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人的聚集地
晚上好,我是老汤姆。出版社通知我们,再过几天的
3月19日下午,
我们就要在广州购书中心进行签售了
,《不管怎样,这就是 20 岁的我们》这本书
的几个主要作者,我、Blake、紫菜、丸尾、Jame、Ninety、Frank 和特区小胖,还有田心和 KC,到时都会来到现场。
这是我大学时代就幻想过的一个场合。现在,似乎我终于可以亲身经历一下了。
我觉得心情很紧张,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来到现场支持我们。
你会来吗?
那天,不在照片里的
Ninety、Frank 和 Jame 也会来哦
今晚
我也想聊聊心里的想法
讲一讲我们以前的故事
前阵子的我,很不想面对许多事情。
晚上辗转难眠,思绪繁乱;白天却昏昏欲睡,碌碌无为。
于是,我躲起来将近一个月,离开广州,没有跟任何人联系。
以至于我们第一本书——《不管怎样,这就是20岁的我们》正式出版时的喜悦都没能切身体会,只是隔空远望,在朋友圈转发了当晚的一条推送。
这样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20岁已经离我这么远。
一
做《晚安日历》时,Blake 曾邀请“深夜发媸”的主编徐老师,给我们写一段话,放在她认为最重要的日期那一页上。
她那时写的是:“我从未料到自己会有 100 万粉丝,更想不到,有了 100 万粉丝之后的我,反而更寂寞。”
我发现,我们这些人都很相似。比如说,原本开开心心地做个小小的自媒体,没心没肺地写下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破事儿的心情,都是容易消失的。
之前,我们做了读者调查。2000 多份问卷里,出现最多的词就是“保持初心”。
这让我想起,最开始,WYN 还很小时,在我和 Blake 的逼迫下,全体舍友关注了我们。一夜之间,原始粉丝积累高达 6 人。
我们讲自己的故事,用公众号的后台和同班同学聊天,有空的时候就写写学校的事,还有内心的不满。空闲的时候,就凑钱,办几场别开生面的活动。
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却以为自己什么都懂。每天都做着梦,想要建立一个“娃油腻传媒帝国”
(WhatYouNeed听起来像“娃油腻”)
。
然后,它慢慢有了形状,慢慢地变大,靠着一篇篇文章。
两年之后,我们几乎每天都有 10 万加的点击了。
那会,我记得自己谈了一家旅行社的广告,拿到他们给的 3000 块时,我们都很开心。我打电话给妈妈,说我们挣到了人生的第一个 3000 块。
接着,广告慢慢多了起来。我们赚到了运转公司的钱,然后,我们招更多的作者,生产更多优质的内容。
可是,随着工作室越来越大,作者人数越来越多了。在工作室里上班的那些人,被分成了好几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制度,部门间还会有竞争。
许多条条框框,许多纪律建立了起来。写作、任务、活动、产品、数据都和月底的薪水沾上了联系。
这是必须的改变,却也让我失去了一点最初的乐趣。
二
去年的年末,有一款手机游戏挺火的,好像也叫什么《贪吃蛇》。
一开始我是一条短得不行的小虫,我啥都不怕,看到越长的虫就越兴奋,越要往它那冲,反正,撞到他的身体死掉就死掉,反正,还很短,重来也还是那么短。
但是,随着我截杀了好几条长虫之后,我排到了排行榜的第一名,成为一条超级大长虫,这时我反倒玩得小心翼翼了。
来回旋转,不再去冲撞其他大虫,还生怕被哪条小短虫给弄死,然后又得重零开始。
我发现,和朋友一起玩这个游戏时,笑得最大声最激动的,永远是当我还是条小虫的时候。
因为成为大虫时,我所做的是小心维持,不敢冒进,朋友想在我旁边跟我大声开玩笑时,我会让他“嘘!别吵!”。
一个团队在成长的时候,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为了不犯错,选题要层层验证,文章的细节也要一改再改。我们自己设立了一套套制度,来纠正自己的行为。
我们必须保证,经过这一步步程序后,文章更加完美的。
就连广告、活动、还有文创产品等等,也制定了相关的流程,所有的步骤都必须谨慎,再谨慎。
成长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束缚和压力,不论是作为一个人,还是一间公司。
在远离 20 岁之后,我也终于感受到了现实的压力。
三
Blake 有台老旧的索尼电脑,里面躺着一份奇丑无比的 PPT,在我们虚弱无力时,他总会拿出来给我们看。
那是在我们大三时,他怂恿我、Joker、特区小胖,还有 Vivian 四个,对“娃油腻传媒帝国”进行投资而做的《WhatYouNeed 平台发展计划》。
那时,我们一起挤在学校管理学院二楼那张藤条椅上,半信半疑地向 Blake 掏出 200 块钱的“启动资金”,在那份用幼稚的语言写下的《股权协议》上签字画押。
PPT 的最后一页,躺着一句空泛的话:“写最有趣的文字,办最有趣的活动。成为年轻人的聚集地,为青年人发声。”
虽然笼统,但那就是幼稚的我们真正决定做大 WhatYouNeed 时的初衷。那时候的我们,还不需要为了运转公司而发愁,担心着工资与成本。
“一个年轻人的聚集地” 这句话,至今一直躺在我们文章的开头。但是,直到 Blake 捧着电脑兴奋地走到我面前,又打开那个PPT时,我才久违地开始思考这几个字背后的意义。
忽然想起一件事:以前女朋友伤心难过时,我变着法子哄她开心。有一次,我买来颜料和白色 T 恤,为她画最特别的卡通衣服。别的舍友都说我浪费时间,Blake 却总在旁边看着我画。
我问 Blake,你以前看我在宿舍里把这些傻逼公仔画到白 T 恤上时,是怎么看我的。他说:“我看到你的心里充满希望和灵感。” 我隔着屏幕冷笑了一声,然后给他回了个笑脸。
那时候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一个心境。一个一个有趣的活动,一篇一篇可爱的文章里,都包含了我们的希望与灵感。这是是最容易消退的东西,也是我们最应该保护的东西。
“一个年轻人的聚集地”,更重要的是“年轻”两个字吧。因为这两字背后所代表的,就是这些易碎而值得珍惜的情感。
四
我是觉得很幸运的,WhatYouNeed 能出现和成长在这样一个喧闹的新媒体时代。
两年来,我逐渐懂得了用怎样的标题来吸引大家点开推送,擅长于通过文词的调度激发读者转发的欲望,更试探到文章的长度应该在何时适可而止。
但我可能也有点忘记了我们的初衷了。
上个月的 2月22日,在这个真够“2”的日子里,我们的新书开始预售,里面有我们 20 岁刚念大学时的真实感受,也收录了一些我们未在公众号上放出的文字,还有从未在人前讲过的“创业”故事。
我拿到书的那一刻,甚至感到惊讶,“这里面的东西竟然是我写的?” 不过很快,我又觉得很开心。
因为翻开它,看到那些记录了我们过去所最在乎的事时,我马上就能想起自己原本做这件事的初衷了。
那些在布满蚊子的管理学院开会的日子,又历历在目了。
才想到,原来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持续不断的提醒。因为,人都是会慢慢忘掉做一件事的出发点的,而对于我自己来说,《不管怎样,这就是 20 岁的我们》这本书,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最好提醒。
五
杨绛先生曾对学生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想的太多而读书太少。
WhatYouNeed 很幸运,能获得你们的青睐,可以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发出一些自己的声音。
人生的问题那么纷繁芜杂,我们无法一一去给你们也许连我们自己都找不到的答案。但正因为你们在这里,我们才有勇气发出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声音。
这本书,大概也是毕业前,我最认真做的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了。
还未毕业时,我在书的最后一章写下了“把这本书当做是我们送给自己的毕业礼物”的字句,但是结果,拖到了现在。
迟到的毕业礼物,也总好过不到。
最后
我想认真地邀请你,来参加我们的新书发布会
如果你
3月19日
在广州的话
那就期待你在
下午14:30
到天河区
广州购书中心六楼
和我们见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