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每天学点HR
每天姐,想做女侠的HR网红小姐姐,只为HR同行们分享最实操的干货,只用最平实的文字撰写职场,让高大上理论见鬼去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xcel之家ExcelHome  ·  一组常用Excel文本处理函数 ·  昨天  
完美Excel  ·  有了deepseek,还学VBA有啥用 ·  昨天  
田俊国讲坛  ·  【2月22-23日】心智突围工作坊第九期(北 ... ·  昨天  
Excel之家ExcelHome  ·  不会Excel公式?让DeepSeek给我们写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每天学点HR

杭州有高人!中国AI第一城上海为何被"偷家"?谁有望成为“大模型第一城”?

每天学点HR  · 公众号  ·  · 2025-02-13 23:27

正文

当上海在 2017 年率先举起 AI 大旗时,没人想到剧本会这样展开。

没人预料到,几年后,一家成立不到两年的杭州初创公司——DeepSeek,竟靠着开源大模型的全球调用量,轻松碾压微软亚洲研究院十年积累的成果。

更炸裂的是,全球开发者用它的技术孵化了47万个衍生模型,相当于每天诞生一个“AI独角兽孵化器”。

而手握全国41%智能芯片产能的上海,却陷入了集体沉思:

当别人已经在重写游戏规则,我们却还在精修规则的细节。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偷家”,更是对一座城市创新能力的灵魂拷问。


上海式困局:戴着镣铐的领跑者

2017年,人工智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当仁不让地走在前列:

• 专项经费砸向AI应用场景,

• 政策红利倾斜给头部龙头企业,

• 园区规划精准服务产业链配套。

七年过去,上海交出了一份光鲜亮丽的成绩单:

• 全国1/3的AI重点企业落户,

• 商汤、依图、寒武纪等12只独角兽估值超700亿,

• 全国41%智能芯片产能牢牢掌握。

乍一看,上海的AI产业繁荣得无懈可击。

但繁荣的背后,藏着不容忽视的困局:

• 全球AI专利百强榜,上海企业只占5席,且多集中在人脸识别、影像分析等“技术搬砖”领域。

• 当上海实验室还在论证“中文大模型的可行性”时,杭州团队已经用开源生态重构全球AI版图。

• 当张江园区忙着“对标GPT-3.5”,北京中关村已跑出3个自主架构的大模型。

一位顶级VC合伙人直言不讳:

“上海的AI像精装修的样板间,每个细节都完美符合验收标准,但打开总闸才发现——用的却是别人的电路系统。”


看不见的“精英陷阱”:光鲜履历成了创新的枷锁

在上海张江科技园,流传着一套创业“通关秘籍”:

三年顶尖实验室经历 + 三篇顶会论文 + 三项核心专利 = 资本市场的入场券。

这套“精英筛选机制”带来的数据是惊艳的:

• 上海AI企业的核心团队海归比例高达62%,比北京高出17个百分点。

但光鲜数据背后,是一组冷冰冰的反差:

• 二次创业者占比不足北京的一半,

• 天使轮融资周期比北京多4.6个月,

• 前沿技术商业化落地速度落后杭州4.2%。

某芯片初创公司CEO的遭遇颇具代表性:

当他带着自主研发的存算一体芯片寻求融资时,投资人反复追问的不是技术突破本身,而是:

“CTO 发过几篇 ISSCC 论文?”

这种对学术资历的执念,让上海错失了无数敢于打破常规的草根创新者。

就像20世纪初物理学家痴迷于完善经典力学,最终却被量子力学颠覆。

当所有人都在精细打磨已知世界,谁来探索未知的边界?


务实主义的AB面:赚了今天的钱,丢了明天的局

上海AI产业的另一大标签,是务实。

从全球首个智能证券交易风控系统,到亚洲最大医疗影像AI诊断平台,上海用扎实的技术落地能力,撑起了“国家队”的门面。

然而,务实的另一面,正是保守与短视。

• 2022年,上海72.3%的AI融资流向了场景应用,

• 而真正决定AI未来走向的前沿领域,如AI for Science、类脑计算等,投入还不到北京的1/3。

一个经典的失败案例就是Transformer架构:

• 2017年,北京的团队全力投入研发自主架构,上海的企业却忙着将其快速应用到证券交易系统中。

• 三年后,北京掌握了“定义权”,跨行业壁垒随之而生;而上海,陷入了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

在智能驾驶领域,差距更加明显:

• 上海占据全国38%的自动驾驶测试里程,

•  但78%的域控制器仍依赖英伟达的CUDA生态。

当美国突然限制AI芯片出口,张江60家企业的算力成本一夜暴涨45%。

务实成就了上海的现在,却可能失去未来的主动权。


破局时刻:真正的创新,藏在“制度缝隙”里

危机感,终于开始渗透到上海的AI圈层。

一场关于自我革新的实验,悄然展开:

• 上海成立了首个人工智能基础技术攻关联盟,

• 类脑计算芯片架构被列入优先突破清单,

• 量子计算中心开始与民营AI企业联合研发。

但上海要真正破局,依然面临看不见的“玻璃门”:

• 某芯片企业扩建2000㎡研发中心,行政审批排队17个月,

• 民营企业数据调用成功率仅为高校的1/4,

• 一家AI框架企业甚至被迫将总部迁往成都,只因本地政策壁垒太多。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 90年代,浦东开发遭遇“政策玻璃门”,民营经济被排除在外。

• 今天,人工智能的创新之门,变成了数据垄断和技术偏见。

旧金山的车库文化,至今仍在孕育改变世界的奇点。 或许,上海真正的AI破局者,不在于顶级园区和豪华实验室, 而藏在某间还没通过消防验收的“车库办公室”里。


谁才是中国“大模型第一城”?

• 北京,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具备最强的基础研究能力,未来在AI核心技术突破上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 上海,是国际化的桥头堡,资本+全球资源的组合拳,让其在AI国际合作与产业生态上独具优势。

• 深圳,是应用驱动的先锋,硬件+AI的深度融合,决定了其在智能终端和场景落地领域的统治力。

• 杭州,是灵活高效的挑战者,开源+场景驱动的模式,或许会在新一轮AI浪潮中实现“弯道超车”。


01 北京:站在“技术金字塔尖”的领跑者

• 85款大模型备案,占全国的40%以上

• 代表性大模型:百度文心一言、百川大模型

北京拥有中国最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和顶尖科研资源,这就是它最大的底气。

• 清华、北大、中科院等科研机构,源源不断输出AI领域的顶级人才和前沿理论。

• 在算法创新、模型架构设计、理论突破等领域,北京始终走在最前沿。

短板:1、 商业化落地不足:基础研究强,但与市场需求脱节,模型转化应用速度偏慢;2、 创新路径依赖: 部分企业更倾向于“学术化创新”,缺乏快速市场反馈机制。

北京是 AI 领域的“思想发动机”,在 技术源头创新 上具备无可撼动的地位,但要赢得大模型之争, 技术必须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02 上海:资本赋能下的国际化“桥头堡”

• 43款大模型备案

• 代表性企业: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商汤科技

上海的核心优势是——金融资本+国际化视野。而且 产业基础扎实:集成电路、智能芯片等硬科技优势明显。

•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拥有庞大的资金池,为AI大模型的研发、孵化和商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