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稻盛和夫关于企业经营、领导者思维、创造和研发等方面的观点,强调了在困难时期的坚持和思考的重要性,以及企业经营中的利他精神。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珍惜员工,赋予组织意识
稻盛和夫强调领导者需要珍惜员工,如同家人一般。当领导者赋予组织意识时,组织才会像有生命的实体一样活跃。
关键观点2: 思考烦恼,提升经营思维
稻盛和夫通过自身的经历说明,面对困难和问题,需要反复思考,寻找经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他认为这是领导者的义务。
关键观点3: 合理采购与人工优化提升利润
通过优化采购和人工费用,可以在提升销售额的同时,将企业转变为高收益企业。稻盛和夫强调了精明的经营者在采购和人工费用方面的努力。
关键观点4: 真我境界与创造灵感
稻盛和夫提到了达到真我境界时的思考方式,他认为在这种状态下,事物的真相会展现出来。他还强调了不受束缚的纯粹观察和倾听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5: 持续研发与不懈努力
稻盛和夫强调在研发过程中需要持续彻底的努力,直到成功为止。他认为创造是深入思考和苦思冥想的产物。
正文
如果不打心眼儿里珍惜自己的员工,将他们视作自己的家人,员工就不可能真正努力工作——稻盛和夫#盛和塾
企业也好,非营利组织也好,不管任何团体、组织,原本都是没有自主意识和思想的无生命体。
然而,
当居于组织领导地位的人赋予组织意识,也就是为组织注入生命时,组织才开始像生命体一般活动起来
。
举个例子,在我担任京瓷社长、一天24小时为京瓷思考时,京瓷这一组织才开始活过来,才开始拥有意识。
但一旦我下班回家,恢复个人身份时,企业的脑组织就陷入沉眠,相当于京瓷这个组织失去了意识。
如果经营者不一天24小时为企业思考,企业就会开始丧失机能,因此经营者根本无法顾及个人事务。
然而,这对个人而言太过苛刻,我因而时时苦恼,反复自问自答。一个人如果没有私人时间,也就谈不上个人生活。
但我还是意识到自己身为众人之长,应当尽可能压缩自己的个人时间,多把时间奉献给众人。
换言之,
哪怕牺牲自己,也要将精力全部倾注在企业上——在深深苦恼之后,我开始意识到这是身为领导者的义务。
*摘自
《企业家精神》叶瑜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在痛苦烦恼中、在反复思考中找到的经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松风工业连续亏本,到发工资时连工资都发不出,常常要拖延一两个星期,奖金就更谈不上了。
企业与工会总是纷争不断,公司内红旗招展,一年到头罢工不停,情况非常糟糕。
我想离开这个公司却不能如愿,公司分配给我的工作是开发新型陶瓷材料,我不得不投入这项研究。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出出色的研究成果,该抱一种什么心态来投入工作?这个问题,我每天都在思考,烦恼不已。
从这时起,“为了做好工作,必须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必须抱这样的心态”,每当我有所感悟时,我就把自己的想法记在研究实验用的笔记本上。
*摘自
《企业经营的真谛》曹岫云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只有这样用心思考,才能在提升销售额时,趁机将企业转变为高收益企业
如何动脑筋钻研,我以简单的例子说明。有一家公司每月的销售额是100万日元,购入成本是80万日元,月毛利是20万日元。
销售人员有2名,人工费假设是10万日元的话,营业利润就是10万日元。
通过努力,销售额翻倍达到200万日元,购入成本也相应翻倍达到160万日元。
销售量翻倍,如果只是单纯计算的话,销售人员需要增加至4名,也就是销售人员的费用将翻倍至20万日元。
如果是精明的经营者,为了增加利润首先会对购入价格重新进行评估,与供应商交涉价格。
“现在我的采购量是之前的两倍,价格应该可以低一些,哪怕是降5%也好,请给点优惠。”
“是吧,那就稍微降一点吧。”如果能够将采购价格降至150万日元的话,那么与原来的160万日元之间就有10万日元的差价,即毛利从40万日元增至50万日元。
如果在采购价格环节无法降低10万日元的话,那么毛利是40万日元,扣除人工费20万日元后的营业利润就是20万日元。
也就是说,销售额虽然增至200万日元,营业利润有20万日元,但营业利润率只有10%,这与当初销售额100万日元时营业利润10万日元,营业利润率10%是一样的,这就是一般人的经营方式。
但是,通过动脑筋将采购成本降低10万日元的话,毛利变成50万日元,扣除人工费20万日元,营业利润就有30万日元,营业利润率上升至15%。
并不是销售量增加一倍,销售人员的数量也必须相应翻倍,而是通过优化,提升工作效率,把销售人员控制在3人以内。
这样的话人工费就是15万日元,营业利润变成35万日元。
相对于原来100万日元销售额10万日元营业利润,10%的营业利润率来说,200万日元销售额却有着35万日元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率达到了17.5%。
只有这样用心思考,才能在提升销售额时,趁机将企业转变为高收益企业。
但是,一般的企业在销售额增长的时候并不着手合理化改善,因此无论企业变成什么样的规模,利润率都只是维持现状,没有得到提升。
正因为我在经营中拼命努力,不断思考如何实现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京瓷公司才变成
了今天的高收益企业。
*摘自
《卓越企业的经营手法》过立门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在超越理性的地方,拿禅宗来说,会在自己心中看到佛性。或者说经过精神统一,达至所谓的“真我”。
这个真我,与森罗万象、宇宙是同一个东西。所以佛教讲,当我们的意识到达真我时,就进入了开悟的境界,也叫“三昧境地”。
那是充满至上幸福的境地,还有一种说法,真我充满了爱、真诚与和谐。爱这个词与佛教中的布施相同,就是利他。
如果说,本能是主观的、利己的,这个真我的性质就是利他的。客观的东西是理性的,但这个真我原本就是利他的。
利于他人,从他人的快乐中感受到自己的快乐,而他人的悲伤让自己感到悲伤。换句话说,为他人尽力就是真我的本质,这就是爱。
我并不是要求大家达到超脱的境界。我想说的是,当意识达到“真我”的时候,事物的真相就会在我们眼前呈现。
我们凡人达不到那个“真我”的境界,并且不管如何修行,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极为罕见。
但是,我们可以做出努力,尽可能不依本能,不用理性判断。
只要在平日里时时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即使到达不了“真我”,也可以逐步接近“真我”,就可以在接近“真我”的地方做出判断。
研究工作在原地打转、无法进展时,面对年轻的研究人员,我说:“在遭遇困难时,为了解决困难,要有紧迫感,要从正面应对这个困难。同时,不受一切束缚,只管一心一意,用纯粹的眼光注视发生的现象,竖起耳朵,倾听事物发出的声音。在那里,一定会有神灵的启示。”
这看起来似乎矛盾。遭遇困难的时候,不要逃避困难,而要从正面认真应对,思考思考再思考,进入痴狂的状态,然后在某个间隙、某个瞬间,在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的空间里,灵感会突然闪现。
所谓发明发现不就是闪现的灵感吗?或者换一种说法,所谓创造,就是把一切该做的事都做彻底了,尽心尽力了,问题仍然解决不了,感觉无路可走,但仍不执着于任何事物,以谦虚的心境面对现实,这时候创造之神就光临了。
这确实很矛盾:问题非解决不可,极端地执着,又在放松时,即在不执着的那一瞬间,灵光闪现,神灵的启示来了。
*摘自
《利他的经营哲学》曹岫云 译 机械工业出版
社出版
所谓创造,是在思考、思考、再思考的过程中,在苦思苦想的痛苦过程中产生的
我认为,
所谓创造,产生于深入的思考,它是苦思冥想的产物。
它绝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别人能够给予的启示。思考再思考,深入再深入,只有在摸爬滚打中经历痛苦、纠结、挣扎的领导人,才有真正的创造。
以我为例,一旦决定新的研发项目,就一定会做到开发完成为止。迄今为止,选定了开发课题而没有成功的一共只有两三个。
一般来说,在众多研发项目中,有几个成功就不错了,但我不同。因为我自己是技术员,有研发的经验,我采用的是和狩猎民族猎取动物一样的方法。
在发现猎物的足迹后,只带一支标枪,连续几日不停追赶。就是说,一直追到猎物睡觉的地方,这样的话就一定能抓住猎物。
这期间,甚至一周时间不吃不喝、不休不止。就是说,持续彻底地研究开发,直到成功,我们就采用这种方法。
研发需要花费巨大的投资。因为是中小企业,在实力很差的状况下,不能一遇到困难就终止研发。所以,我们采用的“主义”是,干到成功为止。
当然,中途放弃的项目也有两三个。放弃的决断是最困难的。有人说,能够正确判断撤退时机的武将才是真正强大而优秀的,我觉得正是这样。
这时候,最重要的是,是否已经真正殚精竭虑了,已经感觉不行了依然继续努力。
我自己是古代老派的精神结构,拼上性命,彻底坚持,一直到弹尽粮绝为止。
*摘自
《赌在技术开发上》曹寓刚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转载须知】
今天的学习内容为:
人生哲学-实证-持续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