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认为:中国写字有特别的工具,就成为特别的艺术。中国书法的美是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现个性的美。他说:“美术一种要素是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我非常赞成梁先生的观点。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汉字体现在古钱币最早可追溯到周朝,现藏于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非”字空首布,即东周时代的一件文物。至春秋战国时期,布币、刀币、圜钱、楚币并称为先秦钱币的四大体系,先秦各类货币上的符号向文字的变化也是书法艺术的过渡。
古钱文的书法美,有篆、隶、楷书的静态美,也有隶、楷书的磔、折、钩、挑的动态的美感。自古以来,帝王对钱币上的书法都十分讲究,许多钱币上的文字,都是由皇帝御笔亲书,或由著名的书法家撰写。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春秋战国时期——刀布圜钱 大篆
春秋战国时期刀布圜钱文字,皆属大篆,多出于铸钱工人之手,随范刻就,不刻意追求艺术效果,显得明快质朴。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先秦刀币——李斯 秦篆
先秦的刀币,出现于春秋战国中期,也正是农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的诸侯需要加工精制的器物,因而促进了工艺技术的发展。
最为典型的刀币有齐国的“齐法化”、“齐返邦长法化”,燕国的“尖首刀”、“明宇刀”,赵国的“甘丹”、“王化”字的圆首刀币等,“齐返邦长法化”6字刀币,长18.5厘米,重45克左右,这种文体具有生命活力的美感。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我们可以从秦国铸造的大环钱“第一重四两”、“第五重四两”、“第十一”、“半两”等秦钱币中看到小篆的风采。它是笔画均匀的曲线长形,结构的美十分类出。其运笔的轻重、虚实、强弱、转折、顿挫,净化工线条,好似音乐旋律一般。走书法家张环瑾评论道“画如铁石,宇若飞动。其形庄严,其势飞腾。”
不久,秦代程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蔡邕称其“ 删古立隶文”。成为新的古币铭文。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西汉末年——曹喜 悬针篆
西汉末年(公元7年),新朝王葬时期铸造的钱币,其篆体文字末尾或尖如悬针,或圆如垂落在书法上具有多样变化的美感。
后人称这种字体为悬针篆,也是古代钱文书法中的一绝。
悬针篆是小篆的一种,也叫垂针篆,是篆书的异体,悬针是指“竖画收笔出锋”,锋就像钢针倒悬一样。南朝宋王愔的《文字志》说:“悬针,小篆体也,字必垂画细末,细末纤直如悬针。”宋朱长文《墨池篇》说:“悬针之书,亦出曹喜。”宋僧梦英《十八体书》说:“悬针、垂露曹喜所作。悬针篆,抽其势,有若针之悬锋芒。”看来,前人对悬针篆早有议论,而且上述二人肯定悬针篆是曹喜所创。
唐代——欧阳询 隶书
开元通宝大钱,重量17.7克,直径43.1毫米
唐代“开元通宝”货币。唐高祖武德四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宋徽宗赵佶 瘦金体
宋代与历朝有所不同,每换一种年号就开炉铸新币,若年号与宝文相重,则更铸非年号钱。因此宋钱版别极多,历代罕有,钱文除真、草、隶、篆,行外,还有便是北宋徽宗的“玉划银勾”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在位时年仅21岁,他当上皇帝后终日迷恋于书法和绘画。在北宋钱文中。要数赵佶的钱文最为优秀绝伦,他书写的瘦金体钱文“大观通宝”,900多年来,直受到历代书法家的赞美和效法。
从“大观通宝”折一、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及特大型钱文来看,可以说是历代方孔圆钱中铸工精良、钱文最美的古钱。钱币上的御书笔法既有褚遂良(唐初大书洼家)的纤劲秀媚、细骨丰肌的特征,又有薛稷的疏朗挺劲、傲骨润选,点画有斩钉截铁之感。自此,“大观通宝”不仅为历代钱币收藏家所珍重,许多书法家也广为收集,作为宋徽宗御笔真迹加阻临摹、研究。
经典邯郸坑大观折十一对
宋徽宗赵佶—行书
人们常说,书法在运用上有三难:
篆刻难,书匾难,制钱文难。
而这三难中,制钱文应为最难。
而行书又是钱文制作最不容易的一种书法。
北宋 大观小平行书铁母 成交价26.25万
此大观通宝小平行书铁母,钱文亦为徽宗手笔。与大家所熟悉的徽宗瘦金体不同,此次徽宗采用行书,飘逸洒脱,气度不凡。这种行书大观,仅见小平铁钱,尤显珍稀。当之无愧的大观之首,潇洒的行书与瘦金体一时瑜亮,各有千秋。
宋仁宗赵祯 九叠篆
九叠篆“皇宋通宝”钱,九叠篆原是一种流行于宋代“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将九叠篆用于钱文,“皇宋通宝”钱为第一例也是最后一例。
北宋 皇宋通宝 九叠篆 成交价 52.53万
金朝 党怀英 玉箸篆
党怀英能属文,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大定二十九年,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小篆的一种。箸,俗名筷子。因小篆的笔画圆如玉箸,所以叫玉箸篆)。泰和四年,书“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之上,是为“金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