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战时建立的共同对付希特勒的国际同盟在1945年大战胜利后不久就瓦解了,而随着这种关系的终结,将整个战争的罪责全部归咎于希特勒的共识也走向了分歧。早在1948年1月,美国国务院就发表了题为《纳粹与苏联关系》(Nazi-Soviet Relations)的大量文件。这些文件选自收缴的德国档案,重点突出战前德国和苏联之间的合作关系,指责斯大林和希特勒应对1939年大战的爆发负责。随后苏联于同年也发表了题为《历史的伪造者》的文件,批评美国银行家和工业巨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德国军火工业的重建提供资金,指责英法两国鼓动希特勒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东方。就这样,苏联与美国关系的破裂以及“冷战”的兴起,率先打破了将“二战”的爆发归罪于希特勒的共识。
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起源的讨论,与其说是先有共识后又出现争论,毋宁说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整个这段时间内,一直同时存在着多种相互矛盾的阐释。这些解释也不是同时都同等重要,而是有的受到重视,有的则被冷落,但都没有同时“缺席”。这些相互冲突的观点都是以对方作为自身提出的理由和前提,有人提出“这场大战不可避免”,必定会有人提出“这场大战并非必然”的观点与之对立;有人提出“这场大战是有预谋的、事先策划的产物”,一定会有人反驳,提出“这场大战只是偶发、临时起意的结果”。这场大战是希特勒个人的战争,由他个人的性格和持有的目标所引发,抑或只是另一场德国的战争,在这其中,希特勒只不过代表了一股长期存在的势力和野心?这场大战从本质上讲是一场意识形态战争,一场超越国家界限和身份的欧洲内战,抑或是一场旧式的、从根本上讲关乎权力和物质利益的国家间战争,一旦某个国家企图统治欧洲,其他各国终会联合起来与之对抗?下文考察了这些相互对立的观点。
大战不可避免,还是并非必然?
所谓“大战不可避免”的观点有多个不同的版本。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由于1914—1918年大战之后的形势所迫,另一场大战早已不言自明。“战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这是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不仅被用来解释这场大战,也被用来解释其他一些战争。这个观点尤其频繁地出现在民主德国出版的著作中,旨在揭示希特勒只不过是那些企图通过控制欧洲市场和资源来谋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家和工业巨头的工具。其他一些历史学家也指出: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自某个时候开始(至于具体何时,有人认为要早一些,另有人则认为要晚一些),大战看起来就已经不可避免了。从来没有哪一场战争从一开始就不让人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