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待字闺中
深度分析大数据、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切中实际应用场景,为大家授业解惑。间或,也会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有趣的面试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OSC开源社区  ·  DeepSeek-V3满血版在国产沐曦GPU ... ·  2 天前  
OSC开源社区  ·  国内AI适配再下一城:天数智芯加入,Deep ... ·  3 天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美国人下载 DeepSeek,最高判 20 ... ·  3 天前  
程序员小灰  ·  如何用DeepSeek来变现?90%的人都不知道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待字闺中

做一个懂业务的产品和技术

待字闺中  · 公众号  · 程序员  · 2018-07-31 17:54

正文

我做了五年招聘的业务,从C端的产品有鱼开始,做过两套猎头系统,深入过猎头公司的运营管理,到现在正在做猎头平台的产品,对招聘这个业务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从开始单纯的以互联网的方式切入这个行业,到现在的业务运营驱动。这里填了很多坑,有很多的思考,其中最简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业务。

四个字很简单,但实际上懂业务很难。懂业务涉及的方面很广,我曾经一段时间内觉得懂业务很简单,足够聪明,很快就能够进入业务。但实践中不断的打脸,对于业务要做到“懂”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要经历一系列的本质上的转变。

从心里尊重业务

如果心里一直是瞧不上业务,就无法站在业务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问题。这个是研发最常见的、最本质的问题。常见的研发的一些偏见:

  • 业务系统需求不统一
  • 个性化严重
  • 没有一个统一的人负责需求
  • 变化快
  • 体力活多
  • 没有成长

这些是一些偏见,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处理方式造成的。但也不能说是错误的。

另外一个点,研发往往会希望自己能够主导,变成产品、或者是技术的驱动。这样,有足够的话语权、足够的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得不说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错误的。从本质上,我们要明白业务是核心,产品是要解决业务的问题,帮助业务达到指数级的增长。简单一点理解,问问自己这个模式下,最小的闭环最不可或缺的是哪些环节?一定是业务上的画圆,然后产品技术一定程度帮助业务规模的增长有机会呈现指数级。

杜绝三个错误

在做业务系统的时候,有三个错误很可怕,不容易发现,但过后对整体的影响又是巨大的。

  • 脱离业务设计产品
  • 沉溺于业务的某个细节
  • 用严密的逻辑完善业务

这是三个错误在发生的时候,比较难以被发现——在发生的时候,看起来挺好的,并没有什么不合适。那到底该如何发现、如何评判的呢?

根据我的经验,为何会脱离业务设计产品呢?是否要做这个功能,做了这个功能能达到什么效果没有围绕着业务进行。这里深层次是一个功能点优先级的问题,到底先设计开发什么样的功能点,依据应该是业务上的优先级(但是这个优先级,也并不是业务单方面决定的)。在解决了业务问题的基础之上,再鼓励一些创新性的发挥,是极好的。这个可以在管理上 适度权衡 。因为业务的问题恐怕很难全部解决。

沉溺于业务的某个细节是第二个错误。通常研发在开始了解业务的时候,了解了某些业务的工作场景可能就认为自己了解了业务的全面,专门为这个场景设计各种功能提高效率。这本质上不能说不好,但是做多了团队会疲劳,大家会觉得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问题的本质也是了解业务没有了解全面,分不清重要的程度。

最后一个错误是一个深坑。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有说明,当一个不懂业务逻辑的聪明人接手业务,梳理业务的时候,只能从逻辑的正确与否,是否完备的角度评判,会将业务搞的复杂无比,不光业务怨声载道、产品开发也是如此。结果就是浪费了时间,却没有解决问题,而且看起来还找不到问题所在,因为所有的逻辑就是“正确”的啊。这里深层次要考虑的是,”正确“的依据是什么呢?放在业务整个系统性的工程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我举一个经历过的例子,我们之前猎头的KPI有七八百项,可以想象么?但实际业务中,有经验的业务管理只会用到几项。不能说那七八百项不对,但是在业务场景下需要考虑么?不需要。无论是业务管理,做业务系统产品,真的要记住这个深坑。

系统性理解业务的标志

写到这里,我想对之前的讨论做一个总结。到底什么是懂业务?什么是对业务的系统性理解.

熟悉业务的各种流程、各种场景,并且能够对细节进行整体的优先级排序。

更重要的是整体的优先级排序,无论业务提到了什么问题、产品技术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都要将这个点放到整体的逻辑中考虑,这个点处于排序的什么位置,对于用户的影响是什么样的。长此以往,无论是自己的感觉,还是业务的评价都会是:“懂业务”。

如何做到懂业务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招聘这个行业也是填坑填了五年。总的来讲有两点:

  • 明确业务运营驱动的本质
  • 产品和技术的负责人都要成为业务专家

产品技术驱动看上去很美,但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业务运营上的闭环是第一个要完成,围绕这个闭环转的越来越顺是第二个要完成的。这两个阶段,产品技术大多是提速的作用。这个正确的认识,是必须要建立起来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一些问题:

  • 为什么业务这边没有一个特别懂的人
  • 为什么业务的需求都不一样,有矛盾
  • 为什么业务的需求就不能统一
  • 为什么业务这边没有统一的对接人
  • 为什么业务不能内部讨论,统一输出

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但为什么这些不是我们产品和技术去搞清楚呢?

有的团队确实有业务很强的人,业务能力非常精通。但如果要求他具备产品的思路,具备很强的系统性思维,能够把业务逻辑梳理得很好是不现实的。这样的人万里挑一,每一个人都是各个公司追逐的对象。

但并不是没有这样的人就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产品技术要冲到业务当中去,到群众中去,去了解、整理、系统化。产品可能有很多事情做,PRD、交互、协调推动等。但我觉得在业务驱动的产品中,产品更应该再往前置,甚至和业务一起工作充分保证产品的逻辑和业务的逻辑能够契合。

结语

针对业务和研发的关系,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已经听过很多个版本,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做了以上的总结,欢迎交流。

不过,业务和产品技术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业务到一定的规模真正的引擎就会换成产品技术,这时候产品体验、技术实力将会是关键。这个话题我们后面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