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和Uber中国是出行市场最激烈的竞争者,双方交战得“风云变色、日月无光”,熟不知,滴滴为了能成为Uber中国的对手,是趟过了一条怎样的血路。
你去和滴滴最早的一批司机聊聊天,他们大多都是用过摇摇招车的,因为摇摇招车才是当年的老大。双方当年最大的实力悬殊在于资金,滴滴是个“穷小子”,摇摇是个“富二代”,所以摇摇可以烧钱做广告,滴滴只能眼巴巴看着。
不能正面对敌,滴滴唯有以智取胜。从细节入手,先给软件配上语音,给司机以便利;讨好乘客,领先摇摇一步,对乘客实行免费;积极寻找入口,机场无门换火车站,滴滴有一个强大的地推团队……
最终,摇摇死得很彻底,相关业务完全关掉,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剿灭大黄蜂等30多个公司的故事我们不再赘述,接下来说说快的。滴滴与快的的竞争在中国的出行市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因为,他们把出行市场带入了残酷的烧钱大战中。
一个重要的时间点,2013年4月,无处不在的BAT入局出行市场,阿里站队快的,腾讯选了滴滴。(在滴滴的融资并购史里,有两件事一直值得玩味,一个是阿里最初没有投来自阿里系的程维,而是选择了滴滴的竞争对手快的;另一个是程维没有投和自己关系很好的王兴,而是选择了新美大的竞争对手饿了么。)
随后,司机和乘客的黄金时代开启,据悉,烧钱最激烈时,一线城市的司机月收入可以达到三万到四万,乘客更是长时间的近乎零成本乘车,同时,使用打车软件的司机和乘客也在数量和频率上呈现爆发式增长。
最后,在长达一年半时间的厮杀,烧了百亿规模的资金之后,滴滴和快的在2015年的情人节喜结良缘。关于合并的内幕,投资界总结为两点:钱烧不动了、资本方主导。
说到底,滴滴和快的的竞争都属于内战,而Uber中国则是毫无疑问的外敌。据了解,Uber刚刚进入中国时,Uber高管就曾对程维表达过投资意向,但是被程维婉拒了,于是,双方开始在数据上比拼,自然,烧钱大战也是不可避免的。合并可以说历史必然,但是过程却几经波折,中国的网约车政策、融资金额和速度,使得滴滴和Uber中国在谈判桌上的地位来回变动,最终,滴滴拿到了主动权。
烧钱大战自然少不了资本的助力,特附滴滴出行系列融资表(数据来自私募通和网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