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创立三年多,茶里就成为了中国袋泡茶第一品牌,其Pre-A轮更是获得了千万级融资。
在创建ChaLi茶里之前,我不算是一个喝茶爱好者。喝茶会影响睡眠,我一般下午之后不会喝茶,我之前的工作经历也跟茶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接触茶是从一个调研项目开始。当时有公司想建立一个茶叶B2B交易平台,需要做一个前期可行性调研,机缘巧合我接手了这个调研项目。
我带着几个同事,前后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进行这个茶行业的调研。调研期间,我们实地考察了很多地方,包括中国核心的茶产区、几大传统茶叶品牌、毛茶加工厂、茶叶供销社等。我们还调研了包括浙江的新昌、北京、天津、郑州、广东等地区的一、二、三级茶叶市场,同时还研究了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历史。
这四个月的经历,对我的人生来说,就像是一个命运的选择,它打开了我对中国茶产业的认知之门
。
否则,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去这样系统的了解中国整个茶产业的发展历史。
最后我们调研得出的结论是茶叶B2B平台无法实现。因为茶叶在中国是一个标准化程度非常低的产品,产品形态、品质、价格都无法进行数字量化,也就无法在B2B平台上进行大宗交易。
虽然在这个调研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做茶叶B2B平台不可行,但也是这次调研,让我看到了中国茶行业发展存在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基于中国整体茶行业大背景成长起来的传统茶品牌,都受到茶产区、茶源、产能、从业人员等的限制,它们无法突破自我。
中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产品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但作为商品交易的时间其实只有非常短暂的几个朝代。
1992年,是中国茶行业发展的分水岭,中茶总公司改制,四家省茶公司——云南、福建、广东和湖南,脱离总公司实行民营化。1992年到2012的20年,是中国茶行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目前大的茶叶品牌都是在这20年里出现的。这些品牌因为种种限制难有大规模的发展,至今中国茶叶市场上没有一个产品品牌上市。
第二个大问题,在这20年里,虽然国内茶叶的需求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但这个增长是畸形的。
在中国现行的茶叶流通市场,80%以上的消费是礼品性消费,这就导致消费者会忽略产品本身的价值,只关注它作为礼品的价值。只要产自名优茶园,不论成本是50元还是500元,讲一个故事,用一个漂亮的包装,价格可以卖得更高。
这样的畸形需求导致整个行业对于茶的表达以感性为主,大家都在谈论茶文化,讲茶道、茶禅、生活美学等,以此去抬高茶的价值,反而不去关注理性的基础。
第三个大问题,普洱茶市场,扰乱了整个茶行业市场。
在广州某个大茶叶市场,有12000个商家,之前中国六大茶类、各种茶器都有经营,但是到2012年底的时候,一半以上商家,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主业,改行去炒普洱茶饼。然后出现一个情况:在大卖场里面,没有交易,没有消费者,但是屯茶的仓库不够用,里面都储存满了各种普洱茶饼。据统计,即使之后国内一片茶叶也不出产,中国储存茶的西北仓、东北仓、广州仓以及东莞仓,还没算香港仓,这些仓库的存储量够中国人喝10年。这完全是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
通过多次调研,发现这三大问题造成一种现象:越来越少人去茶店买茶叶了。买的便宜了,觉得茶叶品质不好;买的贵了,觉得被坑了。
也就是说,在消费者层面上,市场上基本没有真正满足大众消费的产品,更没有能满足年轻人的产品。这样一个畸形的市场上,在缺乏价值标杆的前提下,整个行业已经透支了大众对于产品的基本信任。
年轻人有喝茶的需求,因为茶是一种渗透在中国人骨子里、血液里的文化。不论哪一代人,都是喝着夏天那一大壶凉茶长大,没有理由在茶文化上断代,也没有理由大家都去喝咖啡。只是供给端满足不了年轻人的饮茶需求,大家没有可以选择的产品。
我觉得需要有企业去做茶产品的理性数据挖掘,去做产品标杆的搭建,去自建品牌从而推动整个茶行业的发展,去提供年轻人真正需要的产品。
通过调研,我看到了茶行业的空白市场,虽然有挑战,但更是巨大的机遇。所以我选择去做ChaLi茶里。
有人问我立顿作为一个老牌公司,在中国的体量也很大,ChaLi茶里是否有机会去超越立顿呢?虽然我个人非常尊重立顿先生,但我认为ChaLi茶里还是有机会去超越立顿。
虽然现在立顿在中国的销售量还是很大,但这是品牌200年来沉淀的长尾效应。立顿现在不管是在全世界还是在中国,销售数据都在下降。自从立顿被联合利华收购以后,30年来,立顿从包装到产品没有太多的变化和创新。它在联合利华整个大的产品体系中也被边缘化,也没有迎合新时代中国的市场环境去做产品创新和营销途径的创新。
而ChaLi茶里作为一个新兴的本土品牌,离消费者更近,更懂得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更理解日新月异的国内营销渠道,所以ChaLi茶里可以在中国区域取代立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