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中国
湿地博物馆升级后的首次探访。改造后的博物馆,展厅面积由原来的
7800
平方米扩展到了
8500
平方米。
焕然一新的空间令人瞩目。博物馆内设有四大主题展厅——
走进湿地厅、湿地万象厅、只此西溪厅、湿地洞天沉浸式数字展厅
,每个展厅都独具特色,展示内容丰富多样。改造后的展陈结构彻底摒弃了过往的痕迹,融入了大量的数字元素和互动体验,让人眼前一亮。参观全程,我的感受汇聚成一个词
——用心
以下五个方面,是我对这次博物馆之旅的深刻感悟:
1
:
空间形式的丰富性
展厅的设计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为访客提供了一场视觉与空间的盛宴。
2
:
数字形式的多样性与精良制作
博物馆在数字内容的融合上做得恰到好处,成为我心目中数字化展示的典范。
这是一个关于湿地定义的知识回顾。那些在阅读图版时可能遗漏的知识点,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巩固。虽然很简单的一个互动内容,但是作用确实不小。
关于科普演示的动画,制作精美,通俗易懂。
这是一个关于鸟类迁徙的模拟互动。桌子上是不同鸟的模型,把模型放到感应台上,对面的屏幕就会出现这种鸟的迁徙路线模拟动画。孩子们对这类模型互动接受度很好,家长看了动画,也感叹于鸟类迁徙的壮丽旅程。
走进湿地展厅的终章,是一块巨大的LED屏幕,它展示了与湿地相关的景色和古诗词。这些诗词与唯美的实景或虚拟风景影片相结合,打造了一个感性的多媒体展项,真正让人感受到了湿地带来的美好人文体验。
在大厅的世界湿地内容展陈中,每个大洲的代表性湿地都通过长条触摸屏进行了详细介绍。短片拍摄得美轮美奂,原本只是打算匆匆一瞥,却不由自主地一一细赏。
透明屏的运用
两处透明屏的应用均位于场景之中,此前我总担心透明触摸屏可能面临一定的损坏风险。然而,目睹它们在此安然无恙,承受着众多低龄观众的频繁点击,我不得不承认,这种担忧似乎是多虑了。另一处透明屏则在这个场景中,巧妙地展示了一幅丹顶鹤的动画,它取代了传统的投影与场景结合的方式,带来了一种新颖的观赏体验。
氛围营造与打卡点的巧妙设计
沉浸式互动空间
这个小型的圆形
cave
令人印象深刻,场地中间地面投影了一直白色大鸟,
仿佛带领我们飞翔至美丽的湿地
。孩子们“骑乘”着“鸟儿”,乐在其中。
圆弧观影厅更是出乎意料地惊艳。
正面180°区域使用的巨幕尺寸长达32.5米,相当于3个IMAX电影屏幕的尺寸
,提供了博物馆界顶尖的沉浸感体验。播放的影片《生灵之境》讲述了湿地与文明的链接,每一帧画面都震撼心灵。短短九分半钟的观影,竟让我热泪盈眶,配乐与文案,配乐与文案无不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第一次觉得那么大的半圆环幕是有意义的。
3
:
艺术场景设计美丽
不仅适合打卡留念,科普的微缩场景也制作得极为精致。
此场景巧妙地融入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元素,青石板和古朴的石门洞,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氛围。
门内屏幕上播放着西溪湿地的迷人景致,仿佛透过这石门洞,就能直接窥见院落之外的湿地风光。
疲惫的观众们纷纷坐在凉爽的青石板上歇息,不经意间,他们也成为了一幅和谐而独特的风景画。
这是一处精美的梯田模型,第一次看到向内倾斜俯视的沙盘模型,仿佛站在梯田之巅极目远眺,模型三维转二维的拼接之处衔接得很好,与背景中的山峦云海画面完美融合。
4
:
图文版面设计感强烈
形式多样,也同样适合拍照打卡。
这个甲骨文样式的标识,虽然没看懂什么意思,但是也是非常有设计感。
5
:
博物馆对儿童群体的考虑
展项的高度适合不同年龄层的儿童,互动展项众多,让孩子们在游玩中学习,乐趣无穷。
在这座湿地博物馆的探索之旅中,我们不仅见证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也体验了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巧妙融合。西溪湿地的美丽风光通过创新的展示方式,让每一位观众都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湿地的独特魅力。
这里
不仅是一个展示自然之美的地方,更是一个启迪心灵、增进知识的平台,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之地。湿地博物馆,名副其实是连接人类与自然、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作者:陈空空
微信:
vaciakong
- THE END -
对于这个设计,您有什么感想
欢迎点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