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在哈尔滨的体验和感受,通过不同的声调展现哈尔滨的“哈”文化。文章介绍了哈尔滨的旅游热潮、冰雪运动、当地人的乐观态度以及独特的“哈”字文化。
春节期间,黑龙江接待游客数量和消费额均有所增长,哈尔滨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亚冬会期间部分项目一票难求。
文章通过四个声调的“哈”展现了哈尔滨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从外地人的视角,描绘了哈尔滨的冰雪运动、当地人的乐观态度以及独特的“哈”字文化。
文章通过描述游客在哈尔滨的体验,展现了当地人的乐观与豁达,这种背后是一种坚韧与自强,面对寒冬与风霜,他们选择拥抱并与之共舞。
来源:新华社(
记者王浩明、胡佳丽)
亚冬会的圣火已经燃起,来了哈尔滨几天,作为一个外地人在这里听到和使用最多的一个字,那必须是“哈”。然而,几天在哈尔滨的工作生活体验,发现“哈”是一个字又不只是一个字,四个声调的“哈”可谓是包罗万象。
(此前报道:
冬日顶流的“尔滨”,竟有4种发音?!
)
这是2月1日在第37届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拍摄的哈尔滨亚冬会吉祥物“滨滨”和“妮妮”。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哈(hā)
“尔滨”这两年火了,为什么却把“哈”省略了,各种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尔滨”对游客太好了,本地人却哈(笑)不出来了。
这当然是一种反向的玩笑。游客带火了人气,带旺了消费,这是实打实的。
数据会说话。2025年春节期间,黑龙江接待游客2626.3万人次,游客消费达336.5亿元,同比增幅18.3%、23.8%,其中哈尔滨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144.7%,而春节假期过后就是亚冬会,现在大部分项目都是一票难求,可见这波热潮仍然会延续。
哈(há)
《新华字典》中的“哈”,并没有二声,但二声的“哈”在哈尔滨广泛存在。
这是一个惊奇的“哈?”。虽然来了没几天,但哈尔滨带给外来人的惊奇可真太多了。既然是亚冬会时间,就说说哈尔滨人在体育上带来的惊奇。
东北话有个词叫“猫冬”,指冬天躲在家里不出门。来之前,我也以为零下20多摄氏度的街头看不到什么人,都在家猫着呢。
但去街上走一圈,直接就是一个大写的哈(há),还能这样?
除了大名鼎鼎的松花江,哈尔滨老城区有条小河穿城而过,名叫马家沟。沿着这条河走一段,你可能会发现这里冰雪运动如此蓬勃发展的秘密。河面上大片大片的雪被清扫掉,露出长宽几十米的平整冰面。而附近的孩子大人,拎着冰鞋和小马扎下到河面,坐在小马扎上把鞋一换,就在这里滑冰,一滑就是半天。
沿河走上两公里,这样的冰场一个接一个。滑冰的人,大的六十来岁,小的不到六岁,没穿冰刀鞋也在冰上嬉戏。
“你不用管他,别看他滑得乱七八糟,冰感就是这么来的。”
一名家长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坐在小马扎上看着自己孩子在冰面上时不时摔一跤,又马上爬起来。
哈(hǎ)
有天打车去哈工大访友,上车后说了目的地,的哥确认问:“哈(hǎ)工大是吧?不是哈(hǎ)工程吧?上次有个美女说是哈(hǎ)工大,结果到了说是哈(hǎ)工程。”
这段子虽然平平无奇,但的哥一连串来了四个三声的“哈”,让人一下子绷不住了。
我说:“您这‘哈’说得也太带劲了,带弯拐的。”
“咱老哈尔滨都说哈(hǎ),但好多年轻人都改啦,我女儿就说我老土。”
这天晚上吃饭,坐定后,我对着店家说:“一盘茴香饺子,一瓶哈(hǎ)啤。”这个哈字拉得长长的,我觉得弯拐得还很丝滑。
店家问:“哪里来的呀?”
我说:“我不像本地人?”
店家说:“本地人啤酒都是来‘一件儿’。”
后来我终于知道,“拐弯”的“哈”其实自有一种骄傲在里头,这“哈”后面接的,一定是哈尔滨叫得响的东西,比如哈工大、哈工程、哈药、哈站……
哈(h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