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OCC 2017|Kazuomi Kario教授:24小时完美血压控制力促“零CV事件”实现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5-27 23:56

正文

 OCC 2017

  中国,上海


2017年5月27日,在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主持的OCC 2017奥美沙坦卫星会上,日本JICHI医科大学Kazuomi Kario教授详细阐述了如何有效地在真实世界中实现24小时血压控制,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在随后于上海世博洲际酒店举行的“超级观点,共领前沿——2017奥美沙坦高血压大师班”活动中,Kario教授分享了其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经验和观点,开阔了治疗思路,为更好地控制临床顽固性高血压提供了重要参考。

Kario教授从高血压领域热议的SPRINT研究引入,该研究强化降压组较标准降压组平均SBP进一步显著降低(121 mm Hg vs. 136 mm Hg),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心肌梗死、其他急性冠脉综合征、卒中、心力衰竭或心血管死亡)发生风险显著降低25%,全因死亡率风险降低27%。2016年澳大利亚国家心脏基金会指南推荐,在选择性的可以考虑更为强化降压治疗的心血管高危群体中,以SBP 120 mm Hg为目标值可以改善心血管预后;在这类患者中,推荐进行紧密随访以识别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与欧美人群不同,亚洲人群的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CVD)独具特征:卒中和非缺血性心力衰竭较冠心病更为常见;血压与CVD之间的相关性曲线更为陡峭;高盐摄入且高盐敏感性;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流行;从夜间到清晨血压的24小时血压控制更为重要。Kario教授提出的24小时完美血压控制以“零CV事件”为终极目标,旨在最大程度降低高血压所致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图1)。


图1. 24小时完美血压控制三要素


以家测血压为指导的24小时血压管理策略


在以家测血压(HBP)为指导的分级管理策略中,降压治疗第一步是控制清晨高血压(即HBP≥135/85 mm Hg),使清晨血压<135/85 mm Hg;而后通过动态血压监测(ABPM)或家庭血压监测(HBPM)来观察是否存在隐匿性家庭夜间高血压(夜间血压≥120/70 mm Hg);若存在则启动第二步降压治疗,使夜间血压<120/70 mm Hg(图2)。


图2. 以家测血压为指导的24小时血压管理策略


基于ICT以“零CV事件”为目标的24小时血压管理策略


Kario教授提出的基于信息与通讯科技(ICT)的24小时完美血压管理策略,始于清晨血压控制,继以夜间血压控制,最后为控制血压变异性(图3)。该策略可能是消除心血管事件的最佳方法,随着ICT和血压监测设备的进展,其临床实施指日可待。


图3. 基于ICT的24小时血压管理策略


清晨血压控制

Kario教授等研究发现,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与血压晨峰正常相比,增高的血压晨峰(>55 mm Hg)显著增加无症状脑梗(54% vs. 37%)和卒中(2.7倍)事件发生风险。IDACO研究在5645例受试者中评估了血压晨峰的预后价值,高于第90百分位数的血压晨峰显著增加总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ARTEMIS研究通过对比日本与欧洲高血压患者发现,日本患者的“睡眠-谷”血压晨峰更为显著,且年龄与日本患者的血压晨峰独立相关,而欧洲患者则无此现象,提示在血压晨峰方面存在种族差异。Kario教授最新研究发现,基线诊室收缩压(SBP)相似的情况下,与黑人和白人相比,日本患者清晨血压水平更高,动态晨峰也较高,提示应考虑基于种族给予更特异的针对清晨高血压的降压药物治疗。


通观西方国家和亚洲指南对家测血压的推荐不难发现,各指南对测量时机、频率以及持续时间的推荐存在差异。Kario教授推荐在醒后1小时内、如厕后、坐位休息一两分钟后且在早餐和服药前检测清晨血压两次,取至少3天每天两次清晨血压的平均值。指南对傍晚家庭血压的测量时机推荐差异较大,ESH指南推荐于晚餐前测量,AHA/ASH指南推荐上床前检测,而JSH指南推荐就寝时检测。Kario教授等研究发现,晚餐前和就寝时的家测SBP差异可达8.7 mm Hg,洗浴和饮酒也显著影响SBP水平,提示傍晚家测血压受日间活动影响较大。另外,家测血压显著低于患者在等待室和检查室的血压测量结果。可见,清晨家测血压是了解血压真实状况的更好指标。


HONEST研究是一项纳入21,591例受试者的真实世界、大规模、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清晨家测血压升高和诊室血压升高均与高风险相关, 但即使诊室血压低于130 mm Hg,若清晨家测SBP≥145 mm Hg,患者心血管风险仍大幅升高(2.47倍,图4);与诊室SBP相比,清晨家测SBP能更好地预测CAD事件和卒中事件发生风险。该研究还证实,以奥美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方案不仅可持续强效降低诊室血压,还可使清晨家测血压得到相似程度的降低。Kario教授指出,清晨血压控制可分三步走,首先降至SBP<145 mm Hg,继而根据指南降至<135 mm Hg,最后为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则应降至<125 mm Hg。


图4. HONEST研究提示清晨高血压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夜间血压控制

J-HOP研究中令受试者采用HBPM设备自我检测睡眠期间血压发现,在清晨血压得到良好控制(<135/85 mm Hg)的患者中,与睡眠期间家测血压<120 mm Hg患者相比,单纯隐匿性夜间高血压(SBP≥120 mm Hg,26.9%)患者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NTproBNP均显著升高,提示传统HBPM未能识别的隐匿性夜间高血压与器官损害相关。Kario教授等发现,血压昼夜节律紊乱(riser)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显著高于杓型(Dipper)血压患者。


血压变异性控制

系统性血流动力学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综合征(SHATS)同时具有血流动力学应激和血管疾病特点,通过二者之间的恶性循环,加速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血压变异性是SHATS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包括多种参数,从短期的心跳间(beat-by-beat)、体位性、昼夜间(Diurnal)、每日间(day-by-day)、就诊间(visit-to-visit)血压变异性到长期的季度乃至年度血压变异,这些血压变异性参数均与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风险有关。Kario教授提出了血压变异性的“共振假说”,指出血压变异性各种组分的协同共振会增强血压晨峰,触发心血管事件。


Kario教授介绍了高血压管理的精准医学:对所有患者强调血压控制的数量(quantity),使诊室SBP<130 mm Hg,排除白大衣影响的SBP(自动化诊室血压监测、HBPM、ABPM)应<125 mm Hg;对高危的高血压患者还要强调血压控制的质量(quality),采用ARB或CCB等长效扩血管药物降低血压变异性(尤其是卒中风险高的患者),采用利尿剂等降低夜间血压(尤其是心力衰竭风险高的患者)。Kario教授等基于网络获取数据开发的灾难心血管预防(DCAP)网络,通过计算风险评分来识别心血管事件高危的幸存者,并促进预防行为。结果发现,即使是在重灾区,这种基于ICT的方法也可有效实现严格的高血压控制,最大程度地降低季度血压变异性。


小 结


Kario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从夜间到清晨高血压的24小时完美血压控制至关重要,尤其是对有晚期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清晨家测血压指导的降压治疗是实现24小时完美血压控制的第一步,随后要针对的是未得到控制的隐匿性夜间高血压所带来的风险;要实现上述目标,采用强效且长效的降压药物以及将这些药物充分联合起来治疗非常重要。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