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可以看到简单心理Uni的学长学姐们在学习心理咨询道路上的思考与感悟。
樊世奇是「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2022年秋季班的学员,目前在高阶实习期。「
简单心理Uni·
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PRO」为期2年,包含670+小时的理论学习、实习和督导,助你成为具备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
24年冬季班正在招生中。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樊世奇同学通过所学知识,对“非自杀性自伤”这一行为的深度思考。
“
身体疼了,心就会原谅我。我疼了,爸爸妈妈就会原谅我。
”
——小菲
当我遇到非自杀性自伤的孩子
我曾经是一名中学老师,兼任班主任工作。9月开学,我迎接新初一的学生,看着一张张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的笑脸,我的内心也满是幸福。
9月末,北京的气温依然很高,班里的小菲(化名)总是穿着厚厚的长袖校服。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总是用宽大的校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我便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有一天晚自习后,我去洗手间,恰巧碰到小菲在水池旁洗手。那被卷起一点点的袖子下面,露出了小菲纤细、白皙的手臂——以及手臂上一条条触目惊心的伤疤。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小菲这才发觉我的存在,慌忙拉下袖子,跑回了教室。
我一个人呆呆地站在卫生间里,不确定小菲究竟发生了什么。蓦地,我的脑海中蹦出了一个词——非自杀性自伤——这是我在简单心理Uni的课程培训中了解到的。
所谓非自杀性自伤(Non- 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不以自杀为目的,却重复多次地对自己的身体实施故意伤害行为,这些伤害包括但不限于割伤、撞击、烫伤等。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生率很高,初高中生的检出率约为22%。
图/pixabay
我回到办公室,温习此前在简单心理所学的相关课程,又查阅了大量文献,最终决定,还是先单独找小菲了解情况。
在孩子伤口的背后,我看到了破碎的家庭
在和小菲的谈心中,我了解到了小菲的家庭情况。小菲的父母是通过相亲结婚的,两个人没有太多感情基础,婚后争吵不断。在小菲的记忆中,每次父亲应酬喝醉回家,就是她和妈妈噩梦的开始。父亲会在家中摔碗、砸电视,更糟糕的是,每当母亲上前劝阻,总会挨父亲重重的打。
类似的事情,在小菲的童年时期发生很频繁,一直持续到小学五年级才稍有缓
和。六年级的小菲面临小升初的学业压力,这一年,父母把所有的精力都转移到了小菲的学习上。小菲只有考了满分或者第一名,回家后才能换来父母的笑脸,否则就是一顿痛骂。
小菲回忆说,每当自己考试失利,妈妈总会把她赶出家门,大吼着:“我不要你这样的女儿!”很多个夜晚,小菲都是独
自一人坐在家门口熬过漫漫长夜的。
虽然家庭氛围不太和谐,父母和小菲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很疏离,但小菲很争气,她考上了北京的一所优秀的初中,并很快成为了班级中的佼佼者。可是,小菲告诉我:
“每当我考不好被爸妈骂完之后,我都会躲在房间里用美工刀割腕。我恨自己,恨自己不能让他们满意。”
期中家长会上,我特意关注了小菲母亲的言行。她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母亲,家长会结束后,小菲唯唯诺诺地站在母亲旁边,小心翼翼地回答着母亲的问话。虽然小菲期中考试成绩还不错,但我在她母亲的脸上没看到一丝笑容。
图/《道熙呀》
这就是小菲的故事,一个有着不良家庭背景和负性家庭互动模式的青春期女孩,频繁地出现自伤行为,通常在父母发生激烈矛盾之后,或者是受到父母的责骂之后做出类似的行动。
对小菲自伤行为的一种心理学解释:一般紧张理论模型
心理学家罗伯特
·
艾格纽提出的一般紧张理论模型可以对小菲的经历进行解释。
该理论认为,
紧张泛指一切个体不喜欢的事件或情形,这些事件或情形都会让个体产生犯罪倾向,甚至实施越轨行为。具体包含,期待无法实现、正面刺激的失去和负面刺激的出现。Whitlock将非自杀性自伤看作是一种调节负面情绪的越轨行为。
当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产生剧烈冲突的时候,便会扰乱整个家庭的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所期待的那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复存在,由此带来的紧张感诱发了小菲的越轨行为,即自伤。
此外,我们了解到,只有当小菲在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结果,才能够使父母满意,得到表扬,小菲会把这种表扬理解为,只有自己努力达到了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父母的爱。
这就和罗杰斯所说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产生了冲突。
小菲难免会有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她便会受到父母的指责、打骂,甚至以抛弃她作为威胁(“我不要你这样的女儿!”)。对于小菲而言,正面的、积极的刺激在此刻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负面的、消极的刺激。
正刺激的消失和负刺激的出现以双倍的力量加剧了小菲的紧张感,她只能通过越轨(自伤)行为来缓解自己的痛苦。
对小菲自伤行为的另一种心理学解释:依恋理论
心理学家安斯沃斯曾经通过陌生情景实验研究母婴之间的依恋关系,
并把婴儿的依恋模式划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具有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父母离开的时候能够独立探索周围环境,等母亲回来以后重新依恋母亲。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在母亲离开或回来时都表现得无动于衷,没有明显的情感反应,仿佛对此事毫不在意一般。而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在母亲离开后表现出高水平的焦虑,待到母亲回来,儿童一方面想要寻求母亲的安慰,另一方面却表达着对母亲丢下自己离开的愤怒,难以被安抚。
图/pexels
从小菲的经历来看,父母只是关注她的学习,对她有高要求,一旦小菲没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就会受到惩罚,甚至面临被抛弃的危险。这些不良经历对小菲和母亲之间的依恋模式产生了负面影响。
我做得好,你给我糖;我做不好,得到的是巴掌。研究表明,
这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让孩子陷入矛盾境地,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起到了重要的诱发作用。
在小菲的感受里,她和父母永远是疏离的,就像是“熟悉的陌生人”一般,没有撒娇,没有玩乐,小菲觉得自己和父母的心理距离很远很远。
在依恋理论中,反应亲子依恋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亲子疏离度,它对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因此,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争吵、打骂的破碎的家庭中,养育出了一个常常伤害自己的破碎的女儿,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道熙呀》
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干预
1.药物干预
如果孩子的自伤行为非常严重,发生频率高,且伤害性大,则需要到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评估诊断。必要的时候,需要遵医嘱规律服药。
目前在临床上,盐酸舍曲林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缓解有较为明显的作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递质有关。
2.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包括定期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对于个体咨询而言有所帮助。
在CBT治疗中,咨询师会关注来访的自动化思维(如:小菲认为只要自己没考第一名就是个失败者),并逐步挖掘这些自动化思维背后的中间信念与核心信念,层层递进进行治疗。
同时,
还可以采用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冥想等方式,帮助小菲缓解紧张情绪,减少“越轨行为”。
此外,在小菲的案例中,由于她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与家庭密切相关,那么家庭系统治疗可能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式。
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孩子,内心一定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因此,
恰当有效的社会支持对于这个群体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了解小菲的情况之后,我作为班主任,尝试将我在简单心理Uni课程中所学的关于抑郁、焦虑、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评估和干预等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我没有把小菲当成一个“特殊学生”对待。面对学生群体,我一视同仁,虽然对小菲的情绪状态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但并不因此让小菲觉得自己被区别对待。此外,我还鼓励小菲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结交朋友。良好的班级氛围给小菲提供了很大的情感支持。
结语
如果,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正承受着非自杀性自伤的痛苦,请温柔地抱抱自己。
你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很多:
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倾诉热线等,这些都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可以为你提供帮助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