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激酶(CK),也被称之为肌酸磷酸激酶,主要分布于平滑肌、骨骼肌及心肌细胞的细胞质与线粒体中,在脑组织、肺、胃肠道以及肾内也可见少量的肌酸激酶。CK 是由 M 和 B 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形成 CK-BB、CK-MB 和 CK-MM 同工酶。CK 是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激酶,在 ATP 再生、肌肉收缩、细胞能量转运等生物学功能中占据重要作用。
01 生理情况
CK 水平可受年龄、性别、种族、地域、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运动所致的血清 CK 波动,是最常见的生理因素。
02 病理情况
❶
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CK、CK-MB 对诊断 AMI 极为重要,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既可以用于早期诊断 AMI,也可以用于估计梗死范围大小或再梗死。AMI 发作后,CK 和 CK-MB 在 4~6 h 升高,24 h 达到峰值,48~72 h 恢复正常。
❷
见于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肌肉萎缩或者肌营养不良等疾病。心肌炎在发病后 1~2 d 血清 CK 和 CK-MB 就会出现上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多表现为早期血清 CK 急剧上升,血清 CK 水平最低不少于正常值 50 倍,最多可超过正常值 100 倍。
❸
脑组织损伤及肿瘤:CK(尤其是其同工酶 CK-BB)在脑部疾病及脑损伤时升高,包括急性脑炎、脑膜炎、脑外伤、脑出血、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等,血清 CK 和 CK-BB 同时升高。
❹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减退,其肌肉细胞病理改变主要是粘液性水肿和肌纤维肥大,可导致肌酸激酶升高。
❺
药物:如临床在应用他汀类药物过程中经常有肌酸激酶升高的病例,其他药物如化疗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等。
❻
儿童 CK 升高,主要可分为非肌病性与肌病性两类。前者包括前列腺、肺或胃肠道等器官病变、心肌坏死或受损、肌肉运动量过大、肌肉受损或直接缺血,持续高烧不退等;后者包括炎症性肌病、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病、内分泌性肌病、代谢性肌病等。
我们来看两个病例:
患者男,25 岁,因兴奋、躁动、夜不能眠,仇视家人,以「精神分裂症」首次收入我院。
入院体检:T 37.5 ℃,P 125 次 /min,R 20 次 /min,BP 140/92 mmHg。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0.8x10^9/L,N 76%;生化:
CK 3152 U/L,CK-MB 41 U/L
,LDH 255 U/L,尿酸:484 umol/L。
关于精神病患者出现 CK 升高的机制,目前存在多种推测:
1.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时,兴奋躁动,交感神经功能活动增强,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上升,血管收缩,持续的血管收缩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神经元胞膜受损甚至死亡,肌细胞和脑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CK 从细胞内释放入血而致血清 CK 升高。
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多巴胺 β-羟化酶活性增高,促血清去甲肾上腺素增加,激活腺苷环化酶,使 cAMP 活性增加,导致 CK 含量增高。
3.
精神分裂症患者 CK 升高,是其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相互影响和调节的结果,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部神经系统的病理性改变有关。
4.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障碍的脑能量代谢受损。CK 是磷酸肌酸生成 ATP 的关键酶,机体在兴奋躁动时,
能量消耗增加,CK 在能量补充时起着关键作用,因此 CK 水平增高。
5.
此外,研究发现,抑郁症的患者血清 CK 水平也会呈现明显升高。这可能是由于抑郁症与慢性应激具有重要的联系。慢性应激状态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等长期处于兴奋状态,
功能出现异常,会通过各种途径降低大脑的能量代谢,导致神经元萎缩甚至死亡,胞膜破裂可能会导致 CK 的大量流出,
因此抑郁症患者的 CK 水平也会增加。
患者,男,22 岁,因「四肢抽搐 12 小时」入院,既往无特殊。
患者朋友代诉:患者 12 小时前入睡不久后大喊一声并出现四肢抽搐,伴意识丧失、呼之不应,持续 1~2 分钟后抽搐自行停止,意识仍未恢复,双眼紧闭、口吐白沫,约 20 min 后意识逐渐恢复,醒后不能回忆发作过程,诉四肢乏力,伴恶心、干呕。由 120 送入我院急诊,拟「癫痫」收住入院。
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颅脑 CT 平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血常规:WBC 20.16x10^9/L,N 89%;心肌酶谱:
CK 9235 U/L
,CK-MB 85 U/L,LDH 540 U/L。两天后复查心肌酶谱:AST 165 U/L,
CK 21608 U/L,
CK-MB 168 U/L,
LDH 635 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