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个人医保购买智能手表本应是件两全其美的好事,可没想到有些地方竟然不卖了。2月6日,宁波市北仑区某药店工作人员表示,接当地医保局通知,暂不能使用医保购买用于“腕式动态血压监测”的华为WATCH D2智能手表。对此,医保局回应称,“因为这个手表里有很多附加功能,但并非所有附加功能都用于医疗这一用途”,现在内部正在讨论该手表是否能使用医保结算,讨论出结果后会通知相关药店。(2月8日《南方日报》)
早在去年年底,有部分网友便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如何用医保个人账户中的钱去药店购买该款手表——尽管该产品一人限购一件,且需现场激活,但仍难抵人们的消费热情。然而,正如宁波市医保局工作人员所言,测量血压只是华为WATCH D2的功能之一,其实际性能更像是智能手表——虽然其通常直译为手表,但其商品中文名“腕部动态血压记录仪”,又似乎规避了该产品的电子消费属性,且相较于百元左右的普通腕式血压计,其往往贵了十余倍,从价格上有溢价之嫌。
表面来看,打着“测量血压”名义挤进传统医疗器械赛道的智能手表,似乎有些“投机取巧”“喧宾夺主”,事实上,该类产品无论是定位还是消费都合规合理:从定位来看,相关产品看似是生活用品,其实属于已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医疗器械,在符合当地政策的前提下可以走医保付款;从消费来讲,也完全不必担忧超量购买有损医保篮子,因为智能手表、医用卫生巾等商品虽然可以刷医保卡,但使用的是医保个人账户里的余额,即购买此类商品并不在医保报销之列,而并非由医保统筹基金支出。
就实际功用而言,智能手表身披“附加功能”可谓锦上添花。笔者在三甲医院心内科实习期间,查房时也曾遇到医师建议部分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患者,酌情购买并佩戴智能手表用以血压、心电动态监测。对此,医师们往往表示,除便携外,智能手表还能长期储存健康数据,并实时同手机等其他设备“云端”共联共享,易于医院诊断取用;在遇到患者处于心颤、猝倒、昏迷等危险情况时,还可自主联系亲属、紧急呼救,相较于传统设备的功能效用有了极大改观。
在科技赋能传统产品的今天,便携、集成、多元成为群众追求的消费导向,传统医疗器械与其固有功能的关系,正伴随使用理念的迭代升级而慢慢解构。因此,如何厘清科技产品与医疗器械似乎不再是一道单选题,而使用医保买单科技产品也逐步成为医疗消费的新路径:在小米、华为等科技公司深耕医疗康养领域、布局医疗科技蓝海同时,部分地区正从发挥医保个人账户对医疗费用支付能力方面展开探索,如用于购买药品扩大到可以购买医用耗材及医疗器械等,减少个人账户资金沉淀,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总的来说,智能医疗器械携便捷高效于一身、集功能智慧于一体,走进千家万户救人之所急不失为一件好事;在商品参与市场公平竞争、遵循价值规律的前提下,群众使用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理性消费智能医疗器械倒也未尝不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享受科技惠民成果,拥抱新型医疗观念时,也期待医疗器械消费能有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