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底下永远没有新鲜的事情,所有的命题其实都是古老的命题。万科之困,折射出来的是企业永恒的命题——(所有权)股权与控制权之间的博弈。
王石在1988年放弃了股权,也就是放弃了所有权。但是以他股权分散为核心,用高超的人际和资源协调能力摆平了各方利益,掌握了万科的控制权。在后王石时代,这个股权结构一直没有改变。
因此万科属于全体股东,而管理层是受雇于股东雇佣,代理行驶经营权力的。
这意味着,在制度层面,万科管理层应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考量。
现实世界中,股权分散的公司中所有者缺位,会发生管理层实际控制公司,和股东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公司治理”就是通过形形色色的方法(股权激励、外部董事、市场兼并收购等的),使得管理层和所有者之间利益协同一致。
现代社会中,企业做大做强很难不依靠资本的力量。
当创始人通过出售股权融资后,常常会丧失对企业的控制权。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被董事会驱逐、雅虎创始人杨致远被逼宫辞去CEO职务……都是耳熟能详的案例。
那么伴随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一家企业的成败,取决于什么?一家创业企业的成败,取决于什么?一家在中国的(创业)企业的成败,又取决于什么?
以上三个问题,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时代大势、战略方向……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企业家能力”这个选项应该无论如何是在其中的。尤其在中国这样制度弹性很大,不确定性很大的环境中,企业家能力几乎是企业(尤其是创业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
“企业家能力”或者”企业家精神”
,
听上去有点虚幻,可是仔细想想,大大小小企业如恒河细沙,即使在一个行业中为什么会有的脱颖而出,绝大部分沉归碧海?这似乎不能简单用运气来解释?试想一下,没有马云团队的阿里,没有任正非的华为,没有宗庆后的娃哈哈——会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模样么?同理,很难想象,没有王石和管理团队的万科,能在扭曲的A股市场和利益链巨大的房地产行业,坚持二十多年阳光透明健康的持续经营。
从这个意义上,我尊重早期王石对万科的铸造,更尊重万科管理团队在二十年间的付出,尊重他们所恪守的职业操守。但是,
如何在股权结构和企业控制权之间维持平衡,这是企业家,尤其是中国的企业家们,都在学习面对的课题。
大部分的中国创业企业家,包括王健林、梁稳根、郭广昌(团队),采取的都是创始人绝对控股这条路径。这个股权结构保证了创始团队的控制权,(在最高决策层面的)代理问题较少,但是在前期创始人需要背负更多风险和压力——换句话说就是“哪里懂什么坚持,全靠死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