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的续集《小欢喜》来了。
和《小别离》一样,《小欢喜》讲的是当下的教育问题。情况更严峻了——这次几家人都在帮孩子备战高考。
三组典型家庭被放入了这个故事中。
黄磊和海清沿用了《小别离》里严母慈父的名字与设定,角色名字都没变,还叫方圆与童文洁,教育上最大的烦恼是孩子成绩不好。一种很“普通”的设定,普通得又非常有代表性。
王砚辉和咏梅则是典型的“空降父母”。王砚辉饰演的季区长多年来和妻子在外省,孩子不是自己带的,等到被调回北京,终于有时间去关心儿子,却发现多年来的疏离不是急救能弥补的。这也很有代表性,有些父母都成功的家庭,为了事业年轻时顾不上陪伴孩子,亲子关系里就有深深的隔阂。
陶虹、沙溢在剧中是一对离异夫妻,陶虹饰演的宋倩是金牌老师,分数至上,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控制欲极强。沙溢饰演的乔卫东则代表着“开心至上”的教育方式,处处狙击前妻的控制教育。
几个中国式家庭教育里常见的关键矛盾就被勾勒出来了:愁孩子不爱学习、愁没法跟孩子交流、用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
还记得韩剧《天空之城》里那种对成功极致的渴求,对应试教育里种种焦虑的展现,让中国观众心有戚戚。
《小欢喜》里的应试焦虑,就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不同年龄的孩子都见过类似的。
海清扮演的童文洁原来一点都不焦虑。但你不焦虑,有人逼着你焦虑。高考来了,学校在意的是升学率,老师会想直接让可能考不上本科的孩子留级(“蹲班”)。
而童文洁找她的好友,“魔鬼妈妈”宋倩(陶虹)商量时,这位全心全意扑在孩子身上的妈妈第一句话就是问:“你现在是不是特自责?”
童文洁反问,我为什么要自责,我都尽心尽力了,孩子还是成绩不好。
来自魔鬼妈妈的责备:那就是你的错!你想法不端正!当家长,心大就是不行!
童文洁原本是想事业家庭兼顾,但是魔鬼妈妈宋倩认为,辞职全心全意伺候孩子高考很正常。
辞职为孩子准备高考的家长,上过新闻↓
为了让孩子有更多学习时间。好多家长都租到名校周围的小区里,一个月房租就要一万五。每年暑假,这个小区是一茬又一茬的搬进搬出。
高考带动租房经济,也是大家都见过的真事儿↓
深夜快十二点,童文洁带着孩子从学校附近的老师家里补完课出来,孩子们都是呵欠连天,抬头一望,小区内依旧是灯火通明。
在家长眼中,什么都比不上节省时间学习。陶虹扮演的“魔鬼妈妈”宋倩还有一套理论,在学校附近给孩子租房,那叫“抢占教育资源”,上下学一个半小时能做多少事情?能做一套卷子、写个大作文,背50个英语单词。
家长们的焦虑千奇百怪,为了老公早上不跟高考的孩子抢厕所,童文洁早上四点半就把老公喊起来给他揉肚子让他赶紧去上厕所。
而最触目惊心的,是咏梅饰演杨杨妈妈去租高考房时,遇到了一套房据说是“盛产学霸”的房子,这屋里出了三个北大,两个清华的。
而前房客留下的孩子试卷上却密密麻麻地写着“我恨”。
家长用尽自己所能调动的一切资源给孩子最好的学习条件,为什么只换回卷子上密密麻麻的“我恨”?
作为一个普通县城来的孩子,我看这个剧会不自觉地想到一个问题——他们焦虑什么?
剧中三个家庭,都是北京户口,家里有车有房。黄磊和海清家庭住在某高档楼盘,价值千万,熟悉北京房产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就这他们还自称是“普通人家”。咏梅和王砚辉是北京市的公务员家庭,孩子舅舅有个自己的小卡丁车场,开法拉利。陶虹扮演的金牌老师,手里屯了五套学区房,女儿还是超级学霸。
他们是1%里的1%,跟很多小城市家长月薪不过万的家庭相比,剧中的孩子可以说已经出生在罗马、赢在起跑线了。
然而当我第一次媒体看片会说出这个观点时,就被“北京家长”身份的朋友们按住教育了:你知道北京孩子压力多大吗,你知道我们操多少心吗,你知道竞争多激烈吗;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要屡出奇招,北京孩子也分是什么样的,有人在拼成绩有人已经打通了路径要去国外读大学……这是教育上的军备竞赛啊!
我当然明白,自己没有孩子,看微博朋友圈也明白了。
尤其是,越是人生实现了跨越手握资源的家长,越在教育上有深深的恐惧。
在《小欢喜》里也是这样,陶虹扮演是宋倩,自己事业有成,金牌老师出来带补习班,收入不菲,最合适的时候屯了五套学区房,孩子是学霸,成绩根本不用操心。
可偏偏是她,对孩子的期盼最重,焦虑最深,学霸女儿从第一名到第二名她都接受不了。
因为自己“上升”了,就更加惧怕孩子会“下滑”。
本世纪初《读者》上最有名的鸡汤叫“我奋斗了二十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说农村孩子上了大学才知道什么叫超市,奋斗到中年才享受到能在大城市里喝咖啡谈事的生活。如果这鸡汤有续篇,就应该叫“我奋斗了二十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但我的孩子跟你的孩子起点又不一样了。”
和陶虹扮演的魔鬼妈妈相呼应的是,黄磊扮演的方圆是一个佛系爸爸。
我可太喜欢这个爸爸了,和孩子相处不黑脸不恐吓,鼓励教育。对身边所有人来说,他都是一个心理辅导员,三言两语就能把别人的气儿拍顺了。
无论是儿子疑似早恋还是成绩不好,方圆都不跟孩子撂狠话。他到现在唯一一次生气的是儿子用了不好的手段整同学。儿子目标是对的,手段错误了,一向严厉的妈妈童文洁都觉得这可以理解,方圆坚持要给儿子说个道理,因为你不可以用错误的手段达到你认为的正确的目的。
只跟孩子较真原则问题,不能对孩子乱发脾气,就这一条,没有多少中国家长能做到,而这才是教育里最关键的部分,也是难能可贵的童年财富。
正是因为有个这样的爸爸和刀子嘴豆腐心仍然满足孩子愿望的妈妈,儿子方一凡才成为了全剧情商最高思维最活跃的孩子。
妈妈只看到他成绩不好。但这孩子能在学校里照顾好外地初来北京的表弟,能安慰身边所有的朋友,能有各种奇思妙想。我相信他将来会是个健康阳光的成年人。这不是教育的成果吗?不是方一凡的价值吗?
我看到一个焦虑的家长这样发问:
“我不知道剧中成绩垫底的方一凡,十年后会不会还感谢他的佛系老爸?
”
这就是跟剧中宋倩一样的价值观,你现在不给孩子尽全力,不抓着孩子把成绩搞上去,将来阶级下滑了,吃父母老本吗?怎么办??
然而,教育里,只有成绩一件事吗?
就说陶虹扮演的这个手握最多资源的家长,她对孩子做了什么呢?
宋倩对孩子的控制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
她特地在房间凿出一个窗口,随时可以看到房间里的孩子在做什么。给孩子列时间表,见缝插针地给孩子加课加卷子。看得我都喘不过气。
孩子有航天梦,许愿上航天专业。而宋倩认为这不叫心愿,一定要考上名校清华啊,一定要上700分,才是关键的。喜欢不重要,分数才最重要。
母女俩出门看电影,但女儿英子已经看过这部电影却不敢告诉妈妈。妈妈发现后就火了,说这场电影浪费了孩子的学习时间,毫无意义!
女儿说,我就是想让你开心啊,让你开心不是有意义吗?在这个母亲眼里,自己开心就是一点都不重要。
女儿想玩乐高,妈妈不让,她只能跑去爸爸那里玩,宋倩抓了个现行,直接把拼好的乐高摔碎,这个名场面吓到了各路观众。这摔的是钱也是时间更是心血和热爱啊!
在宋倩和英子这对母女俩身上也看到很多中国式父母和孩子的分歧,孩子想的是喜欢和开心;父母想的是成绩和结果。
女儿会自然而然地为了自己兴趣热爱做功课、付出努力。
而家长们呢,把一切都功利化处理,还认为这才是成熟。
宋倩一开始认为女儿英子想去天文馆当志愿者演讲是不务正业,后来看到女儿的表现很受欢迎,就觉得很自豪,也觉得这件事情可以锻炼孩子的口语能力、表达能力。于是她的方法是,直接在家里弄出个私人展览馆,把孩子圈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地方做演讲。
孩子的快乐一下就被毁掉了。
宋倩随口就是“我可都是为了你啊!”“你可是妈的一切呀!”说是为了孩子好,实则是在向孩子不停地发泄和索取情感。
陶虹演绎的宋倩非常到位,在互联网上引发了最多的讨论。看到陶虹这样阐述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这是一个把亲子关系搞成恋爱关系的家长。
这位离异的单身妈妈,把生活里所有感情缺失都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这理解太到位了。有些父母总认为,爱是没有错的,爱最大,我爱你,我给你最好的,我怎么可能有问题?我是爱你的,我为你活着,你也要配合我啊。
这不是真理。爱孩子,也可能侵占孩子的自由,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压迫孩子到喘不过气来。
反过来说,英子和方一凡谁幸福?
我想英子是绝对羡慕方一凡的,他有一个能跟父母谈心、拥抱的家庭氛围。
不要说“英子将来一定比方一凡有出息”这样的话。
出息与否,每个人的评价都不同,佛系父亲方圆眼中,快乐健康就是出息。而成绩优秀的英子如果在妈妈的统治下无法喘气,到了中年老年,她也会为自己被打碎的乐高玩具而流泪心痛,如果一直被母亲管束,母女关系会终生无法修复,这是家长追求的“出息”吗?
沙溢扮演的英子爸爸,一直都是支持女儿发展业务爱好的,他的担忧没有道理吗?一个不开心到抑郁甚至可能自我伤害的孩子,是父母想要的吗?
这几年我们在网络上不断地反思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对错,可《小欢喜》一拍出来,我就知道,一切还有得讨论。
80后已成为家长,也拿出了父辈曾经的教导:“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新一代的家长如此熟练地开始说“为你好”三个字。我的朋友们告诉我,你不懂,当了家长,看着别人都幼儿园开始学英文,就怕自己快乐教育过头,放孩子去玩泥巴,将来会被孩子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