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同衡,属龙的,白羊座。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恰是龙的精神,
白羊座的热情、阳光、乐观,
这也是同衡的基调表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新老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往年“清华同衡学术周”都是上半年召开,但是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调整到了初冬时节,虽然这一年里大家已经适应了各种网上会议、云会议,但是
我们还是非常渴望能够有一个机会与各位专家、各位朋友有面对面更深入的交流,所以我们一直在等这么一个机会,今天终于等到了,我们在同衡又见面了。
所以在这里谨代表清华同衡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2020年对于全世界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打乱了人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原有的社会秩序,对世界未来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更是长期的和深远的,这让我们深切理解了事物变化的不确定性,也警示我们对未来要有更全面的分析判断,有更强的应对能力。我们也看到各国对疫情的防控,不仅考验着政府治理能力,也折射出社会整体的
“治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永续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贡献。
2020年对于清华同衡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一个面对宏观形势变化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一年,还有一个值得纪念的:
清华同衡今年20岁
。首先要感谢的是住建部在当年对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这个“三无企业”提出的整改要求,最终促成了我们在2000年4月7日拿到工商营业执照,这成为清华同衡企业化发展的元年。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对于同衡的关怀,也感谢各业主单位对同衡的信任和委托,感谢我们的兄弟院多年来对于同衡给予的支持、帮助让我们在合作中建立了真挚的友情。最后也要感谢20年来作出努力、贡献的每一位同衡人。此外,
我们还要感谢这个时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才能使同衡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地发展壮大。
今年,是清华同衡企业化运作的第20个年头,虽然在规划行业中我们还是年轻一员,但从企业化运作的历史来说,同衡又是规划行业企业化发展的先头部队。不少企业都希望自己看起来历史更悠久,但我们却更希望自己保持年轻,因为年轻是活力和创新的代名词。所以,我们将2000年之前的发展阶段当做孕育的过程,将2000年当做清华同衡出生之年,清华同衡,属龙的,白羊座。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恰是龙的精神,白羊座的
热情、阳光、乐观
,这也是同衡的基调表情。
回顾这个年轻的设计团队,
过去的20年,我们向兄弟单位学习,努力积攒业绩经验,追赶行业先头部队。20岁,我们还太年轻,没有自傲的资本,
此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庆贺,而是深刻的反思。
2012年,我们由全民所有制转为股份制,成为清华大学的全资控股企业,同时更名为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很多人问这个“同衡”是什么意思,“同者,和会也。”“同衡”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汇聚在一起,合纵连横,以知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之意。但是好像没有什么人注意到我们去掉了“城市”两字,没有人问为什么在中国正在进入城市时代的时候,我们却去掉“城市”两字呢?同衡是一家规划设计院,对城市空间的研究和塑造是我们看家的本领,虽然我们留下不少经典作品,中关村西区、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等等,但以往我们太沉迷于空间形态构成,忽视了空间中的人和活动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我们太沉迷于行业主管部门的法定的程式化的业务,忽视了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的全面回应;我们太沉迷于高效率地交付规划设计方案,而忽视了规划与实施和管理的关系以及以规划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的可能。幸好我们及时发现了问题并调整了我们的发展指针,强化研究能力,建设学习型企业,鼓励专业协同,努力拓展研究领域,全方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去掉“城市”两字,不是不关注城市,而是要
突破传统的“城市规划”思维定式,突破空间规划设计的舒适圈,开拓更广泛的成长空间。
我们要
不断审时度势,直面未来的挑战
。
同衡是一个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机构。20年来,同衡的足迹遍布全国,近年来,同衡努力升级自己的研究能力,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积极承担各类标准、规范、指南的编写,探索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开展服务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智库研究。2018年,同衡的注册资本金增至一亿元,按照国家工商注册的相关规定,
我们是可以把前面“北京”两个字去掉,真正的变成以清华打头的企业。但是我们跟工商局沟通的时候,他们说你们可以去掉“北京”两字,但是你们同时也要“把研究院”这三字拿下来,现在已经不太倾向于鼓励研究院有限公司这种注册方式。后来我们想研究恰恰是我们要去努力的方向,如果没有了研究院我们就成了清华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了
,这与我们强化研究能力的努力和建设高端智库的发展方向是不一致的,所以我们不改了。
我们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研究不脱离实践,以扎扎实实深入一线的调查与研究养成自下而上的问题导向素养支持智库研究工作,以参与顶层设计锻炼出的自上而下目标导向的思维指导具体规划设计实践,努力探索中国特色高校企业型智库的建设道路。
我们会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
同衡也是一所学校。20年来,我们着力于人才发展,到今天,同衡
1700
余在职员工,涵盖
城规建设类、地理资源类、机械电子类、计算机大数据类、人文社科类和艺术设计类
6
大专业门类
170多个
专业,来自海内外
395
所高校,近
190
名中层管理者、
190
名项目经理。同衡20年,培养出了一批坚实的核心技术骨干,储备了一批年轻高潜人才,大家相互激励,共同成长;协同合作,一同成就,这是同衡的未来希望。未来的20年,我们应该重点关注这20个领域和问题:(1)中国与世界政经格局(2)均衡、充分可持续发展(3)高质量城镇化与要素流动(4)人口、就业与社会公平(5)生态与环境(6)文化、遗产与创意(7)交通与基础设施(8)科技创新与产业(9)能源与气候变化(10)自然与生物多样性(11)健康、韧性与公共安全(12)智慧城市与治理现代化(13)住房、社区与城市更新(14)老年、儿童与家庭(15)共享与公共服务(16)农村与农业现代化(17)商业与金融(18)消费与休闲娱乐(19)知识管理与传播(20)专业协同与行业协作。
这是同衡在未来20年的
“新基础能力建设”
清单,拓展研究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同衡前进的方向不会变,这是作为清华大学的企业应该具有的高度和实力,也是社会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同衡这所学校是开放的,真诚的欢迎各位朋友成为我们的老师,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也更欢迎有志的年轻人成为同衡大家庭的一员。
当前国际形势动荡不安,我国的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深化改革、创新转型的过程也将是艰巨和痛苦的。规划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的确定性的对策,是我们应对未来复杂的、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我们看到刚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的建议,首次将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同时提出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成为我们未来的重要工作。在“十四五”的开局之际,回顾过去20年的坚守和传承,展望未来的发展和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讨规划行业的使命与担当,积极应对新的挑战。今年清华同衡学术周以此为背景,诚邀各界专家和同衡合作交流、凝聚共识,在此我代表清华同衡对大家的支持与参与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