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药说药,一起成长!
靶向蛋白质降解(
TPD
)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因其在治疗上可以调节传统小分子难以靶向的蛋白质而备受关注。降解剂可以将小分子抑制剂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易制备性与RNA干扰等更复杂模式的有利特性相结合。通过去除蛋白质,它们中断了直接(
如酶促
)和辅助(
如支架
)功能,扩大了可药用蛋白质组,并有可能提高疗效。
自从首次报道了利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靶蛋白的PROTAC分子概念以来的20年里,TPD已经从学术界转移到工业界,许多公司已经启动了临床前和早期临床开发的计划。2019年,第一批PROTAC分子进入临床试验;2020年,针对雌激素受体(
ER
)和雄激素受体(
AR
)癌症靶点的PROTAC临床概念得到证明。有了这一成功,目前,TPD领域现在已经准备好并致力于攻克那些被认为“不可成药”的靶点。
目前的TPD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子胶、异双功能降解剂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
SERD
)。
分子胶是在其机制清楚之前偶然发现的,是最小、最简单的,具有优异的药物特性。它们与E3连接酶结合,重塑其表面以与靶蛋白相互作用,并标记其进行蛋白酶体降解。由于分子胶依赖于许多弱相互作用,因此很难合理设计,而发现依赖于表型筛选和降解蛋白质的测定。
异双功能降解剂,如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
PROTAC
),功能相似,其具有“哑铃”结构:一端招募E3连接酶,另一端结合靶标,接头确保适当的相互作用。它的作用机理非常简单,就是首先把目标蛋白和E3连接酶连在一起。这个三元复合物形成以后,泛素酶就会自动转移到目标蛋白上,然后蛋白酶体通过识别目标蛋白上的泛素酶来靶向降解目标蛋白。
SERD只影响雌激素受体:它们取代雌激素结合,并引发不稳定的构象变化,从而招募E3连接酶。SERD目前只应用于癌症治疗。
TPD
领域目前包括
5
个已批准上市的药物、
58
个处于临床阶段的药物和约
200
多个临床前的管线。
肿瘤之外的应用
虽然所有批准的和90%临床阶段的靶向蛋白降解药物都在肿瘤学领域,但它们也在其他具有独特优势的治疗领域取得进展,如神经病学和免疫学。目前,有11%的研发管线应用于神经学,6%应用于免疫学,如双功能降解剂(
ARV-102、KT-474
)和分子胶(
BMS-986419、MRT-6160
)。
靶向不可成药的靶标
TPD发展的第一波浪潮侧重于低风险、常用药物的靶点(
如ER、雄激素受体和BTK
)。然而,下一波发展的重点是更具创新性的靶点,70%的研发管线靶向调节“不可成药”的蛋白,包括Tau、SMARCA2和GSPT1等。
PROTAC及其新一代变体
PROTAC目前占TPD研发管线中的一半以上(
64%
),由于其模块化设计、靶点驱动的发现和临床疗效提高的早期证据,也是下一代技术的基础。然而,其潜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疾病适用性障碍可能会限制其发展,如脱靶蛋白的降解、耐药性突变。此外,目前这一代降解剂不能靶向细胞外蛋白,如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下一代降解剂旨在通过配体、通路、递送和激活方面的进步来克服这些局限性。
下一代蛋白降解药物的关键技术创新包括:
配体创新
E3连接酶和POI的新配体提供了扩大可选择靶点和提高组织特异性的途径,从而提高了疾病的适用性和安全性。替代性E3连接酶招募结构域,如使用在肿瘤中过表达的HSP90伴侣复合物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剂(
CHAMP
),或组织/肿瘤特异性E3连接酶,可以限制TPD对癌细胞的活性并减少脱靶效应。此外,替代POI配体部分可以将覆盖范围扩展到更多种类的“不可成药”靶标;例如RNA-PROTAC使用短寡核苷酸来降解核糖核蛋白。
通路创新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替代途径可以扩大可选择靶点并克服E3连接酶耐药性。细胞外蛋白的分子降解剂(
MoDE
)和溶酶体靶向嵌合体(
LYTAC
)使用内体-溶酶体途径,将范围扩展到细胞外蛋白。自噬靶向嵌合体(
AUTACs
)利用自噬溶酶体途径,为细胞内蛋白质和细胞器提供了一种E3连接酶非依赖性途径。
递送创新
TPDs可以利用抗体偶联物(
DAC
)、纳米技术(
Nano-PROTACs
)和点击化学(
CLIPTACs
)的进步来提高特异性和效力。DAC可以识别靶细胞上表达的受体,纳米PROTAC可以对肿瘤特异性条件做出反应,从而将PROTAC集中递送到癌细胞。CLIPTACs以两个较小的片段递送,可以自组装,从而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
激活创新
靶向激活可以控制空间和时间的降解,无论是对光(
PHOTAC
)、低氧(
缺氧激活的PROTAC
)还是额外的POI(
三价PROTACs
)的反应。然而,这些方法面临着实际的限制:光的有限组织穿透限制了PHOTAC的激活;自然缺氧组织限制了缺氧激活的PROTAC对肿瘤的特异性;额外增加的体积可能会限制三价PROTAC的口服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