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赛柏蓝  ·  AI爆发,医药营销大变化 ·  5 天前  
肿瘤资讯  ·  【4194】开辟新径:DRAGON-01研究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病例分享|孔令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应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病例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5-24 21:39

正文

『推荐理由』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地医院急诊未能开通罪犯血管,造影提示LAD近段完全闭塞,RCA向LAD提供2~3级侧支循环。从RCA向LAD提供的逆向循环推测,可能既往病变处存在高度狭窄,本次事件可能是因为急性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完全闭塞所致,病变处血栓较硬,开通难度大。术者应用微导管支撑、对侧造影参照,先后应用Fielder XT导丝、Gaia 1 st 导丝,最终成功开通病变,并在IVUS指导下,顺利完成PCI。整个手术过程策略正确,器械选择合理。IVUS等腔内影像学工具指导、优化PCI的作用在该例患者中得到很好的体现,LAD管腔直径大,如果植入直径过小的支架、没有恰当地支架后扩张,支架膨胀差、支架贴壁不良所导致的血栓形成,后果是严重的。替格瑞洛能更快、更充分地抑制血小板活性,起效迅速、抗血小板作用强而稳定,显著降低支架内血栓及远期心血管死亡率,依据指南选择替格瑞洛更有优势。
病史资料(男,44岁,95 kg)

就诊时间: 2016年5月。

主诉: 因“突发胸痛3天”入院。

现病史: 患者于2016年5月某日凌晨3点因癫痫发作后出现胸痛,放散至后背,伴出汗、恶心,未呕吐,无黑矇、晕厥,口服“速效救心丸、阿司匹林”后症状未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完善心电图、化验等相关检查,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造影检查,尝试开通血管,但未开通(具体不详),给予药物治疗后症状稍有好转,今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

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史8年,血压最高达180/110 mm Hg,血压控制在150~160/110~120 mm Hg。脑梗塞病史8年,平素口服“阿司匹林”,现左侧肢体麻木。癫痫病史7年,口服“卡马西平”治疗,5月某日凌晨3点发作1次。

既往史: 否认糖尿病、消化道出血病史。

个人史: 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吸烟20年,30支/日,已戒8年;饮酒20年,7~8两 日,已戒8年。

体格检查: 体温36℃,脉搏91次 分,呼吸18次 分,血压117/68 mm 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自动体位,平卧位。大汗,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音有力,律齐,心率91次 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明显水肿。

实验室检查: 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409 U/L ↑; 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44 U/L ↑; 肌钙蛋白【cTnT】5.46 ng/ml ↑; N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1280 pg/mL ↑。【血生化】血清肌酐测定;【CREA】98.00 μmol/L;胱抑素C 0.97 mg/L;血清钾测定K + 3.61 mmol/L;【血常规】白细胞 WBC9.0×10 9 /L;中性粒细胞计数6.6×10 9 /L ↑;淋巴细胞百分比 17.0%↓;血红蛋白 HGB 137 g/L;血小板 PLT 249×10 9 /L。

入院心电图: 窦性心律,V 1 ~V 4 导联可见病理性Q波。肢导+胸导。

右室+后壁导联。

彩色超声诊断报告: 左心室 49 mm;室间隔 13~15 mm;左室后壁 13 mm;EF 0.65;提示:高血压、主动脉硬化改变;二、三尖瓣及主动脉瓣反流(轻度)。

血小板聚集率: 血小板聚集(ADP)41.6%;血小板聚集(AA)7.5%;基因型:中代谢。

初步诊断

诊断依据: 1. 心绞痛症状典型;2. 心肌酶谱升高;3. 心电图:窦性心律,V 1 ~V 4 导联可见病理性Q波。

病症: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KillipⅠ级;2.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3. 脑梗死;4. 癫痫。

危险评估: 1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高血压,心电图Q波形成,GRACE评分128分,高危患者。

给药情况: 阿司匹林 100 mg;氯吡格雷 300 mg 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钙 10 mg 1/晚,口服;贝那普利 10 mg 1/晚,口服。

选用替格瑞洛理由: 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后给予氯吡格雷,造影后发现血管堵塞处血栓较硬,且血小板249×10 9 /L,冠脉病变严重,拟提高抗血小板强度,血栓事件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高,需要更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遂术后改为替格瑞洛。

冠脉造影

造影时间: 入院第四天。

造影前用药: 比伐芦定:静脉推注14 ml,继以静脉泵入33 ml/h。

造影结果(一): LCX粗大,远段瘤样扩张,LAD近段100%闭塞,血流TIMI 0级。

造影结果(二): RCA动脉硬化改变,RCA向LAD发出2~3级侧支。

造影结论及应对策略: LCX粗大,远段瘤样扩张,LAD近段100%闭塞,血流TIMI 0级,RCA动脉硬化改变,RCA向LAD发出2 3级侧支。造影后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与家属沟通后决定开通LAD闭塞处。

手术过程

手术时间: 入院第四天。

术中用药: 比伐芦定。

手术过程(一): 推送EBU 3.75 6F指引导管至左冠口,在FINECROSS微导管支撑下推送Fielder XT导丝经反复尝试无法通过LAD近段闭塞处,退出Fielder XT导丝,再经微导管内推送Gaia 1 st 导丝经反复尝试,仍未通过LAD近段闭塞处。

手术过程(二): 考虑闭塞病变较重,病变性质较硬,采用对侧造影作指引,穿刺右侧股动脉,植入6F桡动脉鞘管,推送JR 4.0 6F指引导管至右冠口。

手术过程(三): 在对侧造影及多体位投照辅助下,反复调整导丝,通过LAD近段闭塞处。

手术过程(四): 经对侧造影证实其在真腔内。

手术过程(五): 退出Gaia 1 st 导丝,经微导管注射造影剂证实导丝在真腔;在微导管内推送Runthrough导丝到达LAD远段。

手术过程(六): 在微导管末端连接Emax球囊扩张充压装置并保持12 atm退出微导管,推送BMW导丝至对角支;经Runthrough导丝推送EMPIRA 2.5×15 mm球囊至LAD近段病变处,以12~18 atm扩张5 s,3次,前向血流开通。

手术过程(七): 经BMW导丝推送EMPIRA 2.5×15 mm球囊至对角支近段病变处,以12~16 atm扩张5 s,2次,造影见对角支扩张满意。

手术过程(八): 经Runthrough导丝推送超声探头至LAD病变以远,由远至近行血管内超声检查。

手术过程(九): LAD血管内超声结果:LAD近段斑块负荷较重,病变远端参考血管直径5 mm,近端6 mm左右。

手术过程(十): 经BMW导丝推送超声探头至对角支病变以远,由远至近行血管内超声检查。

手术过程(十一): 对角支血管内超声结果:对角支内无较重狭窄。

手术过程(十二): 经导丝推送Excel 4.0×24 mm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至LAD近段病变处。

手术过程(十三): 以20 atm扩张5 s释放支架,交换导丝,推送Runthrough导丝;穿支架网眼到达对角支远段,将BMW导丝送至LAD远段。

手术过程(十四): 经BMW导丝推送Quantum Maverick 5.0×12 mm耐高压球囊至LAD近段支架内,准确定位后,以12~16 atm扩张5s,3次支架内塑形,扩张满意。

手术过程(十五): 经Runthrough导丝推送EMPIRA 2.5×15 mm球囊至LAD-对角支分叉处,与LAD内球囊分别以10 atm,5 s行对吻扩张。

手术过程(十六): 经BMW导丝推送超声探头至LAD支架以远,由远至近行血管内超声检查;LAD内超声结果示:LAD内支架贴壁良好。

手术过程(十七): 经Runthrough导丝推送超声探头至对角支远段,由远至近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对角支内超声结果示:对角支口部未受压。

手术过程(十八): 退出超声探头及导丝,复查造影同前,手术结束。

PCI术后及随访

术后给药情况: 1)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日,长期;2)替格瑞洛90mg,口服,2/日,1年;3)比伐芦定共2瓶;4)补液1500 ml;5)比伐芦定 5ml/h,1瓶;6)美托洛尔片 12.5 mg 口服 2/日;7)瑞舒伐他汀钙片 10 mg 口服 1/晚;8)雷贝拉唑钠肠溶片 20 mg 口服 1/日;9)贝那普利片 5 mg 口服 1/日。

出院心电图:

术后随访结果: 随访至今(9个月)患者无胸痛,活动后无气促,出血等并发症。

病例总结

病例分析与总结: 患者男性,44岁,主诉“突发胸痛3天”。患者为2016年5月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在外院行急诊冠脉造影检查,尝试开通血管,但未开通,转入我院。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等治疗,1周后择期造影。术中应用比伐芦定抗凝,结果示LCX粗大,远段瘤样扩张,LAD近段100%闭塞,血流TIMI 0级,RCA动脉硬化改变,RCA向LAD发出2~3级侧支。与家属商议后尝试开通闭塞血管。病变处血栓较硬,开通难度大,应用微导管增加支撑力,由于有很好的侧支循环,遂采用对侧造影作参照,先后应用Fielder XT导丝、Gaia 1 st 导丝,最终成功开通病变。

该患者在术中抗凝应用比伐芦定,按照说明书应用,且术前监测ACT值为390 s,但在手术结束时,在处理股动脉鞘的过程中,发现股动脉鞘管内生成血栓,用注射器抽出一小块血栓,(见图1),足以证明该患者存在血栓高发危险因素,应该应用力量较强的抗血小板药来抑制支架内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用药体会: 1)患者为一周急性心梗,外院急诊造影尝试开通,未成功,说明病变复杂,开通难度大。2)患者入我院查血小板 PLT 249×10 9 /L,血小板高反应性比例高,需要力量更强,效果更快的抗血小板药物。3)合并其他临床危险因素:一周前急性前壁心梗,心电图Q波形成,高危,GRACE评分高(116分),高危,肌钙蛋白阳性。 患者存在以上高危因素,血管闭塞一周,血管开通后经血管内超声证实,管腔直径粗大,病变远端参考血管直径5 mm,近端6 mm左右,因条件限制,无合适支架可选,选用直径为4.0的支架,然后应用直径为5.0的后扩球囊高压力扩张(12~16 atm),使支架贴壁良好,超声证实支架贴壁良好。尽管如此,也不能保证支架与管壁间紧紧相贴,贴合不好处就会形成血栓,增加日后再狭窄风险。所以,日后抗血小板药物应起主要保护作用,应选择力量更强的替格瑞洛,同时也要注意出血风险,患者为44岁男性,既往有脑梗塞病史,且有肢体麻木症状,应小心应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