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真说
谈谈天,说说地,中间聊聊空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吴真说

刺激啦——降准、降息、降首付,加钱、加仓、加杠杆!

吴真说  · 公众号  ·  · 2024-09-24 17:3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逻辑是:当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时,一定是理论错了,而不是实践错了。


照片| 经济周期论


今天最大的新闻当然 #央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 、#全国层面二套房贷最低首付比例下调至15%# 、#央行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 等等。


这几个新闻要是展开写,能写几大篇政治经济学分析。既没那个必要,我也没那个能力。就借 瑞·达利欧 (Ray Dalio)的最近的这段专访视频,简单讲讲吧:



这位资本家,最近这几年在中文网络的名气越来越大,主要原因,似乎是因为他的标签是“看多”中国派。而且被塑造成一个与中国最高决策层有“私人关系”的神秘力量代表,被营造成一个西方的批判者和东方的支持者。但我几年前看完他的几篇长文之后,一直感觉味道不太对劲。


这一段访谈是9月20日的,印证了我的一些感觉:他是资本、西方资本、西方某类资本的代表。他并没有真正懂得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他不是帮谁谁赢的力量,而是谁赢帮谁的“资本”。


比如,他所说的 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危机 ,已经 “内外联动” 的炒了好几年了,但中国的现实操纵,也与“主流西方经济学”(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专家们” )呼吁相违背好几年了。因此,象他这种量级的实践和理论双重工作者,居然还是如此过时和错误的老观点( 你们放水 )、老套路( 我来重组 ),仍然是西方经济学理论逻辑,仍然“ 当理论与现实不符时,一定是现实错了而不是理论错了” 的典型表现。


达利欧都已经算是西方资本中的佼佼者了,能够敏锐的发现西方模式和现状的众多问题。但可能是由于路径依赖太深、也可能是利益存在太重( 他是真的有巨额投资在中国 ),指望他们这一代思想者就跳出来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刷新,很难。更不要说几十年来受他和他这些人影响的国内经济学者、财经专家们了。


在这种背景下,潘行、李局、吴主席三位主播的带货发布会刚一结束 刚刚宣布!10000亿元降准 满网就开始大炒特炒那几个噱头了,股指据说也罕见的大涨了起来,万亿级的交易量又出现了。 我来讲点不同的看法:


1、如果你现在有100万、20年期的房贷,根据政策,可以每月少还200多一点。 你要觉得这是重大利好,那是你的事。但 我觉得,只是个态度,也不会再有刺激作用。 啥态度呢? 以前已经讲了很多了。 就是既不能让房地产速死、也不能让房价再暴涨。为什么没刺激作用呢?且不论现有房地产和城市化结构的变化,一个月200块钱,刺激大排档?


2、网上有个梗,我是在乎月供的人嘛? 我是在乎首付! 这一次首付还真降了,而且一降就是10%。 200万的房子,以前最少要付50万首付,现在只要30万了。 幅度是挺大,但你觉得,有用没?我觉得没用。因为 就算降成零首付,你就去买房了?反正不要首付,你走进售楼,来十套?月供从哪来?你别为银行和国家担心,说什么大量 月供还不上会有风险,有什么风险?房子你又带不走、仍然在银行抵押着。 只要房价不崩,就没事。 而且,再极端的讲,就算崩了也没事,放在那放着就是,只要不实际处置,就不算坏账。 不要真以为房地产有多重要。 没你们想的那么重要。


3、股市。 一听说“央行给了5000亿贷款只允许买股票”,大家都嗨了。 哎,同志们,你们到底看明白没有? 是拿股票来抵押再定向去买股票。 等于是让上市公司的股东们通过回购股票自己给自己托底。 而且,这个操作肯定是要设限的,不是啥股票都能找央行换钱的,还有个抵押率的问题。 这其实也就是个态度,并不是实践中立刻就会有多大增量。 类似于城投债中的借新还旧做法,不过更高端也更精准。


我再次提醒大家一个已经不仅仅是现象的逻辑、已经成为逻辑的现象: 无论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资、文化,我们的逻辑,往往是与“主流想象”特别是根据西方经济学逻辑而生成的想象,是相反的。 很多你们、西方、财经专家们很care的东西,我们,其实根本不care。


有段话,可能很多人不愿意听,但我个人认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表现:


股民是人民的一部分,但人民不是股民。股市是体系的一部分,但体系不是股市。部分与整体是会有冲突的,需要三个代表和三个不代表来协调。投资权是公民权利,但发财权不是。保障投资权不被非法侵害是权力的责任,但保证能赚钱不是。炒股从本质上不是投资,而是消费。


王一博在《追风者》里说的很清楚,哪怕以后金融改革了,一切都好了,股市,也只是“投资乐园”。乐园,懂不?只是给你玩的。


目前的主流理论,显然是将某些“调控手段”、经济工具当作了原因。比如,认为降息会带来经济繁荣( 资金成本低了 )、加息会抑制经济泡沫( 资金成本高了 )。当然,也可以说,加息和降息是结果。当经济泡沫大的时候就会加息、当经济不够繁荣时就会降息。也就是说,它是上一个阶段的结果,又是下一个状态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带来一种状态的原因、是实现一种目标的手段。


这种理论,包含了很多概念。比如 经济的周期、货币的作用、预期的功能等等。但是,同志们, 这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的。 它既不完全正确、也不绝对普世。 特别是,既不能解释当前中国的经济现象、也不能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是中国式政治经济学理论。


过度相信、沉浸在这种理论和叙事中,会导致看不到、看不清、看不准经济发展的真正原因: 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的过程。


生产力要素包括,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新的产品和市场需求、资金供给,生产关系要素包括制度建设、分配方式等等。


而降息和加息,都不能算是生产关系,只能算是一种资金管理。 这也是最近我在一些企业内训中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 管理不是生产关系,管理就是生产力。 要从生产力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管理。


从资金需求来说,货币应当是市场中流通的商品、原材料(也是商品)、中间产品(也是商品)的金钱标识。 即,市场上有多少大米、钢铁、手机、汽车,就应该有多少货币。 当然,由于不可能完全准确,所以,适当多一点,是可以的。 但一定要记住: 为了商品的流通,才发明和使用货币。 而不是反之。 商品是货币的原因,而不是反之。


所谓的专家、学者、传媒、大V过于强调加息和降息,结果导致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人,都过于看重货币的作用。而且把货币的多与少,仅仅与货币的价格( 也就是利息 )绑定。似乎只要利息高了,货币就会进入银行。只要利息低了,货币就会涌入企业。生产什么、销售什么、需要什么条件,这些体系性的内容,全都被选择性遗忘了,金融不仅成了动力,而且成了法宝。 这是非常错误乃至危险的倾向。


而且,由于投资和投机盛行,会不断呼唤降息或减息。 这种呼唤,又会形成话语和话语权。 这是更加错误而危险的。


今天很多的话语,实际上是“放水期望”的变种:很快,当中国没有放水( 别看今天闹得欢,明天就会气直叹,因为当然不会、根本不会放水 )后,又会出现对中国式经济调控的不满和敌视——美国都降息了,你国居然还不放水,还不刺激经济。你国想干什么?老百姓想发点财怎么就这么难?你国又与世界逆行。


实际上,这些人,他们真的是想刺激经济嘛? 不是。 他们仅仅是想刺激自己的钱包而已。


很多的所谓专家和大V,都是坐在办公室和电脑前在想象中国的经济实际、政治走向,离现实太远了。我讲个现实中事,目前正在悄悄做,但我觉得应该大张旗鼓的做。


举个例子。有个人,1976年出生的,现在48岁。普通家庭,98年大学毕业后在地市一级当公务员,由于能力较强、综合素质也不错、运气等也比较顺利,用了二十五年时间,从科员、副科、正科、副处、到正处级。当然,这已经算是百里挑一了。那他现在能拿多少钱呢?一般一般,一万有三。【 不要跟我扯那些灰色收入和什么工资基本不动、抽烟基本靠送、配偶一般不碰,那下场请参照唐山最近抓的15个厅级和100个处级 】。


而同样“级别”的平台公司董事长、国企总经理们,能拿多少呢? 一般一般,十万乘三。 甚至有一些平台公司,比如金融属性较强的、还有什么机场股份公司,能再加二十万左右。 而要是一些重点的项目公司,比如某某汽车集团、某某水泥集团,明明是国企,董事长能拿100万工资,还有分红。


凭什么?


现在只要是正么正经的正处级、科级和科员,忙得是底朝天。 没有哪一个不是白加黑、五加二,不是997甚至007。 而且不要妖魔化这个群体,这个群体,并不都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文牍主义,人家干的活,很具体、很有价值。 而反观大部分平台公司,工作重要不重要呢? 重要。 但是不是由于个人能力强呢? 不是。 能不能融到资、能不能建成项目、能不能干成事,其实很大程度上,个人贡献占比不大。 历史、地理、形势、政策、团队、人际等等,占比远远超过个人能力。


前些年之所以这么配置,当然有这么配置的道理。 我也明白,就不赘述了。 但现在,还这么配置,显然不合理。所以,目前正在 降薪。 有些违规的公积金、养老金、医保金之类的,也在追回。这件事 有没有弊端呢? 有。 但好处更大、好处很多。 包括但不限于平平民愤。 至于降了之后,会不会人才流失? 呵呵。 不会,完全不会。 中国可能啥都缺,但就是不缺管理干部。


这些正在做的事,在整个舆情界、网络上几乎没有任何动静。而恰恰是这些没有动静的事,才是中国政治经济的底层逻辑。


再举个例子,前几天有一个好久没见的做金融的朋友来看我。 公事聊了半天, 必然也会聊到一些故事。 他一直是做资金中介的。 说的好听叫掮客,不好听叫拉皮条。 金融市场里,一大半人是这种属性。 自己口袋里没钱,但天天考察项目。 而且不管你缺多少钱,他都说,钱不是问题。 低于一个亿的需求,他听了都打瞌睡。 以前他的生意一直不错,特别是给国企、平台公司融资。 票面利息再低,但总会有些“费用”。支付方以 咨询费列支,那都是最低级的做法。 很多是通过一些其它工程来解决。 比如,十个亿的资金,年利息4000万。 但费用要3000万。 给不了费用咋办呢?给个配套工程做做吧,比如你给江谭市融了十个亿,市里开个会,轻轨的配套工程给你做。你 再介绍个单位去竞标,又能吃点介绍费。


但后来这种做法不行了。怎么办? 直接上浮利息呗。 有段时间,十个亿资金,要1个亿年息,但也能给出来。 因为平台和国企真打报告给上级主管单位,说现在就这个行情,谁要敢批复不让借,那爆雷就是谁的责任。 上级只好默认。


但再后来,这么搞也不行了。 爆雷?爆雷就爆雷呗,试试就试试,关我什么事?我就不签字,追责就追责,总比留置强。 结果一试,大家都发现,其实机构、银行等债权人根本不敢爆雷。都展期了。 但这只解决存量,增量怎么办呢?于是, 最近几个月,境外债突然热了起来。 一些三四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区县级平台,都发了境外债,而且一发就成功。 原来省一级发改委不怎么批,现在都批。 只要批,都能在境外搞到钱。 而且不是美元债,就是人民币债。 而且最大的境外市场,别说美国了,连新加坡都不是,就是澳门。


他见过不少资金管理人。 其实,这些境外债的来源,根本不是老外的钱。 这些钱,早几年就在那个区域了。 本来准备转到欧美,但一开始是手续问题,因为欧美也开始要收入合法性证明了。 后来是风险,因为能搞十个亿到澳门的,都不是傻子,都发现美国吃相更难看。 于是就尝试着以境外资金的方式再回来。 利息低得很,十个亿的资金,利息就3000万。 费用也不高。 因为他们现在也不敢报高了。 几十万几百万都行。 夹层、渠道和结构也没那么复杂了。 他今年已经做了三个地级市,上百亿了。 据他了解,几千亿是有的。 所以,放不放水、通不通缩,根本都是扯蛋。根本不需要。市场上既有钱、也有项目,只不过,你不知道而已。


真正的现实、实践、实际,你在自媒体上根本看不见。 为什么?很简单,因为操作这些事的人, 不写微博、不拍抖音、不发朋友圈。 而写财经微博、公众号的人,大多都不做实事。 就像你如果天天看公众号和微博,你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用电量在增长,按说经济形势都差成这样了,难道全是靠抖音、快手在用电? 但知道用电量为什么增长的人,特别是参与了用电量增长的人,人家一个字都不会写。


能把上面这两件事的原因想清楚,就能知道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和本质了,也就能知道下一步的中国到底会是叙样子了。改变世界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特别不是想象出来的理论。


扫下面图中的二维码

加入吴真说知识社区

随便提问、深入畅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