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很多机构都会发布各城市、省份的人均收入、求职薪酬的数据,每次都引来一次很多人被平均的吐槽,然后配合还有各地的房价收入比,很多小伙伴更是惊呼多少年不吃不喝买不起房子。其实人均收入没有任何的意义,它就像今天全国气温平均20°C,可是三伏天的北京的温度是38°C,高收入人群才是你买房的竞争者,那么多高收入者你知道吗?
笔者09年大学毕业,当时恰逢经济危机,各种就业困难,其实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也不想多说了,反正就是工作不好找,收入低,你要适应。当时进了山东的某家消费品企业,恰好行业高速发展,赶上过行业高速发展的小伙伴们,可能体会过赚钱就像扫树叶的感觉。
那时我分配在山东某地市做销售,其实啥事都不用干,也基本不用跑市场,经销商都围着我们求拿货,那时候每个月工资1万块左右(2010年),四线城市哦,大家可以看看那时候相应地区的房价。
每次发钱的时候感觉就是在梁山上,公司把钱发给办事处,我们自行分配,月初财务去银行背出一大袋子钱,一下子倒在桌子上,你一摞,我一摞,整数不够就抽出几张,多就再加几张。我们还不是收入最多的,老业务员最多的一年拿到一百多万奖金,更别提那些各级领导了。
我们的那些经销商更是没几年都鸟枪换炮,积累了丰厚的家底。印象最深的有一个女客户,她是一个农村妇女,老公没法依靠,就自己骑个电动小三轮送货,小学一年级没毕业,只会写自己的名字,短短几年时间年销售额两千多万,而她仅只在黄河口的一个小镇上。在这个地级市我们十几位经销商都赶上了这拨财富盛宴,都是身价千万了。
那几年企业高速发展,但是人才断档,我们一起进公司的小伙伴两三年后都是市场经理了,二十四五岁的年龄,每个人都是第一年买车、第二年买房,而且是全款。
虽然我们的收入还算不错,其实在行业内其实进不了前30,比起同行业来说还算弱爆了。临省的某家企业发展比我们早几年,也上市了,市值最高1600亿,光营销人员就5000多人,加上经销商团队,产业链上各种利益共同体。我想以他们比我们高得多的收入和股票在那个今年已经领涨全国的省会城市里,仅仅这一个企业当年就可以贡献近万人的、有购买力的购房者。
有个很难听但很真相的事实是,房价的高低不在于低收入者有没有买房的能力,而在于有钱人的数量是多少。
以我们那个行业几年前的疯狂场景,我不知道在全国制造了多少有强大购买力的买房者。
(如果你觉得我在说大话,那我再补充一点,这个企业当年还没进全国前三,行业全国第一的那家企业牛逼到了是那个西部省份所在地的税收重要来源,至于哪个行业,你自己去猜吧。)
后来笔者去了北京,认识了女友。女友做金融的,都知道金融行业赚钱,那也只是听说而已,看到那些收入排行榜也只是自我安慰——那些人都是要么背景深厚,要么闪着名校、留学光辉,可望而不可即。但当我真正了解之后发现不是人家多厉害,是我自己太low了。
女友是金融销售,毕业两年多的时候,好的月份可以达到月薪六位数,很多小伙伴可能说了,这种收入不稳定啊,是啊,人家一个月顶你两年,你的稳定是稳定的穷。这个行业发展迅速,又处在产业链顶端,不少岗位薪水很高,很多八零后就可以做到副总、分总的级别,都是年薪百万以上加分红股权的。
如上这些不过是打工者,那么这些行业里的那些创业者、企业所有者是什么状态呢?S公司是我起先从事的消费品行业的一个咨询服务公司,老板二十六七岁从地方到北京创业,彻底的无产者,赶上行业大潮12年最鼎盛的时候。9000万年营收,4000万净利润,从项目经理到总监到副总,年分红在那个时候就可以轻松在北京买套普通的房子。
L是我的一个富二代的朋友,和我同龄,87年出生,在一个行业里,家里有钱早早投资了一家行业内做进口业务的公司,2012年最好的时候这个公司有9000万的营收,三千多万的净利,他的分红是1200万,那年人家25岁。
写了这么多,很多人可能就会说了,踩狗屎运的能有多少啊,他们不代表大多数。对的,他们不代表大多数。但是,在房地产市场,大多数没有意义,和你竞争的不是那些被平均的人,而是那些拥有巨大购买力的人,就像任志强说的“房子是为有钱人盖的”。
特别是现在随着金融市场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财富新贵,北上深的小伙伴,和你一同买房的绝不是你邻座的老王和你的上司抠唆男,而是这些有钱又年轻的新生代。
有产者的财富作为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可能你无法想象,就像你无法想象为什么很多贫困地区年人均收入才两三千块,随便找个地方搬砖洗碗都可以月入这些啊。但其实在那些贫困地区穷人真的赚不到钱。也许可以这么做一个总结,
穷人不知富人有多富,富人不知穷人有多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