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追看一部豆瓣评分高达8.6的韩剧,《天空之城》。
浪漫的名字,让人想到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可事实上,它貌似再前进一步,就是深渊。
这是一个讲述精英阶层教育子女的故事。
天空之城,是一座韩国上流阶层居住的城堡,汇聚在一起的四个精英家庭,都致力于把子女送进名校。 世代为医的家庭,更是把目标锁定在录取率极低的医学院。
他们穷尽各种手段,集中全部资源,投注在教育这件事。
其中典型的“别人家孩子”英才,第一个如愿以偿考进众人窥视的名校。
可“喜剧”背后跟着的是巨大的悲剧。
儿子离家,母亲自杀,父亲离职搬家。
留下的笔记本里记录了悲剧的真相。
原来,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背负着父母考名校,继承衣钵的唯一夙愿。
父母倾尽所能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掷千金请名师,每天都在鞭策儿子考第一名。
母亲把儿子当做自己的全部,为了实现考学目标不择手段。
父亲不关注也不关心儿子,唯一在乎的就是分数。考不好,学不好,就是一顿爆揍。
表面上父慈子孝,一派祥和的“人生赢家”,背后却早已经千疮百孔,漏洞百出。
儿子一字一句在日子上写下:我会实现你们的愿望,然后我就要离开这个让人窒息的家。
作为父母,你们不是爱我,而是把我的成绩当做自己炫耀的虚荣;我要复仇,总有
。。。。
一天让你们得到再失去。
谁能想到,这个旁人眼中的天之骄子,早已经生无可恋。
在他心中,自己不是被爱的孩子,而是满足父母虚荣心的工具而已。
而他真正想要的,想做的,从来无人问津。
这个看似美妙无比的城堡,没有在孩子的心里种上一个童话。
看到儿子心声的母亲,以儿子为人生支撑的母亲,最后倒在自己的血泊之中。
2
这部韩剧所反映的精英教育焦虑,某种程度来说,是整个亚洲教育的部分缩影。
恐惧感或许被放大,但这些年,这种类似的焦虑其实从来不陌生。
上海的牛妈,牛蛙,北京“疯狂的黄庄”,包括前阵子爆火网络的五岁孩子的逆天简历。
多少疯狂的教育投入一次次刷新父母们的认知。
他们的口号是“如果一定有人要赢,为什么赢的不是我?”
可把这句话奉为圭臬的人,大概没有真正“赢”过。自我价值感永恒依附于外界的评判标准,人生下半场的赌注,就成了“孩子”,ta赢了,就相当于自己赢了;ta输了,就觉得满盘皆输。
千军万马头破血流的征途上却放弃了用行动告诉孩子“人生不只一条赛道”,“成功也没有统一标准”。
就像生而为人,最精彩的部分,永远是你与众不同的那部分,而不是精致到分毫不差却优秀的那么标准化的部分。
如果说孩子有“宿命”,那大概就是原生家庭和父母的三观。
父母的爱是否如自己所言一般“无条件“,孩子的感受和表现才是最佳明证。当一个孩子追求的是受人肯定甚至被人羡慕,那么这样的需求就是个无底洞,因为它与追求被人爱是没有关系的。
认为自己变“优秀”,才会被喜欢的人,自我价值感其实特别脆弱。而追溯到家庭,很可能有一对“好像无处不在,但又无一处所在”的父母。他们存在,但并没存在过孩子心中。
亲子类教育综艺节目《爸妈学前班》里,有一期,节目组在英国采访华裔关于当地人和华人教育孩子最大差别时,一位华裔妈妈说:中国父母什么都要管,当地人好像什么都不大管,所以国外小孩子看起来比较“皮”。
采访一个华裔孩子“你对父母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部分是什么?” 孩子说:最满意的是知道父母非常爱自己,最不满意的是,父母不肯让他做自己。
就像《天空之城》里的孩子们一样,他们衣食无忧,他们坐拥别人得不到的资源,可是他们只能活在父母勾画的蓝图里,过着父母为他们选择的生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