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方网
魔都生活风向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东方网

他,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原型,我党隐蔽战线的英雄

东方网  · 公众号  · 上海  · 2017-10-16 19:4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永不消逝的传奇

李白



我生平是秉大人志向,不贪无义之财,不取无来路之物,一身傲骨,两袖清风。


——李白  1943年


事到如今对个人的安危,不必太重视;现在全国要解放,革命即将成功,我们无论生死,总是觉得非常愉快和欣慰的。


——李白 1949年5月7日

△1945年8月,李白写给父亲的信

像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所写的原型李白同志,为了党的利益,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同志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邓颖超


踏上长征之路 投身革命洪流

“电台重于生命”是他的座右铭

李白, 191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张家坊板溪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李白父亲原替纸棚贩运纸为业,因军阀敲诈破产,被迫改为务农为生。李白9岁上小学,学校老师深受五四运动革命思潮影响,常用《新青年》《湘江评论》所载文章教育学生,使李白从小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


因家贫交不起学费,李白13岁便辍学外出务工,到一个染坊当学徒。这种经历让他体会到社会的不公。1925年,大革命开始了,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李白是最早参加农民协会和儿童团的成员。不久, 15岁的李白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927年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油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利用反“围剿”时缴获的国民党军电台,建立了无线电学习班,李白被挑去参加学习。由于他出身贫寒,小学也没毕业,要想掌握电讯技术不仅要用汉字,还要学英文,这对李白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他们的老师是党中央从上海派来的一位精通专业的电讯人员,脾气急躁。开始,他对李白经常呵斥。李白想到革命工作第一,便采取忍耐态度,不仅日夜加班学习,还时常盯着老师模仿,被大家称为“学习上不知疲倦的人”。后来,那位老师惊讶地发现,李白已经熟练掌握了电讯技术。这位他原本认为最笨的徒弟,在一些技术上已赶上自己。

△李白使用过的无线电设备


1934年6月,李白被调到瑞金红军通信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技术。同年 10月,李白踏上了长征之路,经历了三过草地和长居高寒地带的艰辛,当时有的战士生了病,他尽管食不果腹,也同大家一起抬着病号走。


他在担任红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的工作中,要求红军报务员个个要将“电台重于生命”,这正是他终生矢志不移的座右铭。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李白调任红四军电台台长。

△李白使用过的工具箱


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
与妻子一起战斗在敌人的心脏

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后,我党一方面大力开展敌后抗日战争;一面加强了对敌占区的隐蔽战线的斗争。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上海后,1937年10月,党中央社会部派李白赴上海潜伏,负责建立上海地下党组织与党中央联系的空中通道。

△李白在上海的留影


1937年10月10日,李白化名李霞,到达上海。过惯了戎马生活的李白初居都市,恍如踏进一个陌生的世界。为了党的工作,他努力适应新环境,积极开展地下工作。八·一三事变爆发后,“租界”以外地区屡遭日寇轰炸,市民纷纷涌入“租界”,致使房屋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党组织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出资租下位于法租界霞飞路(现淮海中路)贝勒路(现黄陂南路)口上的三层楼房,门牌148号。第二年初春在这里设立了第一个秘密电台。

△1937年,李白到上海后设立了第一个秘密电台,位于法租界霞飞路(现淮海中路)贝勒路(现黄陂南路)口


当时的电台虽然具有迅速、准确和使用灵活的特点,但它在通报的时候,有灯光和电键声音,电波感应还会引起附近居民的电灯忽明忽暗。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李白和技术员终于摸索出时间、波长、天线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规律,选择在人们都已入睡、空中干扰和敌人侦探相对减少的零点至四点之间为通报时间。


从此,当人们酣然进入了梦乡,李白却悄悄地起床,轻轻地安好机器,静静地坐在电台旁,把二十五瓦的灯泡拧下换上五瓦的灯泡,并在灯泡外面蒙一块黑布,再取一小纸片放在电键接触点上,这样就能避免光线透出窗外和不使声音外扬。零点一到,他首先向延安发出呼号。延安收到他的信号,也马上发来呼号。接着,“77”、“88”表示亲切友好的符号通过电波互相发送,把两颗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上海和延安之间,架设起了一座“空中桥梁”。

△李白使用过的工具


李白刚到上海时是单身汉,租房子容易引起怀疑,于是组织上决定派青年女工、优秀共产党员裘慧英与李白假扮成夫妻以掩护电台工作。他们住进了蒲石路(现长乐路)蒲石村18号,电台也随之迁入此处。

△李白和裘慧英假夫妻照


一开始,裘慧英很不习惯这种假夫妻生活,经过李白多次耐心开导,她很快受到李白工作精神的感染,工作中逐渐产生了爱情。后来,经党组织批准他们变成真正的夫妻,并有了孩子,他们的家庭也成为充满革命精神的秘密斗争之家。

△李白与妻子及儿子的合照。李白夫妇常常抱着儿子去接送情报,他们把情报放在儿子的帽子、鞋帮或尿布里


李白发报前先把一圈天线挂在阁楼内墙根,一头露出窗台少许。为防止声音外传从不开窗,夏天里不透气的阁楼如同火炉,发一次报,裤衩都能拧出水来。裘慧英看着心疼,便也流着汗在一旁为丈夫扇扇子。冬天阁楼里不能生火,李白的指头冻得僵硬肿大,仍强忍痛楚坚持发报。每次工作完,裘慧英都给他揉搓,直到发热。

△李白夫妇使用过的发报机,现收藏于李白烈士故居博物馆


随着通报工作日趋繁忙,李白那台由陈旧零件拼凑安装起来的电台连续发生故障。李白虽然具有娴熟的报务技术,但并不精通机务,当电台发生了较为复杂的故障,就不得不中断联络,这使他产生了学习机务的愿望。他郑重地向党组织提出这一要求,得到了组织的批准。组织上出资在威海卫路(现威海路)338号开设了一家“福声无线电公司”。

△李白手绘发报机线路图


为了学习修理收发报机技术,1940年李白来到威海卫路338号地下党开办的“福声无线电公司”当帐房先生。经过半年时间的学习,李白已能十分熟练地安装和修理各类收发报机,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加强了隐蔽性。


在上海两次被捕坚不吐实

牺牲前只关心解放军的进展

李白在上海工作期间,曾先后两次被日寇和国民党逮捕。任凭敌人使尽坐老虎凳、钳子拔指甲、针刺手指、香火烧眉毛等各种酷刑,他都坚决不泄露党的秘密。


1942年9月,租界被日军占领,大肆搜捕共产党人。日本特务机关用测向仪逐步缩小范围,确定电台方位后突然砸门闯入。李白听到楼下有动静,马上收好天线并藏起机器,狡猾的特务进来后首先把手伸进被窝,发现是凉的,再抓过他的手指仔细看,接着又敲地板,发现有两块声音异常,从隔层里搜出了电台,并将他和妻子裘慧英一起逮捕。

△图为1942年9月李白夫妇被关进四川路桥北的日本宪兵队本部


日本特务审讯时,不仅给他上老虎凳,还用钳子把他的指甲一片片拔下来,最后用电刑致李白昏死过去。李白忍受巨痛,一口咬定电台是自己为商业机构在战时向重庆国统区沟通商业情报用的。每次提审时经过裘慧英的牢房,他总要用眼光暗示妻子坚持。当时,此类私人电台在上海确有不少,地下党组织也设法出具了假证明,加上敌特分析电台的功率也认为不具备同延安通报的能力,后来才同意保释。


出狱后,李白化名李静安,夫妇二人靠临时找工作度日,待机而动。1944 年秋,潘汉年领导的中共中央华中情报局与李白接上关系,并安排他打入国民党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任报务员,可经常在浙江与江西间来往。他利用职务之便为党传送了日、美、蒋之间的大量情报,为我党在抗战的战略反攻中起了重要作用。


△1945年10月,李白与夫人回到上海。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工作,犹如在虎穴狼窝里战斗,但他还是毅然根据党的需要决定留在上海。图为设在黄渡路上的秘密电台旧址


抗战胜利后,李白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1948年12月29日晚至30日凌晨,李白在向党中央拍发长江防务等情报时,被国民党特务用分区停电的方式,利用美制专用探测器测出电台位置,在遭受敌人重重包围中,李白镇定地让妻子将儿子赶紧送到楼下掩护同志家中,发送完情报、销毁密码、处置电台后,不幸被捕。这次,他的身份完全暴露。

△1948年12月29日晚至30日凌晨,李白在与党中央进行电讯联络过程中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图为李白被捕前穿的长衫


李白被捕后,无论敌人以高官厚禄利诱,还是30多种酷刑轮番逼供,但他以超人的钢铁意志,始终坚贞不屈,敌人始终没有能够从他口中得到一点想要的信息。由于李白没有吐露实情,才使上海地下党仍能同中央继续保持联络。

△1949年4月,李白在狱中最后一封信中嘱咐妻子道:“我在这里,自知保重,尽可放心,家庭困苦,望你善自料理,并好好抚养小孩。”


1949年4月,李白被秘密转押至国民党南市警察局蓬莱路看守所。他通过一位出狱难友发信给妻子,约好让妻子到看守所后面一家老百姓的阳台上与之隔窗相见。当时,他的双腿已被老虎凳压断,不能站立,只能靠难友的托扶爬到窗口见妻儿一面。而那时的李白只关心解放军的胜利进展,他对妻子说:“天快亮了,我等于看到了,不论生死,我心里都坦然。”


1949年5月7日,根据蒋介石口授的指令“坚不吐实,处以极刑”,敌人将李白押到浦东戚家庙秘密杀害。李白牺牲时年仅39岁。

△1949年5月7日晚,李白与另外十一位同志在浦东戚家庙附近被秘密杀害。图为李白烈士被秘密杀害处


20天后,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上海解放后,党组织和裘慧英找到了李白烈士就义的地方,找到了烈士的遗体……


△位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内的李白烈士墓


△李白烈士故居(上海市虹口区黄渡路107弄)

1958年,李克农同志向党中央提议以李白同志为原型拍摄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上映几十年来,地下工作者李侠的形象曾教育影响了无数观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继承革命烈士遗志,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奋斗。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特别鸣谢: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来源:东方网、《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中共上海党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社、北京青年报、人民政协报、李白烈士故居等

编辑:蒋云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