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香港设计”
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的词就是“国际化”、“创意”
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香港
文化创意产业一直走在国内和国际的前列
但局限的是
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市场太小
从空间上就限制了设计师们的创意和商机的发展
相比起香港
内地的市场消费力强劲
潜力可以说是非常丰富了
正逢港青北上创业进入3.0时代
香港设计师掀起一阵进驻广州
开启大湾区业务的热潮
「粤港澳大湾区」设计赋能之旅学习团于7月19日来到积优设计联合办公空间考察,共同研讨【香港设计师如何通过进驻广州,开启大湾区业务对接】的热门话题。
活动分别请由积优创始人慎重波和几位优秀驻广香港设计师共同分享,开拓大陆市场的经验。
“「积优」这个空间是在2016年红起来的,在被一个KOL媒体平台曝光,流量超过百万后,我发现,我的身份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从一名设计师变成一个品牌运营者,也是我蜕变的一个开端。”积优创始人慎重波在分享的开场就袒露了心声。
2014年,珠江边上的一个老粮仓被一群理想者的创意唤醒。108天,清理100多卡车杂物,修复近1500㎡的瓦屋面,一栋历史建筑,悄然在江边复活,被重新注入了活力,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创意办公空间。
这其实是空间的蜕变,也是人的蜕变,作为设计师的慎总,蜕变成了一个品牌运营者,也开始在创新空间的改造占有一席之地。
率先提出了“N+Design”概念的他玩起了社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有链接,才是社区,而
社区裂变后会产生很多智慧和商机。
经过3年多的运营,积优已经是国家级的众创空间,即是社区,又是资源集合体。除了做众创空间,还服务设计师群体,愿意集合各地设计师,为他们做落地服务,孵化他们的个人IP。
通过分享积优的裂变过程,他希望各位新锐设计师明白:积累感情、经验和知识,沉淀优秀的品质和资源,对一个设计师的进阶是至关重要的。
“在香港,创业开公司是很简单的,但3年后还能继续运营的,只剩25%。”和桥企业总经理林志毅(Seven Lam)说出这个数据时,在场发出一阵唏嘘声。
与香港不同的是,在大陆做创意创业,除了有相关的政策扶持之外,内地本身的市场环境也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在他们看来,内地的建筑设计市场比香港更有发挥空间。香港土地昂贵,设计方案基本要从商业角度考虑,以实用为主。而内地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和开放的态度,为设计师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空间和条件。
他们以其丰富的经验,为学员们做了一些小提醒:
①在内地,不同的地区之间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色彩,前期专注于某个省份,以一种特性去打开一个省份的市场,再做拓展就显得轻松多了。
②内地有很多优秀的大学资源,可以携手大学生和新锐设计师孵化很多新项目。
③在决定进军内地市场之前,切忌冲动,先考量好“在大陆有没有好拍档?”,“有没有充裕的时间”,“有没有做好相关市场调查?”一系列问题,再进一步推进。
在轮到易领设计的总经理卢士科(Samuel Lo)分享时,大方地分享了为什么当初选择了广州原因,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已经是一支驻广11年的成熟团队。
11年前之所以选择了在广州开公司,是因为被广州的广府文化和民国风韵所吸引,是别的一线城市所不具备的。
“虽然香港是国际城市,但近5年广州的节奏更快,思维更快。我们的优势在于规范,他们的优势在于够拼,够快,几十页的方案居然仅仅需要2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说完,Samuel Lo两手一摊,风趣地摆出个无可奈何的表情,逗笑全场。
另外他认为,与香港不同的是,内地的客户会更精打细算一些,并且对服务要求更高一些,而他前期开拓客源的途径就是参加广州当地的商会。
鉴于广州市场创业气氛较浓,他也极力推荐“想要开启大湾区业务,首先打开广州市场”的说法。
活动的最后,是已经有个人IP的驻广香港艺筑师黄卓健(Ricci Wong)分享心得。
“从有意识的自我推广开始,以点带面,有了个人品牌,再进驻广州市场,就更如鱼得水。”这句话已经可以涵括Ricci Wong从香港打入内地市场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