认识学生的“材”呢?
第一,是“听其言”。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主动地和学生促膝谈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这在《论语》中不乏其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通过侍坐,召集学生集体谈话来达到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第二,是“观其行”。也就是教师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的行动。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论语·宪问》)
当阙党有个儿童来向孔子传信时,有人问孔子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孔子说:“我看到他站在成年人才应该站的位置上,看到他跟前辈长者并肩行走,不像是想通过学习使自己上进的人,而是急于成名的人。”
孔子通过一个人的行走坐姿这种极为简单的行为来了解发现人的品行,可谓细致入微。
学校不是工厂,不是生产批量、标准化商品的地方;学校是花园,要根据各种花草的特性施肥浇水。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专注于每一名学生的“特殊性”,值得当今每一名老师学习、实践。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能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然后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他把“为学”与“为人”等同起来了,并且把一个人的品德教育放在知识教育之前。即明确了这样一个理念: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有道德,然后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掌握一定的才能,成为一个有品德、有知识、有智慧的人。
当今社会,很多人把物质财富的多寡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却忽视了物质财富的富足弥补不了精神世界的缺憾。
在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尤其要注重学生心灵的成长,让其内心丰富充盈,这样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孔子是中华文明甚至是世界文明中熠熠生辉的一枚精神符号,他的许多言行是留给后世弥足珍贵的教育财富。
要想家族兴旺,得教孩子行善积德
教育,就是让孩子找到适合他的“生命方式”
推荐一个结缘法宝的好去处:居士亭微店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