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被预判为不确定性的一年,中央层面推动稳定的经济增长,学界和企业界也各有预判和准备。
经济学家们对政府层面建言献策,提了几件必须做的事儿。深化改革以降低成本,推动创新;重视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发挥企业家精神以实现产业升级;同时要严防资本外流的严峻风险。
企业家们对中国经济现状和转型升级的认识足够充分,也充满信心。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周其仁:2017年中国经济的突围:体制改革+创新
这个世界上的竞争就两句话,你要么成本比人家厉害,要么手里有独到的。中国现在面临的状态是:两个海平面,形象比喻已经变成了三明治,我们夹在中间,成本已经顶上来了,市场成本也上升了。劳动力大家都贵,土地也在贵。但是我们手里还没有多少独到性的东西。
第一个突围方向是要继续我们的成本优势,但是成本当中的那块体制成本,这个东西没有改革,光靠民间解决不了。没有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主动地发起一轮一轮的深化改革,这个成本很难降下来。所以,2017年,要继续的改革突围。
第二个突围方向是创新,通过创新来突破全球形成新的僵局。引进新的产品,改变现有的品质,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夺取原料和半成品新的来源,创立新的经济组织,创新才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
举例说,以色列800万人有3500家初创公司,并且特拉维夫主导了美国硅谷的高精尖研发,美国没有一家大公司不在特拉维夫设创他们的研发中心,他们靠的是人、想法、发明创造,靠的是对教育的重视。总之,中国不创新、不改革,不会走出现在的困境。
贾康:深化改革是2017年的重点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深化?我认为要精准有效施策、振兴实体、抑制泡沫。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资本脱实向虚迹象。宽松的流动性在股市、债市、商品及房地产市场循环,各类资产价格泡沫轮动出现,但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却一直非常薄弱。
更重要的是,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振兴实体经济要处理好去产能与提升品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扩大开放与引进外资、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这四方面的关系,中国未来进入高收入国家也只能和必须依靠实体经济。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实体经济的重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我觉得非常明显的一大亮点就是明确地强调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间伴随着产权制度保护建设。这里面还有一个非常正面的说法——保护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什么?是供给侧最稀缺、最宝贵的要素。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这一提法有利于稳定民间投资,振兴实体经济。
张维迎:产业升级要靠企业家创新探索
整个产业的升级是企业家不断地创新、摸索的一个过程。新的东西是要经过市场检验的。所以,我反对政府提供补贴刺激的。政府需要创造一个法治环境,然后企业家创新, 市场的竞争,最后决定我们会走向什么方向。
政府要做的就是,要使企业家精神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企业家要赚钱的话,必须生产消费者喜欢的东西,而不是生产政府补贴的东西。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过去靠后发优势,如今空间越来越狭小,所以,现在中国经济要不断地去练内功,简单说就是创新能力。不仅是大的创新,而且还有小的渐进式创新。
要转型的话,是思维和理念的转型,如果观念不转型,那等于真的没有转型。如果仍然靠刺激、产业政策、国有企业等来维持中国经济增长,就说明中国经济还没有调整和转型。中国经济的转型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型,如果我们只想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那么,我们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我们要建立一个体制,重点放到改革上,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发展上。
厉以宁:未来,企业家的队伍将改变
通常情况下,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特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仅仅限于这些方面。
实际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很多方面,制造业有制造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有农业的改革,政府管理有政府管理方面的改革,诸如此类。所以,路是相连通的,这个改革的胜利可以推动那个改革的进展,所以最后还是全国一盘棋,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新的情况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人力资本的质量在转变。
农民工创业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农村仍然在输出劳动力,但今天输出的劳动力,跟20年前不一样,20年前农民工大多进行的是体力劳动,然而今天他们就要挑了,他们愿意创业,也不怕创业。
特别是回乡的农民工,他们感到自己在农村中也有用武之地了,家庭农场办起来了,家庭养殖场办起来了,在附近愿意从事手工业的也有,愿意从事商业的也有,很多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毕业生也都愿意积极的创业,这个就是人力基本的素质在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跟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结合在一起,效果是不行的。
我们现在所谈的企业家都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企业家,他们在企业中工作那么多年了,被称为企业家,但是他们创新的知识少,经验也不足。而新的时期,要求企业家不走老路,重在创意,有了创意以后,就创新,创新后的落成是创业。
新的企业起来了,这批人现在还不能叫企业家,只能叫他创新者,所以企业家就等于创新者,创新者可能成为企业家,但更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带头人、领路人。
钱颖一: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体制
国家把建立“创新型国家”定为战略目标;企业把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大众创新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从0到1》这本书在中国的销量超过全球其余国家的总和。但是我的一个判断是,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不缺创新的意志、创新的热情,也不缺创新的市场、创新的资金,最缺的,是大量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中国经济GDP总量是全球第二,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不过,相对于巨大的人口规模和潜在的人才规模,相对于巨大的经济总量,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无论是在科学技术成就、人文艺术贡献、还是新产品新品牌新商业模式方面,都显得很不相称,不令国人满意。
为何如此?我有一个简单的回答: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就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如果这是对的话,它对大学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含义:大学除了教学生知识外,还要创造一种环境,尽力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科学探索,技术突破,商业创新,仅靠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还需要一种开放的、多样的心智模式。
教育,不仅是教,更是育。
李稻葵:2017年中国经济领域有一场硬仗要打
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点不是房地产,而是货币存量居高不下导致的资金外流叠加和货币贬值带来的新型双螺旋危机。即中国货币存量居全球最高所导致的资金的外流。同时,这种资金外流又会导致汇率的下跌、人民币的贬值。
资金外流与汇率下跌形成一个双螺旋式的向下通道,将导致国内金融体系迅速失血,资金周转不灵。而央行所采取的注入流动性的措施又将加剧汇率的下滑,从而反过来带动资金的进一步外流,资产缩水。
在一个国家货币存量极高的情况下,一旦宏观经济有风吹草动,国内外投资者就会将本国的货币纷纷转为外币,出国投资。一旦资金大量外流,外汇储备迅速下降,本币迅速贬值,金融体系崩溃,将出现整体的资产价格下降,物价水平高企,财政紧张,企业资金链断裂,正常的实体经济运行将直接受到冲击。这是中等收入陷阱最现实最具体的版本。因此,中国必须打赢这场硬仗。
马云:二十岁以前长个头,二十岁以后长脑袋
我们怎么看今天中国的经济?我对中国经济讲过很多次,三年到五年以内,我并不看好,而且我认为经济形势会超过大家想象的艰难。这个很正常,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不可能再持续。
我以前讲过一个例子,人的个子的增长,在二十岁之前,有可能不断长个子,每年有个8%和9%的增长,但是到二十岁以后,每年长十几公分就不可能了,长的一定是脑袋、质量,而不是长的是数量。
中国经济增速在这个时候有适当的放缓, 7%左右,但我的看法依旧速度过快。这么大体量,有个4%、5%的增长也挺吓人了。所以保持品质的增长是中国经济走向健康的一个标志。不要觉得6%放缓了,今天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在这么大的第二大经济体能够保持6%以上的增长,我认为还是相当的了不起。
中国经历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产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我们必须升级制造业。今天早上我提到,大家不断在讲中国制造业相当厉害,其实,我客观来讲,还是距离非常之遥远。
我在瑞士见了一个航空公司做公务机里面整个的装修,木板包括线路,看得我目瞪口呆,我本来以为飞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但现场看到里面所有材料的精致,磨光打亮的工艺水平,我是叹为观止。瑞士手表的工艺,包括日本的制造业,所谓工匠精神,很重要的是热爱、投入,只要你真正提高制造业,你的数量一定要下降的。低端制造业是靠量取胜,高端制造业则一定不是靠量取胜,是靠品质取胜。
我们如果不进行产业升级,一方面我们希望中国经济好起来,希望我们的环境好起来,但是我们又不愿意付出代价,转型升级是要付出代价的,就像拔牙,拔牙的时候是要疼的,是要流血的,要请假,要付医药费,你这些代价不愿意付出,你还在说转型升级,那肯定是一句空话。
现在我们国家必须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就相当于在转弯道的时候,转弯的速度一定要慢,我自己觉得转型升级必须要放慢速度。
张瑞敏:定制化的中国制造才有出路
显然,中国已然是一个制造大国,在制造大国向智能制造大国的转变过程中,我们面临巨大的考验,在制造业上,过去我们一直在追赶先进国家,现在在智能制造商,我们已然与之有着较大的差距,有一个词叫“弯道超车”,现在我们应该叫“换道超车”,换互联网这条道来赶超世界制造业先进水平。
现在一些人对智能化的理解有偏颇,以为提升自动化程度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自动化只是简单地提升了效率问题,就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制造出更多的产品,但现在制造业要的不仅仅是效率,更重要的是精度,如果不能准确地针对所有用户,那么高效率其实是没多大用的,这个道理不复杂,假如一个工厂生产的产品不知道买给谁,不知道用户在哪里,那么以前能生产1000台,现在能生产5000台了,有什么用?都堆仓库里头? 所以说制造业要由原来的自动化大规模生产转变成大规模地定制化生产才有出路。
刘永好:新格局下,企业家需要新的成长方式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有一个调整期,我认为是正常的。前几年,企业家间讲的是规模,你有规模,就有效益和利润,这在产品平衡时期是正常的。
但在产品过剩的时候,你规模越大,亏得越多。比方说钢铁,你的规模再大,每生产一吨钢铁都处于亏损的时候,规模就成为反义词。这需要企业家适应市场,在新格局下有新的成长方式。
以农村养殖业为例,新格局下,企业需要组织形式创新,以及配套的金融结合、食品安全、供给产业链等多方面的解决方案,这是需要做的转型。
中国经济正在处于转型期,所以说对绝大多数传统的、以实体经济为主的民营企业将会面临相对的压力,过去这一年压力非常大。我相信2017年压力还会大,当然那些先行者,他们转型快发展得好,就有可能率先走出去,但对于很多传统的转得慢的企业来说,难度还会增加。
郭广昌:我们相信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
中国家庭数量巨大,家庭负债率又低,特别中产家庭数量在快速增长,家庭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明显。中国消费品市场正要经历一场“品质革命”。虽然2015年GDP是6.9%的增长,但其中消费增长仍超过10%,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动力的主导,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中国制造业今年起将直面去产能、降杠杆的阵痛,所幸的是大宗商品正处于低价周期,国内也进入了降息、低息通道,这都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再造创造了良好环境。我们相信在经历制造业结构调整后,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会触底反弹。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具备了有全球战略竞争力,通过移动互联网激活庞大传统产业的效率,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应运而生。
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虽然还有许多困难,但看到美国、欧洲都在变好。尤其美国从政府到企业,都处于一种企业家的状态,敢于“断臂求生”,所以美国经济可以最快的走出来。这是非常值得中国借鉴的。
各种因素说到底,我们还是最相信人的力量。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直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并愿意为之努力、创造,所以我们相信中国人追求富足、健康和快乐的那种精气神的存在;相信中国年轻人创新、创造的渴望和能力。创新、创造动力也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
所以,虽然中国经济不会再像过去继续两位数的增长,但我们相信进入中速发展期后,未来保持5%-7%的增长速度仍然可期。所以,我们仍然看好中国经济的成长,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资料来源:
人文经济学会,周其仁:解析2017年中国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贾康:2017年中国经济有望阶段性探底
新京报,张维迎 改革不能停留在口号上
中财网,厉以宁:认为经济拐点到了的人,低估了改革的艰难性
腾讯财经,钱颖一: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热衷于创新的国家
新浪财经,李稻葵:2017年中国经济领域有一场硬仗要打
新浪财经,马云新年警告:未来三到五年经济形势会超乎想象的艰难
网易财经,张瑞敏谈智能制造:换道超车的机遇在哪?
网易财经,刘永好:部分民营实体企业的压力明年还会大
新浪财经,郭广昌谈复星新模式:投资和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