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爱运营
网站运营学习,汇聚网站运营人的智慧,解读最好的网站运营途径,让学习网站运营的同学能够找到方向。从网站运营的基础到高级网站运营方法,这里都有您学习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佛山电视台  ·  明天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昨天  
广东公共DV现场  ·  女子报警:我举报我自己!网友直呼太可怕,“吓 ... ·  2 天前  
佛山电视台  ·  注意!本周末,佛山多路段有交通管制→ ·  3 天前  
广东公共DV现场  ·  员工连续工作29小时被通报表扬?多方回应 ·  4 天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局长酒后驾车砸店伤人,官方通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爱运营

怎么才能?

爱运营  · 公众号  ·  · 2020-11-24 17:00

正文

只有拥有“怎么才能”的思维,

你才会去思考到底如何完成的问题。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怎么才能”四个字,会出来很多的问题,比如怎么才能减肥,怎么才能考出好成绩,怎么才能拥有一份轻松的工作,怎么才能赚更多的钱,似乎知识泛滥的今天, 人们的思考方式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以前搜索都是以 “为什么” 为导向,而现在的大数据调查,变成了 “能不能”,“怎么才能”。

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我们的一生都在围绕这两个问题在做选择,它就像一个分叉口, 随时让自己面对不同的处境,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

当你为了一件事情思考 “能不能” 的时候,得到的答案一般为 “能”或者“不能”。

能与不能之间,找出来的理由 最后得到的结果一般“不能”会多一些 ,这意味着“在没有开始行动前”,多数人是被 “不能的理由打败的”, 而不是某个问题行动本身。

当你思考 “怎么才能” 的时候,思维就发生了变化, 首先就自动拒绝了“不能” ,然后在 “能” 中找出各种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在工作场景中,其实能不能,怎么才能是一种思维定式,高级领导者一般自动过滤了 “能不能” ,主动选择 “怎么才能” ,这样就能带动团队为了某个目标而绞尽脑汁的寻找答案。

01

“逻辑导向”。


现在我们幻想一个场景,当领导给你布置了一个任务“ 明天下班前我需要一个关于产品的解决方案,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出来”, 显然这是一个被动的“目标”和“任务”。


当一个人接受到任务指令的时候, 大脑中会出现两个不同指令的条件反射:


比如: “天呐,时间这么紧,能不能完成?” ,其次就是 时间就剩这么多,我该怎么完成 ,需要调配什么资源,找谁要素材,找谁帮我设计“插图”,去哪个网站找模板等等。


被动目标往往是 “被别人推动和要求的状态” ,主动目标是当接收到指令,把目标主动转化成某种动力,从而变成 自驱力 ,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在当中也得到了自我的成长。


那么这两种思维 背后折射的是什么呢?


逻辑导向的驱动不同 ,当一旦选择了能不能,你的第一幻想便是“ 我能不能搞定” 的问题,当选择了怎么才能,就把思维转化成了 怎么 做好或者更好的状态迎接问题。


你看,这两种不同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对某些事情的直接看法,它同时也决定我们在 做事中成为一个主动出击者 ,还是一个 被驱动者的核心因素


这两种思维惯性一种是以“结果导向” 全力以赴的在寻找答案 ,而另一种则是 围绕问题的本身展开各种理由 ,容易的事情是不能带来成长的,它只会让自己在操作层面熟能生巧。


每一个大概率看似不能的任务, 其实背后都有一条通往解题的方向 ,当认真思考或不停的寻找答案的时候,其实并不是陷入了“问题”的本身上面,而是自我的认知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身边有很多做新媒体的朋友,他们当中不乏很多新媒体创业年收入破百万的人, 也有很多辛辛苦苦一年变现寥寥无几的人 ,那我们来思考,同样是做新媒体,别人就可以年入百万,自己却不能,为什么?


这当中的“屏障”其实就是 “能与不能中间的认知层” ,那些能做到的人,从前期就在观察别人的底层逻辑,商业模式了,从而围绕目标“我怎么才能”展开进行。


那些做不到的人, 就无法跨越这中间的“认知鸿沟” ,他们在开始的时候就认为目标很远大,无法实现,在能与不能之间徘徊,最后陷入了 “还是算了吧” ,“就这样吧”的状态中。


其实很多事情,你不试试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主动出击,躬身入局的亲身体验会让你在遇到的困难中解锁新的认知,也能学习到新的知识。


思考的逻辑导向直接决定着 “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


能与不能是 “过程导向型思考” ,然后在推演结果, 怎么才能是 “结果 导向 型导向” ,当自己为结果负责的时候,就会不断的倒逼着思考 “过程” 怎么办,用结果去驱动过程和用过程去驱动结果,完全不同。


02

“过程导向型思考”。


过程导向型思考就是注重目标中过程的情况,结果导向型思考就是注重结果,反推过程,一般情况下, 过程型导向思考者的优势在于细节的处理,结果型导向思考者更看重效果。

我没有得到任何权威说过 过程型思考不注重结果 结果型思考不注重过程, 但还是想分享几句耳熟能详的话,以便供您判断两者运用的场景和发挥的不同价值: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过程导向?
比如:领导都还没有下班,你怎么敢下班呢?

“黄狸黑狸,得鼠者雄”—结果导向?
比如:做虚弄假?没有吧,我这是进行价值包装!

那么我们在谈“ 过程 导向 型思考者” 和“ 结果 导向 型思考者” 的时候,通用场景下在谈的是什么呢?

很多时候其实是形容 什么样的做事风格 ,比如技术工程师想展现他的专业能力,说以过程型思维为导向,显然没问题。

比如管理人员想强化他的管理目标,说是就是结果型思维驱动导向。

我对两种思考方式本质并没有特殊的敏感,但却因为一件事情改变了看法,所以才重新思考 “导向性问题” ,因为不管是“过程”驱动还是“结果驱动”,从字面角度都很好理解。

过程即事物发展经过的程序,结果即在某段时间内,事物发展的最后状态,后面加上“导向”的话, 就是告诉你在价值上或者行为方式上的侧重点。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管理手段,也同样适合自我管理,两者虽然都是围绕目标进行, 过程 导向 型思考者与结果 导向 型思考者 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

过程 导向 型思考者一般不会为一件事情去轻易许诺,也不会轻信许诺,换句话说 一般不愿意抗下巨大的责任或者是目标。

他们不会自我洗脑,也不会相信洗脑, 因为过程 导向 型思考方式,本能的反应,不会对奇迹,甚至于远大的目标本身敏感 ,而是要刨根问底,比如上述我的说,实现一百万目标的案例。

过程 导向 型思考者,他们会思考这件事如何实现的? 方法,手段,逻辑在哪里? 现在的环境,条件会不会发生变化,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等。

在这种刨根问底的过程中, 人的见识,逻辑,独立思考能力,专业能力会陷入自身的 “能力舒适圈” ,问题是在“舒适圈内思考”,所以无形之中,就加上了一层思维的囚笼。

以过程 导向 型思考很容易让自己弱化那个 “大目标” ,而陷入阶段性“小目标”中。

部分人因为习惯于注重过程思考, 行动中就会过于聚焦关注某个细节 ,在细节中徘徊不前,最终会浪费巨大的时间成本,达到的大目标效果就会偏差太大。

对于过程 导向 型思考者而言,他们更在意整个过程中是否实现价值,是否享受或者是竭尽全力等。

据观察:过程型 导向 思考者更容易在过程中迷失方向,陷入思考黑洞 ,因为涉及细节较多,也就意味着每个细节都会有不同的选择,也就有不同的路径答案。

一旦涉及各种各样的答案,可能方向辨别度就会降低,进入迷茫状态,最后看大目标发现偏差感可能就会更高。

过程 导向 型思考和结果 导向 型思考本质是围绕要目标进行的,目标的驱动,当中的变量决定你要用哪种思维方式。

我很喜欢这样的一段描述,当我们谈论过程思维还是结果思维驱动最终目标的时候,不能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阶段,必须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看。

当一件事情需要进行 “过程控制” 的时候,要思考这个过程到底是不是 为了想要的目标进行 ,不考虑输出有效结果的思考过程都是无头苍蝇,瞎折腾。

当我们口口声声说: “无论如何,给我结果” 时,也要想想这个目标用什么过程来得到,没有分解到过程的结果要求都是“耍流氓”。

在目标感不强烈时, 运用过程 导向 型思考要小心陷入“细节僵局” ,反之目标感如果强烈, 用最终想要的那个目标去倒逼“事情的过程”,得出来的路径完全不同。

03

“结果导向型思考”。


当有了目标之后,结果 导向 型思考是一种 “主动出击状态” ,围绕着目标去做过程的拆解反之更有效。

首先,“以结果为导向”不是 “唯结果论” ,而是“围绕自己想要的结果来定制计划”,我认为,将 “结果为导向” 作为 “人生态度” 或者 “万事准则” ,其实没有任何问题。

硬要说有问题的话,我认为可能会更早,更多地发现自己的 “弱点” “失败” ,然后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调整自己的状态,但请相信,只要应对的方法得当,长期来看,这绝对对自己有益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具备这种导向,只是随着时间和社会的洗礼,逐渐的变得弱化了。

不妨智远带你来思考想 “以结果为导向的人生态度” 是怎么来的?

一个人只要开始学习,那么他就有基础的 “哲学问题”: 比如说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我的目标是什么?

然后随着时间的拉长,开始思考我要上什么大学,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有使命吗?

这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属于 “定性” 的问题,不要说小时候,即使用尽一生去顿悟, 有的人可能也想不明白一个真正想要的答案。

但有些问题就属于 “可实践范围” ,即我不知道正确答案,但是我要去实践,因为只有实践,就可以看到结果,这类问题我把他统称为 “可实践问题”。

在这两个问题当中,后者相对来说更实用,因为它们一直在立即指导着我们接下来的行动,而且没有这类问题,我们就会陷入迷茫中。

比如5岁时候,父母鼓励我们去上学,于是每天就有了基本步骤, 穿衣,刷牙,洗脸,吃饭,穿校服,出门 ,你看这一切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自己独立去上学。

那个时候,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围绕上学,如果没有“上学”这个 结果导向 ,我们就会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这就是最早“以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它几乎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那么以结果导向为什么会逐渐的从大脑中蜕化呢?

因为随着时间的拉长,我们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比如到了初中,学科越来越多, 目标难度也越来越大,成功的资源越来越少 ,就像高考一样,一个地方一本的录取率15%就很不错了。

所以会随着这样的过程,在人生长跑的赛道上,越来越多的人会掉队,并在掉队的时候安慰自己, 目标太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还是算了吧。

于是,多数人会对残酷的生活进行妥协,然后就有了这样的自我安慰状态:

比如虽然 结果不好,但是我努力了,可能是运气太差问心无愧就好了 ,或者虽然 结果不理想,也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挺开心的。

这种典型的自我安慰模式,实则是 给结果和目标间的范围差找个合适的理由罢了 ,长期以往,就进入了 “自循环” 状态。

那么换个维度, 真正以结果导向的人会是怎么做呢?

心慢下来,列好计划, 学好基础,打牢知识,逐个攻破 ,当把一切做完的时候发现似乎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并不是太难。

另外多半的事情,如果我们早早地 “以结果为导向” 制定计划,当结果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能快速的找到 “薄弱项” “问题所在” ,而不容易觉得自己哪都还行,把失败归咎于天命。

以结果导向的人,会对失败更加敏感和在意 ,从长期角度看他们也能从这份在意中受益很多,为什么呢?因为一时间,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失败而愤怒和闷闷不乐。

然而,冷静下来后,他们会发现, 正因为他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针对结果 ,在遇到失败的时候, 就会很容易找到自己失败的地方在哪里 ,这些人会更快的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从而进行下一次努力。

渐渐地,“失败”对这些人来说反而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事情是未知),而是可以用来学习和获取经验的宝藏。

那些随遇而安的人,却是最怕失败的人, 他们既不知道失败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失败后怎么办 ,他们假装很快乐和无所谓,却未必能挺过大风浪。

以结果导向的人不是 “唯结果论” 的人,也会经历失败,但是也能从失败中获取很多有用的东西,既然如此,他们并不是“必须成功”的。

正因为结果性强烈,所以“容错性“就会很低 ,因此在实行计划的过程中,会出现 各种plan B,plan C方案,让他们不容易陷入“困境”中。

既然如此,对于这类人来说何须不择手段? 真正不择手段为了目标的人是那些从不好好制定计划,却夸口一定可以的人。

以结果导向的人,随时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体会到 “阶段性胜利” 的快乐,也能扛得住 “阶段性” 压力带来的焦虑,也能将自己生活中的社交和娱乐“量化”,更加舒服的享受它们。

原因是因为一方面, 以结果导向的人,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是有进度条的 ,他们可以体会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并为之欢呼雀跃。

另一方面据我观察,那些明确目标结果导向强的人, 他们不仅不无趣,反而有着丰富的业余生活。

我原来在带部门的时候,有个员工令我印象至深,他每天都给自己制定苛刻的任务,要求尽可能高效的完成, 而且还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多面手。

我深深的体会到,越是“以结果为导向,目标明确的人”, 他们更清楚自己要付出什么 ,抓紧做完之后全身心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他们不仅不会无聊,反而过的更精彩。

在目标中, 过程导向思维的人,就不会有这么深刻的认知 ,因为他们的每一步都很谨慎,生怕走错了 ,其实在这过程中,就失去了很多机会。

04

“怎么才能”。


读到这里,开篇的“怎么才能” 题解 也就有了 “明确的答案” ,以结果导向思维开展“怎么才能”去做出2-3个不同的方案。

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尽管最后目标可能会有所偏差, 但想要的结果应该不会太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