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红杉汇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在这里,红杉与你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点拾投资  ·  企业家精神,是对中国股市长期乐观的根源 ·  9 小时前  
独角兽智库  ·  中期震荡上行,留意结构交易过热 ·  3 天前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  出海大会!2025 ... ·  2 天前  
创伙伴  ·  百亿富豪叶国富,开年整顿职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红杉汇

追随热爱 or 务实谋生,这是一个问题 | 红杉汇内参

红杉汇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25-02-12 08:00

正文

[ 编者按 ]一个明智的选择,对我们实现个人目标和提升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这不仅是关于如何分配时间,更是关于如何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并将其与现实的约束相结合。


例如,在选择工作时,我们要追随内心热忱,还是务实谋生?我们需要了解的是,选择追随兴趣并不总是最佳选项,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有效的路径。再比如,面对一个不明朗的机会时,我们是说“Yes”尝试一下,还是说“No”保留精力?


每期监测和精编全球高价值情报,为你提供先人一步洞察机会的新鲜资讯,为你提供升级思维方式的深度内容,是为 [ 红杉汇内参 ]


工作,是为了追随内心热爱,抑或只为金钱?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蕴含着复杂的权衡。知名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在一篇文章中,娓娓道来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在找工作时,是要追随自己的热情,还是务实一些,选择待遇更好的?当人们讨论这个问题时,其实背后往往暗含着一个“二选一”的前提——如果其他条件完全相同,谁不想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呢?所以,问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了其他条件并不相同,因此你才不得不在最感兴趣的事和其他之间做出选择。


不过,有一个明显的例外,那就是当你的热爱和对方的需求一致时。比如,如果你热爱足球,而且球技足够出色,那你就可能通过踢球赚到大钱。当然, 这样的情况下,能否成功更多是取决于你有多大本事,以及你愿意为之付出多少努力。


还有一些人,他们总会注意到现有产品不合理的地方,然后忍不住要去做点什么。这些事情对他们有着无尽吸引力。


在追随兴趣与赚钱这件事上,存在一个类似于“中庸陷阱” (midwit peak) 的现象。 如果你对收入要求不高,那你尽可以全身心投入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而如果你想稍微富裕一点,那可能就得有所取舍,不能完全随心所欲;但如果你志在“超级财富”,而且你年轻又懂技术,那么追随兴趣反倒可能成为一条捷径——做你感兴趣的事,是发现绝佳创业点子的最好方法。


不过或许你会说:我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我既想赚钱,又对某些类型的工作更感兴趣,但两种想法都不是特别强烈。这样的僵局该怎么打破?


所谓的僵局不过是表面现象。当我们纠结于追随兴趣还是赚钱时,问题从来不在于我们是否已经完全了解自己,或者完全清楚可选择的工作类型,更不是因为这两个选项完全对等。 我们 之所以难以做出决定,大多是因为不知道——既不知道什么能让自己快乐,也不清楚各种工作的真实情况,更不了解自己在这些工作上的潜力


这种无知是可以理解的。这些事情通常很难预测,而且也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弄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以及这有多难。


那么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该怎么办? 获得更多的确定性。 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去做感兴趣的事情。这会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对它们的兴趣有多大,在这些事情上自己有多擅长,以及它们能带给我们多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你不一定非得一开始就直接从事兴趣领域的工作。 长远的目标无法一蹴而就,甚至一开始也不一定能完全想清楚,但可以从相关的小事做起,现在就动手。


此外,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还可以 做出能够抵御不确定性的选择 。越是拿不准主意,就越应该选择那些能为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的选项,即 “上风位置” (staying upwind,即留有余地的、更有主动权的选项) 。举个例子,如果你还在犹豫是主修数学还是经济学,那么选择数学会更明智。相对于经济学,数学才是“上风位置”,因为数学是经济学的基础和上游,从数学转到经济学,远比从经济学转到数学要容易得多。


不过,如果想做出伟大的成就,那么你就应该做你最感兴趣的事—— 追求热爱并不一定会带来伟大成就,但它是伟大成就的必要条件 。伟大成就的根源是一种雄心勃勃的好奇心,而我们都无法凭空制造这种好奇心。


这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都适用。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伟大的成就,也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那样的人。而且,即使无法完全按照内心的兴趣去工作,也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自己的兴趣。



“Yes”和“No”这两个词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以至于我们常常误以为两者分量相当。 但实际上,当你说“No”的时候,你只是拒绝了一个选项;而当你说“Yes”的时候,你其实是在拒绝其他的选项 ——每当我们答应一个请求时,我们同时也在拒绝其他所有可以用这段时间完成的事情。


应承某件事,其实就是在决定未来这段时间该如何度过。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说“No”有点像是时间储蓄,保留在未来自由支配的权利;说“Yes”则像是一种时间债务,你必须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偿还你的承诺。


拒绝只是一个决定,但答应却是一份责任。


在职业生涯的任何阶段,学会拒绝都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因为它可以帮你守住人生中最重要的资产:时间。


你需要对任何不能引领你走向目标的事情说“No”,你需要对各种干扰说“No”。夸张点来说,如果你把“拒绝”的定义拓宽,它实际上就是唯一的生产力秘诀——因为你最终会拒绝任何干扰,从而提高效率。


要说这一理念的最佳代言人,非乔布斯莫属。他曾有句名言:“很多人以为专注就是对你需要投入的事情说‘Yes’。其实恰恰相反,真正的专注是对其他上百个不错的想法说‘No’。你必须精挑细选,果断舍弃。”此外,关于说“No”,乔布斯曾经也说过:“事实上,我为我们没有做的事情和我们做过的事情一样感到自豪。创新就是对1000件事说‘No’。”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平衡点需要把握。 学会拒绝并不意味着你永远不做任何有趣、创新或自发的事情,而是说你要谨慎选择答应的事情。 排除那些干扰项,然后去抓住任何可能推动你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机会。你或许需要多加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真正让你享受的事情。这种探索阶段在项目、工作或职业生涯的初期尤为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你不断进步和成功,时间的机会成本也随之增加,你的策略也需要随之改变。起初,你只需排除那些明显的干扰,剩下的都可以去探索。而随着技能的提升,当你逐渐学会分辨什么有效、什么无效时,你就得不断提高自己说“Yes”的标准。


你仍然需要拒绝绝对的干扰项,但你也需要学会对那些曾经还算有价值的事情说“No”,这样你才能腾出时间和空间去做更棒的事情。 这可能算是一个“甜蜜的烦恼”,但要掌握这项技能并不容易。换句话说,你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升级你拒绝的等级。


升级拒绝的等级并不意味着你永远不答应任何事情,只是说你的默认回应更多变成了拒绝。只有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你才会说“Yes”。


大体来说,趋势应该是这样的:先通过排除那些明显不佳的选项来积累经验,然后逐渐学会拒绝一些看似不错的选择,最终才能有能力果断舍弃曾经觉得不错的选项。


那么,如何去判断一件事是否要拒绝呢?


首先问问自己:这件事能让我放弃今天原本的计划,马上开始去做吗?因为任何未来的承诺,无论看起来多么遥远,最终都会变成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如果某个机会足够让你兴奋到放下手头的一切,那就去做。如果不是,或许你应该三思 同样,如果有人请你做某件事,你的第一反应是毫不犹豫想做,那就去做。如果还有犹豫,那就拒绝。


虽然可能无法每时每刻都贯彻这样的原则,但时不时提醒自己做这样的思考还是很有帮助的。拒绝可能很难,但它通常会比答应之后去完成一件事更容易。避免承诺比摆脱承诺更容易,说“No”会让你处于更主动的位置。


至于如何优雅地对别人说“No”?欢迎阅读红杉汇往期文章:


《摆脱讨好型人格,你需要建立边界感|红杉Library》

《轻松说“No”,拒绝别人的正确姿势 | 红杉Library》

《面对“二选一”,如何让你的拒绝更有说服力?| 红杉汇内参》






推荐阅读




打造高效组织,从用好能力模型开始|首席人才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