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不听我的?”这个声音常常在我们的脑海中出现。在我们滔滔不绝地向别人兜售自己的想法,想要得到他人的赞同时,却发现听众压根没有把你的想法听进去,更不想按你说的去做。
你想说服别人,但情况往往就是“说”了很多,而别人并不信服。这可能是因为你把自己当作一个老师在说教,而不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别人。以下,Enjoy:
很多人在解释他们的想法时,往往流于机械空泛。只顾着把他们的想法、收集的信息和专业知识都一股脑儿地倾倒出来,事无巨细就能换来听众的信服吗?殊不知,观众可能听不懂你说的内容,也有可能压根就不感兴趣。
不管你有多么想要让他们了解你的工作、你在专业领域的深度。但非常抱歉,他们并没有义务做你的忠实听众更不是你的学生,不需要为了考试而坐在这里学习你“传授”的经验。所以不要像老师一样说教不休,否则不但无法起到关键性作用,反而让人产生厌烦、反感的情绪。与你产生距离感,更不会相信你说的话了。
说教者居高临下的立场和态度会给听众很大的压迫感。很多人在解释自己的想法时不自觉地透露出“我懂得很多”的信息。哪怕你不是故意的,可是你强制性的言辞会让听众产生一种类似于压迫的不舒服感觉,仿佛自己是什么都不懂的白痴,只能被动接受你的信息。而在这种情况下,听众往往很难去真正赞同你的想法。
每个人都有老板或者同事。在工作中,你常常需要“兜售”自己的想法,说服他们为你提供更大的支持、更多的资源以及做一些他们不一定想做、要做的事。
比起直接的说教,影响力才是这个过程的命脉所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领袖、商界人士和创新人才,都知道将他们的影响力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利器。在2016年《时代》杂志评选了100位最有影响力的先锋人物中,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和苹果CEO 蒂姆库克等都榜上有名。而王健林的一句“先定一个一亿元的小目标”也因为其本人的巨大影响力,而被大家争相传颂,纷纷制定自己的“小目标”。
当你有影响力的时候,人们会不自觉地受到你的影响,听从你的想法和建议。影响力是更好的说服方式。当你想要说服别人,而说教行不通的时候,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来扩大你的影响,从而很好地说服别人。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该如何“吹捧”自己的想法,想让他人相信自己的想法有多么好,但光这样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借助逻辑、情感和合作的力量。
我们要客观而有逻辑地解释自己行动建议的原因,用事实和详实的证据来证明它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我们不能忽视情感诉求。它要求你将你的消息、项目和目标连接到个人的目标和价值观。一般来说,一个促进人们幸福感和归属感的想法最有可能得到人们的支持。
合作要求你建立你和你要影响的人、以及能支持你的人之间的连接。有了共同的目标,你就有了更多的助力。
当你就特定主题教育别人的时候,你其实不自觉地假设你已经拥有了说服的力量。你是那个有想法、有知识和有信息的人,而其他人只是尽可能多地吸收。
当你专注于影响别人的时候,你会让别人觉得他们才是那个拥有力量的人。你要针对受众的不同水平来确定你的说辞,有时候要用那些非常简单的术语。
你要让你的听众感觉他们非常聪明。不要光解释数字,还要告诉他们数字背后的含义。当你的听众觉得自己精明能干时,他们觉得你也是如此。
当你尝试说教的时候,你是在要求他们相信你的信息。你以为你让他们了解了你的数据、论据的要点、以及结论,他们就会同意你的看法。让他们了解你分析的所有细节,他们就会相信你的结论。
但是如果专注于影响他们,你让他们信任你而不是你的信息。你希望他们能相信你是一个周到全面和有准确判断力的人。如果他们对你有信心,他们就会同样相信你的结论和数据。
当你没办法直接说服别人的时候,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吧。
当你问这样的问题,你就给别人思考和选择的空间,而不是让别人直接对你的想法说yes or no. 不是单纯的被告知你的想法,通过回答开放式问题,人们感觉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和参与度。很多时候,你已经知道了问题的答案,但是你依然要问,因为人们在思考你的问题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站在你的角度,从而认同你的看法。
如果你要解释一件事,你常常先解释它的背景、过程最后才是结论。这是一个科学的过程,但它可能不是那么有影响力。
转向影响别人的话,我们就要先把结论摆出来。如果你想把你的影响力最大化,你就需要立刻给出你的关键信息。先给出你的关键信息,再解释原因,会让你听上去更可信。
事实上,能够让不同的受众接受你的观点是一项关键的领导能力。但说服的艺术并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通过以上策略并加以归纳适合自己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去建立你的威信。
也许你还想看:
《哈佛商业评论》史上最佳文章:你为什么没成功?
焦虑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
为什么成功的总是“边缘人”
比裁员更心焦的是你花大价钱招来的高管做不到一年就走了,怎么破?
为什么你的公司空有完美的想法,却无法落地?
你真的 会 花 公司的钱吗?
在一家创业公司做高管,你需要掌握什么技能?
这141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和投资人分析了他们为什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