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悦网美文日赏
美文日赏,每日一次的阅读之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这个春节,玄学经济率先硬控所有人 ·  4 小时前  
新周刊  ·  有大佬在金价暴涨前卖掉金矿 ·  15 小时前  
新周刊  ·  全网争议,封神故事为什么这么难拍?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这部春节档预售第一的电影,为何后续乏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悦网美文日赏

黄奕大哭谈黄毅清:不经历人渣,没人能随便当妈

悦网美文日赏  · 公众号  · 杂志  · 2018-12-25 20:30

正文

作者:周冲

来源:周冲的影像声色

ID:zhouchong2017


01


黄奕在《星空演讲》里,首度谈到自己的童年,和自己的两段婚姻。


她说, 第一段是为了结婚而结婚。第二段是为了想要孩子而结婚。


“这是多么差的婚姻观啊!”



因为这已违背了婚姻本身的意义。


婚姻本该是两个不匮乏的人,在一起互相滋养,共同创造


也就是说,爱只会照耀不缺爱的人,幸福只会降临在有能力创造幸福的男女。


当其中有人一直要,一直索取,另一个人必然会累。


一累,就会怨怼。


一怨怼,矛盾丛生,大打出身,最终从恋人变成敌人。


后来,黄奕的两段婚姻,都宣告失败,甚至后患无穷。


第一任丈夫姜凯在微博上说: 人生最大遗憾是遇见你,一生最开心是闪离!BTW,淫猫永远忘不了偷腥。



而第二任丈夫黄毅清,哪怕离婚了四五年,仍在微博上花样骂黄奕。


那些泼天诬蔑,那些源源不断的恶语,哪怕用脚趾头去听,也有十趾连心的疼。


他说她出轨,说她不负责任,说她撒谎,说她人品差,说她各种有的没的,晒她裸照,晒女儿的学校信息,他说黄奕头上的包,不是他打的,是她打了玻尿酸后自己按的,他说自己没有任何过错,一切都是黄奕的。他从年头骂到年尾,过了一年,重新再骂......


于是很多人都在想,为什么两任前夫都如此恨她?


是黄奕错了吗?


我不知道。


黄奕说, 第二段婚姻之于她,是噩梦一场。



她说自己遭受威胁,不敢反抗,最终无路可退。


可是为了女儿,她还是破釜沉舟,决意离去。



在这场闹剧里,黄奕付出了太多。


她失去了片约、广告、代言,她去年参与的电影上映后,结果是“查无此片”。


她的人品也备受质疑。


虽然名誉权官司赢了,但在大众眼中,她依然是灰色的。 她不仅成了失败的演员,也成了失败的人。


代价太大,影响太负面。


她百口莫辩,无法发声——发了声又怎样,说得清楚么?


她只能全部认领。无人帮她消弥影响,也无人拿出命运的橡皮擦,帮她将一切清空。


02


可能有人会问: “为什么黄奕总是步入失败的婚姻?”


心理学家认为, 成年的关系模式,追本溯源,来自童年与父母的互动模式。


与父母如何相处,她也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倘若童年时不被爱,被抛弃,被冷落,在她年长后进入亲密关系时,会不自觉地退行,回到童年剧情。把自己投射成孩子,把男人投射成父母,百般依恋对方。哪怕痛苦也无法离开。


黄奕的童年是怎样的呢?


她从小跟爷爷奶奶在上海长大。


父母在北京,工作繁忙,一直缺席她的成长。


她对他们的感觉是陌生的,甚至是无记忆的。


她有印象的一次是二年级时,妈妈来看她。


一个女人站在她面前,奶奶说:“这是你妈妈。”


她们在公园玩了一下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奶奶说:“你妈这一次是回来和你爸离婚的。”


再后来就更少见面了。


母亲的缺位,使得她没有一个榜样,去学习如何做妻子,如何做母亲。


她一切都凭着本能去做。


可惜她的本能,又受控于“缺爱”二字。


她一边喊着,叫着,一边跌跌撞撞,踉踉跄跄地走,摔了一身伤,半生疼,至今都没有爬起。


父亲呢?


黄奕提到父亲时,眼里有崇拜的光。


她父亲很帅,高大,是高才生,擅长蝶泳,也是爷爷奶奶的骄傲。


但那是一个遥远的偶像,而非温暖的亲人。


她觉得父亲根本不在乎她。


有一回,她考试6门不及格,吓得家都不敢回,在外面晃荡了一下午。无处可去了,壮着胆儿,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


奶奶说,你快回来吧,你爸都急哭了。


那是黄奕第一次感受到:“原来爸爸是爱我的。”


为了这点爱,她欣喜若狂地跑回家,“哪怕挨打也值得。”


但父亲是疏离冷傲的人,极少表达情感。加上他在北京,她在上海,两地分离,所以她没感受过母爱,也极少感受到父爱。



她像一个弃儿,一边羡慕着别人的团圆,一边在这种莽莽荒荒的孤独中沉默地长大。



10岁生日,她等着父母的参与。但他们终于没有来。


她许下愿望:快点变成大人吧。


再后来,她成年了,成了演员,也有了名气。可是,外面再热闹,她觉得自己依然孱弱。


一孤独,一匮乏,人就容易飞蛾扑火。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成年意味着,她可以有性,有婚姻,有孩子。


但内心的无助意味着,她还是一个心理意义上的孩子,还没有爱的能力。如果仓促缔结关系,结果肯定糟糕。


可她管不了那么多。


童年时得不到的,成年时就会张开嘴,急切地说: “我要,我就要,我马上要......”



后来她结婚。失败。


再结婚。更失败。


站在曲终人散、一地鸡毛的结局,黄奕也终于懂得,我们只有与童年的自己和解,才能在新生家庭里获得幸福。



她主动去和父母沟通,去表达爱,修复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她站在《星空演讲》的舞台上,说: “曾经我的梦想是有个家,现在我已经有一个家了。请记住,你是孩子最初的底气,和最后的港湾。”



她正努力将轮回,从自己身上斩除。从一个“索要”的孩子,变成一个“负责”的大人。


她说会努力做一个好母亲。


她会俯下身去,拥抱那个小小的女儿,和她一起面对,一起成长。


我想,如果非得总结黄奕的两段婚姻的意义,那就是告诉她: 爱,不是一种本能。爱,是学习的结果。


03


黄奕在演讲末尾,对天底下所有的父母说: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陪着你的孩子一起面对。”



作为一个父母缺位的受害者,她以自己的失败经验,提醒所有父母: 你们的陪伴,很重要。


你若以尊重、以温柔、以智慧相伴,他必然还你明亮的奇迹。


你若以疏远、以暴力、以羞辱对待,他必然一生狼藉。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也是深入骨髓的。


你会为孩子,创造一份潜意识。


而人的潜意识,会像生命的方向盘一样,将你引向不同的路,遇见不同的风景。


如果潜意识是明亮的,你会遇见非常多的善意。


如果这个潜意识是黑暗的,你会认为,到处都是危险。你就会防御过重,一触即发,经常陷入被骗、被背叛的僵局。


香港有一个电影明星,想必大家听过她的名字。


她叫陈宝莲。



4岁那年,父母离异。她判给母亲。可母亲并不爱她。又把她扔给了外婆。


她和黄奕一样,像个皮球似地,被父母踢来踢去。


没有尊重,没有爱,她的自我价值感非常低。


如果只是如此也就罢了。她还摊上了一个极度恶毒的母亲。


到了12岁时,母亲忽然回来了。因为她觉得,陈宝莲差不多可以赚钱了。


母亲把她带到香港,让她做兼职模特,参加亚姐竞选,后来干脆直接逼她拍三级片。



她不从。可毫无办法。母亲已替她签了合约,没有退路可走。


就这样,她成了一代香港艳星。



她拍过数不清的情色片。


在一次次的出卖身体中,她越来越麻木。


可是,被认同,被爱,是人的本能。她愈加渴望有人温柔地拥她入怀,渴望有枝可依,有家可回。


优秀的男人,她自觉配不上。


她的目光锁定那些追求自己最热烈的人。可惜这些人,要么是病人,要么是人渣。


再后来,在极度凉薄的亲子关系中长大的陈宝莲,爱上了一个对她紧追不舍的风流丑男黄任中。



她将对父亲的依恋,都投射在黄任中身上。


而黄任中最初也确实给过她照顾。让她住进自己的豪宅,帮她摆平是非。


陈宝莲太缺爱了。


她在这段关系里不断退行,退回童年的孩子,将未曾任性过、未曾被宠过、未曾获得过欢愉的遗憾,全部曲径通幽地去满足。


她泡夜店,打人,抽烟,与人斗殴,头上缝了13针。


她不消停地折腾。


孩子都是这样的,不断犯错,不断被父母接纳。这个接纳的过程,就会给予孩子安全感。



可陈宝莲已经不是孩子。


面对她这样的挑事与试探,黄任中逐渐倦了。他继续招收新美女,陈宝莲受不了这样的抛弃,变得歇斯底里。


她为了引起黄任中的注意,勾搭不良人士,吸毒。


可这样的求关注,没有换来渴望的关爱。



黄任中选择一刀两断。


求不得,怨憎苦。


1998年6月,《感官世界》首映礼上,主持人讲到一半,陈宝莲突然用小剪刀割手腕,吓到了无数人。


她后来又出家。


出家不成,又当着黄任中的面喝药自杀。


后来彻底半疯了。买珠宝不给钱,在大街上和外国人干架,用刀子把手臂、大腿一刀一刀地割。


而在这样的困境中,她怀孕了。


父亲不知是谁。


2002年7月31日,下午5点左右,她打开自家窗户,从24楼一跃而下。


第一次自杀,保姆拉住,她没有成功。趁保姆不注意,她又坐到窗户上,坠楼而亡,再也没有醒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