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周国平  ·  林清玄:人生最荒谬又最真实的事情 ·  3 天前  
ONE文艺生活  ·  长大真好,敢掀桌了 过年这些天啊,身 ... ·  昨天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  ·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召开 ·  2 天前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  ·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召开 ·  2 天前  
深夜书屋  ·  不愧是杰出的思想家,经典巨著醍醐灌顶! ·  3 天前  
深夜书屋  ·  教员自述,太有力量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精神内耗的自救指南——有效心理自助的100个练习》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3-31 18:57

正文

作者 | 等一片长春花海


“我的脑海里有不止一个小人,每当我遇到事情的时候,这些小人就会蹦出来,聊聊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搞得我脑子一团浆糊,心里也感到非常疲惫。”



看到这句话,你有没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相信看过龙年春晚的朋友们,都会想到相声《导演的“心事”》。这一节目以幽默诙谐的、具象化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 精神内耗 ”这一现象。(没看过的朋友们,学堂君推荐去看看哦~)



(图源网络,侵删)



精神内耗是什么?


“精神内耗”一词,近年来可谓是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特别是2022年夏天,B站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火遍全网,引发了一波针对“精神内耗”现象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然而,究竟什么是“精神内耗”呢?



“精神内耗”并非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专业名词,因此很难从文献中找到它的明确定义。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机会窥见“精神内耗”的本质。别着急,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导演的“心事”》这部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演员金霏在接到导演发来的“在吗”这条信息后,他就开始揣测不同语气的“在吗”及其背后的含义。而当导演撤回这条消息之后,他的内心又开始不停地思考各种导演的意图并不断地否决。最后,在搭档陈曦的引导下,他直接给导演打了个电话,才发现导演只是想让他帮忙买一杯咖啡,而且是群发的信息,撤回是因为已经买完了。



由此可见,“精神内耗”的个体 会对同一件事反复思考并产生很多彼此冲突、相互对立的想法 。这些纠缠、矛盾的想法会令人犹豫不决、左右为难,在不断地权衡中 消耗大量的心理资源/能量 ,就好比在多个地点中不断奔走会消耗体力一样,最终导致心理耗竭,疲惫不堪。



(图源网络,侵删)



精神内耗有哪些表现?


虽然精神内耗的核心可以被简单理解为“想得太多”,但是“精神内耗”的具体表现却不止一面。正如《精神内耗的自救指南——有效心理自助的100个练习》的封底所提出的内耗型人格自我检查一样,“精神内耗”的个体可能会:



1)一直纠结于过去的错误,无法原谅自己,总是自责、自卑;

2)不敢尝试新的事物,害怕失败、被拒绝、被批评,总是退缩、逃避;

3)过分依赖他人的认可,忽略自己的感受,总是取悦、委曲、牺牲;

4)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却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总是焦虑、压抑;

5)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总是迷茫、无助;

6)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和激情,感觉一切都没有意义,总是沮丧、消沉。

(不知道上述这些表现是不是你的“嘴替”呢?)



从以上表现可以看出,“精神内耗”者所思所想,可能是 对过去的纠结、对现状的不满,又或是对未来的迷茫。 正如一句话所说:“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演。”



但不论如何,长期的精神内耗可能如同一杯慢性毒药,使我们的反应力、注意力、记忆力逐渐下降,让我们变得吃不好、睡不好、甚至腰酸背痛,降低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效率,导致人际冲突,甚至会 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前兆



(图源网络,侵删)



怎样减轻精神内耗?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精神内耗严重影响生活,或许可以考虑一些方法把自己拉出内耗的状态。不过,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减轻精神内耗的总体原则是什么。



先回到精神内耗者典型的表现来看看——精神内耗者其实有很多自我期许和自我激励,例如他们也会想过要去勇敢地尝试新事物、要去积极地达到新目标,但实际行为往往是草草打发时间(例如,刷手机、玩游戏),而等回过神的时候心中又满是空虚,并生出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不停地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挣扎。



不知道你是否从以上描述中发现精神内耗者的问题所在呢?



没错,他们往往也可能“做的太少”。由于心理资源是有限而宝贵的,当这些资源都用于权衡内心的矛盾,他们自然就难以专注地去做更为积极、更有建设性的事情。反过来说, 如果把心理资源用于真正的行动,就可能会带来积极的结果,也有助于我们发展出合理的想法,减少胡思乱想,也就有助于减轻精神内耗。



(图源网络,侵删)



减轻精神内耗的小练习


在了解减轻精神内耗的总体原则之后,可能有人就要问了,真正的更具体的行动要怎么做呢?



别担心,《精神内耗的自救指南——有效心理自助的100个练习》一书就为精神内耗者提供了一个“工具箱”。在该书中,20个章节、100个自助练习涵盖了目标设定、情绪管理、认知重塑、行为改变等多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可用于应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困扰和挑战(如焦虑、恐惧、压力、孤独、迷茫)的一把把“钳子”和“扳手”。



(图源网络,侵删)



以下是随机掉落的一个自助练习,希望能让大家领略本书风采。



四指练习:


(1)用非惯用手的拇指按住食指指尖,把注意力集中到指尖上,认真体会手指的感觉。同时,努力回忆近期或以前去过的某个地方,确保这个地方让你感到 安全、踏实 。充分体会这种感觉,全身心投入其中。



(2)用拇指按住中指,把注意力集中到两根手指的接触点,回忆你 与某个人产生联结 的时刻——那应该是充满温情的,可能是你与对方一次自在的谈话,也可能是此刻与你身旁的人在一起。充分体会这种感觉,全身心投入其中。



(3)用拇指按压无名指,同时回想你做过的某件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也许是沉浸在业余爱好之中,或者尽情享受、放松身体等。仔细回忆当时那种 快乐或舒适 的感觉,全身心投入其中。



(4)用拇指按住小指,把注意力集中到两根手指的接触点,回忆你取得成功的某个时刻。感受那种满足感、自豪感,充分体会 自我价值实现 的感觉。



通过重复上面的练习,积极的回忆和情绪就会与不同的手指联系起来。



每当我们陷入精神内耗,我们就可以动动手指,激活我们储存好的这些积极回忆和情绪,这样就可以像阳光一样驱散我们体验到的消极想法和情绪了!



(图源网络,侵删)



愿我们都能从这本小巧的“工具箱”中找到一两件趁手的“钳子”和“扳手”,修补我们内心的失衡状态,不让精神内耗偷走我们的人生,拥抱幸福感和自由感~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本书作者萨沙·巴希姆是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师,凭借丰富经验和最新心理学研究,提炼简单易行的心理自助技巧。



本书以轻松幽默的语言,介绍了100个有效的心理自助方法,帮助读者应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扰和挑战。当学堂君翻开本书的时候,也立刻就被有趣的章节(如“真的有人爱吃野茴香吗”、“跳出盒子,站上桌子”)名称,和简单却不失可爱的插图吸引了。此外,穿插在行文中的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和隐喻,让读者易于理解复杂抽象的心理学知识;那些具体步骤和实例说明,也有助于读者轻松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





赠书活动

你有什么应对精神内耗的小tips吗?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截至 2024年4月3日(周三)中午12:00 ,大学堂编辑部会在 留言点赞数最高的前8条评论 中,选出最棒的 3条评论 ,每位评论者可以获赠由中信出版公司提供的《精神内耗的自救指南——有效心理自助的100个练习》一书。



作者 | 等一片长春花海

编辑 | 硬糖酸梅🍬

美编 | N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