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晟道投资选在这个时间点投资开始吧,是之前没接触到还是一直等到现在?
汤婷婷:之前我就知道这个项目,但是没有具体去看过。之前我跟大部分的投资者一样对众筹这种模式是有一些担忧的。我们当时其实是在观望,而且按照现在这一个节点看,开始吧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包括C端用户的积累、对上游风控的控制、他们对上游的资产端(或者是项目端)驾驭的能力。
当我们做尽调时,已经是在开始吧这一轮融资的中后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做了大概三个月尽调。财务上面我们做了重新的梳理,还提了一些比较苛刻的要求,比如所有在开始吧平台上做过众筹或者是投资的项目都要拉一张表,然后分类访谈,有多少没有解决,大概会怎么解决,我们大规模做了几十个访谈。
三声:其实这也相当于帮开始吧做了梳理?你们之前提到一个概念是产投联动,“开始吧”算这个投资思路里的吗,还是说是一个额外特例?
汤婷婷:如果不能跟被投企业达成一个比较好的默契,或者是双方认可度不够高,我们也不会去投。我们所谓的产投联动是因为我们有产业资源可以协同,我们不是纯财务投资人(只能算算帐),最多协同一些其他的被投企业的资源。
在VC阶段或者是公司高速发展阶段,如果其他的公司资源不够大的话,其实是很难做协同的。开始吧也不是跟我们没有协同,因为开始吧做的是民宿集群,当代集团旗下有一个板块就是做旅游的,目前也在跟他们慢慢的对接。
三声:晟道投资和当代集团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果有一个好的项目但是不能形成产业联动,晟道会如何判断这样的项目?
汤婷婷:晟道投资和当代集团之间的关系,更像腾讯产业基金与腾讯的关系。但是不太一样的是,我们还是比较市场化的运作。中国应该没有多少集团公司下属有这么多资源不错的上市公司,这是一个蛮好的加分项。
而且一些被投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是需要这样的产业资源的注入,帮助他们做大和做强。我们对于项目的判断,首先这是一个好项目,然后看能否和我们手上的资源有效结合。很多资源是可以结合上的,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很多领域一通百通的,而且我们线下的资源在产业方面布局很深。如果单独判断这是好项目,我们也会投,即使没有产业的协同性。
三声:根据晟道之前的投资来看,还是比较偏文娱。在晟道成立一周年大会上说,第二期基金将重点布局电竞,这里面的逻辑是什么?
汤婷婷:电竞是一个万金油,是一个平台,平台可以打通上下游。上游的无非是游戏、艺人,下游的是一些赛事或者IP输出。在整个游戏的大市场里,游戏厂商是这个链条上现在看来最赚钱的。但不代表说,游戏厂商赚大钱,其他人就赚不到钱,比如游戏厂商做电竞是有能力缺限的,而电竞平台更需要多样性和专业性。
就目前来说,第三方电竞平台因为做得年头比较短,还没有大规模盈利的态势。但我们判断第三方电竞平台其实可以作为发行平台、赛事平台、孵化平台,包括做赛事可以按各家内容连续来做,游戏厂商能干的事它全都能干,一吃吃百家。
我们肯定会重点关注电竞领域,但电竞链条上的所有东西都值得投,只是说投了能翻多少倍或者能做多大体量的事儿。包括电竞的教育,一定是这个行业里不可或缺的一块资源。现在我们已经重点布局了一家自带资源的平台,我们会围绕这个重点布局做一些协同这样的事情。
三声:说回文娱,晟道之前提到在文娱领域好像是要撤回?
汤婷婷:我们在投文娱上放慢了节奏。大概有这样的几个原因:一个就是现在瞧得上的文娱项目都太贵了(其实这一波应该冷静),但是没办法因为你的竞争对手估值已经戳在那了。虽然我们是一个产业基金,有产业协同效应,但依然也要看项目最终退出的路径是不是清晰,以及退出时是不是得到一个让投资者、让我们LP或是我们自己一个比较满意的账目,这是我们现在放慢节奏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们觉得文娱不太适合大的资本介入。因为你想拍一个好片子一定要精心打磨,但是你要稳定的收益又需要多拍片,哪有一个高产的导演能既卖钱又卖座,太少了。但为什么大家都投文娱?首先这个市场足够大,你摞一些卡司(明星)卖多少钱都是倒推算帐的,在次链条上的很多钱被不产生实际质量提高的人赚走了。
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已经投了一些企业,希望以产业资源去做渗透或者是去帮他们做一些事情,然后通过他们把我们文娱的根基打稳,再在这个基础上扶持中早期项目。大的单体项目的话其实就是一个算账的生意。
三声:大资本不适合进文娱,那小资本就适合吗?现在晟道还是投两端的思路?
汤婷婷:小资本投小项目,小项目有增长空间。我跟周亚辉聊天的时候,他也谈到这样一个观点,独角兽们经过数伦拼杀成为了今天的千亿级公司。但是从几个亿到几十个亿的空间发展的创投企业是很多的,你只要抓到这些公司,既能得名也能得利。比如说投5个公司,如果他们有协同效应的话,那连起来就是一个独角兽。
晟道现在投资还是看产业上的微笑曲线,VC和并购比较多一点,Pre-IPO也看,Pre-IPO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并购标地了。VC按体量来说,除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当一个企业资源注入时是可以帮企业协同快速增长的。我们还是喜欢有创造空间在的项目,锦上添花固然好,但更喜欢雪中送炭。
而且做VC,我们可能在它收入和利润平衡点的位置或者是它微亏的状态进去,如果我们的产业协同效应比较好,那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一个增长曲线,它就会变成一个比较好的被并购的标地,所以我们直接跨到后面那一端不要PE也可以。现在很多的项目是VC的阶段,却是PE的价格,那又何必呢?
三声:怎么看知识付费领域?
汤婷婷:知识付费好像有点过气了。很多大V因为忙不开开始退费,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大V真的做大了,他一定会干更赚钱的事情。知识付费我可能会看初级阶段,然后明星团队出来创业的项目,但是现在我肯定不会再去接盘了。因为小V平台上可能是不赚钱的,但是他依然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大V流失、小V整天没有人理,我觉得这是一个互相错配的过程。
三声:最后给创业者一点建议?
汤婷婷:创业者有能力做独角兽当然最好。但也可以倒推,现在我们其实有很多市场是一个百亿级到千亿级的市场,那么你占这个市场2%或者5%你也可以非常舒服的活着,只要你把该运营的东西运营好,再去做适当的迭代和更新。
不要一口吃个胖子吧,还是要务实一点,一个企业的良性发展一定跟资金脱离不开,不能老靠融资生存下去吧。
还有我们最近也在反复考虑一个问题:BAT加上一个网易已经占满了流量,是不是就没机会了。我觉得往往逆袭的思维是有机会的,阿里也好,腾讯也好,他们的战略上其实会孵化很多中小企业。因为他们自己也在做生态,大家也可以把关注点往这方面去引一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