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试图了解时装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一从时尚的角度来打量,可能历史上的重大时刻也会有另外的解读方式。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两次世界大战都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着装方式。而你既可以将这些转变看成全人类的至暗时刻,又会觉得它也是当头棒喝,从穿衣到思维方式、到社会两性之间的关系转变,方方面面都受其影响深远。
譬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将男性们送上了战场,也让后方的女性们开始自愿(或非自愿)地填补那些空缺下来的岗位。
这里指的当然不是那些上流阶层们募捐资金式的“工作方式”,而是那些用以维持社会机器运行下去的蓝领岗位。女性们出现在工厂里、去当文员、学着开车、甚至去农场劳作…… 总之,当你试图去尝试一些“真正的”工作时,就会发现爱德华时代铺张浪费、奢靡成性的华丽衣裙是穿不下去了,此刻大家都急于换上“制服”。无论是受军装风格影响的夹克,还是深色耐磨的工装,这些大规模流行的服装无疑为女性着装带来一股的革新风潮。
战争将“制服”引入了现代着装之中,在Coco Chanel的带领下,女性们也穿上了可以行动自如的长裤、运动服。
当然,此时服装带来的新奇,还未能上升到女性意识觉醒的高度。战后的世界处于蠢蠢欲动的休养生息之中,爵士年代的纸醉金迷与大萧条下的冷清凝重接连出现,女性着装并没有太大突破性的进展。直到第二次世界战争,战时的配给制度让大家不得不得节衣缩食,物资的运输受限也使得大家不得不寻找布料的替代品。此时,裙边进一步上升到膝盖下,装饰主义不得不为实用至上让道,而现代女装的经典设计却初见雏形。
那段时期里,好像每个适龄女性身边,都会出现一些军人。他们忙着跨海战争,也在休假间隙谈情说爱。战士们来了又去,忙忙碌碌,而那些军装却让女人们印象深刻:如果前线战事我们帮不上忙的话,那么穿上带有军装元素的衣服,似乎也是表达支持的一种方式吧?
所以,一系列受到动荡局势影响的新鲜时装被发明出来了。
受到军装影响的uility dress
价格平实,对布料精打细算,由英国政府统一配给
一套英姿飒爽的军装,是当时很强有力的招募手段。为了吸引女性加入后勤部门,此时的军装设计得很贴合人们的日常着装,只是保留了军装上讨喜的剪裁特征以及闪亮的金扣、徽章。
但是,真正将军装带入到日常着装体系中的,倒是之后二十年后出现的嬉皮士们,在当时,这是抗议越南战争的风潮标志之一。譬如《出租车司机》里Robert DeNiro所穿着的M-65野战夹克以及飞行员眼镜,到现在还在被设计师们前仆后继地致敬。
除了一眼就能看到来源的军绿夹克以及迷彩服之外,其实很多我们早已穿惯了的单品,都与制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推波助澜着它们成为流行趋势的,则是女性逐渐发掘自身需求,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足以站在男性同一起跑线上。当她们穿上制服,她们也开始了这个思考:如果可以像男性一样穿衣服,那么为什么不能像男性一样生活得自由自在?
哪些经典单品是由制服演化而来的呢?
首先想到的是风衣,一战中,英国设计师为了保护士兵们免遭恶劣天气影响,所以将防水华达呢面料结合传统的大衣版型,并加入了双排扣、大翻领,以及可以别上军事徽章和放置随身物品的肩带。到了40年代,好莱坞影星们开始将风衣穿到大银幕上,结果这个造型风靡一时。
从硬汉Humphrey Bogart,再到蛇蝎美人Marlene Dietrich,通通在风衣的包裹下展现出神秘莫测、强势冷酷的形象。而风衣的魅力就此延绵至今,且传统剪裁鲜少变化,因为兼具了时髦不羁感与实用性。
而我本季也在
Claudie Pierlot
找到一件经典风衣▼
翻驳领双排扣的设计,但是为了规避传统风衣太过硬挺厚重的缺点,特意选了有垂坠感的军绿棉布,风挡的位置加薄和略微扩张,使得这件风衣在敞开或行走时,会显得层次感更强。再辅以环扣式宽腰带,更能勾勒出女性身体曲线的柔美,也更具都市摩登感。
廓形裤亦是从20-40年代的飞行员着装中演化而来的。到了60年代中期,Café racer文化大规模兴起,摩托车手们骑着低位车把的机车在公路赛中呼啸而至,他们迫切需要一款能够防风耐磨,最重要的是还要提供一定保护性的着装,所以就把目光瞄准了同样需要对抗风速的飞行员夹克以及皮裤。
黑色皮裤在硬摇滚席卷全球的浪潮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以至于这件单品已成为摇滚文化中代表性符号之一。(是的,我都不忍嘲笑xx以及xxx对皮裤的炙热爱意了,他们不过就是太热爱音乐罢了。)
Claudie Pierlot的这条皮裤采用的是环保的faux leather,隐藏的纹路细节给它增添了廓形感。我觉得如果担心皮裤太过抢眼或者中性化,那么配一件真丝豹纹衬衫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而整身look我最满意的一点就在于各种材质的混搭,这样即使整身都是深色系,但因为衣物本身质感和光泽感不同,依然能出现很有层次的效果。
好了,陆军与飞行员都经历过挪用了,那么海军制服大概也不能幸免。每个人的衣柜里可能都曾经摆放过这样一件藏蓝羊毛短大衣,但因为它过于深入人心,也鲜少有人想到它竟是从水手外套的演变而来的。
Peacoat的历史更为久远点,可追溯到1840年,荷兰海军横行无忌的年代。
它的特征是:深蓝色的羊毛混纺材料,紧紧扣住的阿尔斯特领——这是为了保证航海时抵御风浪伤害;及臀的长度以及腰线下微微散开的廓形——为了方便水手和海军在甲板上攀登绳索;通常扣子上还会刻上象征航行的锚钉图案。
我最喜欢peacoat的一点,在于它的长度合理,不像时下流行的oversized coat一样,不穿高跟鞋就会把身材压扁。它灵巧又秀气,还带着一点属于校园的书卷气,这样无论搭配是半裙和彼特潘领衬衣,还是花色连衣裙,都很合理,挽救大批身材比例一般的女青年(以及她们的衣柜)。
不夸张地说,Claudie Pierlot这件外套完美符合我对冬日基础款大衣的全部需求。落肩袖以及廓形设计随性舒适,保暖的同时也不显得臃肿累赘。等到秋天再冷一些的时候,建议换上有羊毛成分的黑色裤袜,这样无论多花哨的衣裙,都不用担心显得过于繁琐。
我们从军装中借鉴的当然不止是单品和灵感,更为常见的是标志性元素,例如军绿、卡其、深棕色系,以及那些沉甸甸的黄铜扣。
黄铜扣的作用不是只为了点缀或者装饰,其实它们还是制式服装中最重要的身份标记。纹章上镌刻的图像之间的微妙差别,可能就是区分入伍时间以及不同军队之间的唯一证据。往深里说,每一枚纽扣上都装载着厚重历史,无数军事迷为之倾倒。
US military uniform buttons
左为内战时期,右为二战时期
排列整齐的黄铜扣常常给人一种秩序井然的感觉,它们神气活现,以一种骄傲姿态点缀在各式衣物上,显得英气勃发。有的时候,它们还承担着调整版型的功用。
比如Claudia Pierlot的这件针织衫,镶白边的收腰短款设计,在前襟和前胸口袋上都采用了硕大的黄铜扣,让普通的一件针织衫陡然向短款夹克的方向靠拢。修身、立体、活泼,这是我今年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件针织开衫,能玩出多种效果,无论是配白衬衫还是单穿当成西装外套的内搭,都非常成立。
内搭的白衬衫上也有心机,珍珠扣给它增加了一些属于女学生的柔美。
格纹短裤也是按照preppy look的路线去配的,且这一条加入了从礼服中获得灵感的镶边,与针织衫的配色形成了呼应,从正面看能修饰骨盆部位的线条,适合梨形身材的朋友们。
Claudie Pierlot这一季的灵感来源就是各式制服,所以另外一件军绿针织衫也很值得考虑。
它的设计亮点在于左肩的三枚黄铜扣,全部扣上时起到了强调肩线的作用。但我更喜欢微微解开一至两枚纽扣的穿法,可以拉长肩颈线条,让锁骨半露出来,也是一个显瘦的小花招。
可以自由打结的下摆设计,抬手时可能会微露出一截腹部。它的作用依然是合理合法地帮助大家遮住十斤脂肪,因为开衩设计在胃部下方,刚好是我们上身最瘦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