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市政府印发的《厦门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炉。
这意味着,厦门市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将全力争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张新的“城市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州古厝〉序》指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
此次厦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为厦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有助于提升城市精神与内涵,打造高素质高颜值之城。
图为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鼓浪屿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厦门将如何行动?
市资源规划局、市文旅局牵头落实,摸清全市文化遗产家底、推动历史风貌建筑修缮与活化利用、强化文物保护能力……通过种种举措,全力推动申报工作开展,促使厦门传承历史文脉、提升文化品位,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焕发高素质、高颜值的城市风采。
厦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晋,厦门岛建城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1912年建县,1935年正式成立厦门市。厦门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历史文化遗存类型丰富、风貌独特,历史空间格局完整、遗存真实。历代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千百年来留下了大量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
因此
申请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要做的是
“摸清家底”
根据《方案》,此次申报工作中,各区将设立或完善名城保护机构,全面梳理和收集厦门历史沿革、地方历史与文化遗产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文史资料,不仅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历史街巷、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环境要素——如古塔、古井、牌坊、戏台、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等。
家底梳理,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风貌建筑、红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人轶事、厦台关系、保护规划、宣传工作、法律法规等。
同时,
将对全市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
对文物进行建档、挂牌、保护、修缮,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得到分类保护,全面强化文物保护能力;将对历史风貌建筑开展普查、认定、建档和挂牌等工作,
做到每幢历史风貌建筑都有“身份证”。
近代历史的波折起伏
在厦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记
在“老厦门”坐落的厦港、鹭江片区,走街串巷,随处都能遇见颇具风情的历史风貌建筑、历史街巷空间。
这些历史遗存形成了具有历史特色的城市肌理、自然有机的道路格局、优美风情的街区环境,与多样的建筑风格和园林景观的物质遗存,共同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闽南地方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在社会生活、建筑园林设计及建造、艺术风格、现代技术方面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是全球化早期阶段人类价值观在东亚和东南亚沿海地区交流、互鉴、融合的集中体现。
通过此次申报,有关部门将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进一步规划策划。
厦鼓风光
在申报期间,市资源规划局将加快编制完成《厦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不同的历史文化街区相应规划都将被量身定制,其中包括厦门市民熟知的鼓浪屿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和集美学村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厦港和同安老城历史风貌区等。
文物保护
是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要素之一
据悉,目前厦门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共1745处,登记汇总、专家甄别定级可移动文物
共32442件
,全市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不可移动文物
共209处(共261个点)
。
近年来,厦门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在厦门市翔安开发区、第二西通道建设、火车站南站改造、地铁建设等许多重大建设工程中,积极做好施工线路文物勘探,抢救保护了一批珍贵文物;还曾于2016年配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厦门沿海水下文物调查,并积极发动祖籍厦门的华人华侨、海峡两岸厦门宗亲和信徒等投入到文物保护中。
除保护外,有关部门还将加强对已公布的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建筑的修缮整治——
根据《方案》,有关部门将在申报期间,重点推进鼓浪屿、中山路和集美学村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整治,或将恢复部分重点历史街巷的原有铺装。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历史风貌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或将得到进一步活化利用。
事实上,在活化利用历史风貌建筑方面,鼓浪屿就是一个行动范本。
鼓浪屿有931栋历史风貌建筑、154栋为文物保护单位,自实施“全岛博物馆”计划以来,已建成十个主题展馆,充分展示了鼓浪屿教育、医疗、社区建设、音乐、人文等各方面的成就和价值,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推进文旅融合;鼓浪屿还出台“以奖代补”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历史建筑开设各类历史文化展馆,丰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方式。除历史风貌建筑外,《方案》还要求有关单位依托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建立和完善一批非物质文化传习中心,实现活态传承与系统性保护。
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并举
将促使历史风貌建筑、历史文化街区
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基础上
焕发新风采
根据《方案》,厦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将“三步走”“分五路”。
“三步走”是指申报工作分为启动申报、保护修缮、迎检考核三个阶段,厦门将于今年6月交上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答卷”,接受国家相关部门考核。
申报工作十分庞杂,为推动申报工作高效开展,我市已成立由市领导亲自挂帅的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置了五个责任工作组:文本编纂组、规划编制组、文物保护组、修缮整治组、宣传信息组,并明确了相关牵头单位。这五个工作组将“分五路”,各尽其职,共同推进厦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申报期间,领导小组还将定时邀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专家来厦评审。
通过这次申报,厦门将进一步完善历史建筑、文物、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规划,构建我市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同时,通过重新修缮、利用一批历史风貌建筑,摸索形成具有厦门地方特色的历史遗产活化利用的政策或机制。
这对于切实保护厦门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文化提升、延续历史文脉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也有助于引领厦门的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增长;还有助于提升厦门市民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与责任,提高厦门的文化自信、文化魅力,进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其实,厦门的历史古迹也有不少。下面,小编就带您走一趟吧↓↓↓
于思明区梧村金榜山北面山腰。
陈黯,字希孺,号昌晦,生卒年约为805-876年,系晚唐时期厦门的知名文人。
陈黯父早逝,事母甚孝,直至四十岁后,方离家赴京应试,并游历中原和吴楚等地。
一生共十八次应试,因屡举不第,遂自号“场老”。
晚年曾在陕西终南山隐居数年。
唐乾符元年(874年)春,因子孙婚嫁事,陈黯回到厦门。
时其年已近七旬,事毕,遂入金榜山隐居,读书垂钓,聊度余生。
金榜山因此又称场老山。
陈黯曾在金榜山顶建造迎仙阁。
迎仙阁现已毁,仅存其读书的石室。
在厦门万石岩风景区,万石岩水库西侧。
万石岩下,有一“象鼻峰”,在象鼻峰下有一块“锁云”石。
《厦门志》云:
“沿涧上行至一石门,镌‘锁云’二字,即郑成功刺郑联处也。
”
郑联,厦门高浦人,郑成功宗兄,清兵南下之际,拥护浙江鲁王监国,1647年南明政权赐封为定远伯及定远侯,蹯踞厦门,驻兵于万石岩、中岩一带。
那时,郑联拥兵跋扈,横征暴敛,弄得厦门百姓怨声载道。
厦门万石植物园内的樵溪,源现狮山,由东北向西南汇入万石岩水库内,樵溪桥即横跨于紫云岩前樵溪上。
因桥旁保留着“南明”时期摩崖石刻而具有文物价值。
石桥以花岗岩石砌造,呈西南-东北走向,长14米,宽1.5米,为单墩双孔石梁桥。
东南岸桥边岩石上有南明永历七年(1653)岱州余宏所题“樵溪桥”石刻。
过了石桥顺着樵溪向山间走去,步行不足百米,悠然间可见溪流上有一巨石覆盖叠涩而成的天然石洞,这就到了人们所说的“琴洞”。
相传琴洞旁山麓为明末清初郑成功屯兵厦门时的读书处—高读岩。
虎溪岩,一名玉屏山,为本岛传统赏月胜地,其山间峭壁嶙峋,相传山间一洞,古为虎穴,洞中一股清泉,喷流成溪,遂称“虎溪”,日久衍成山名。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名士林懋时爱石成癖,至此开拓山岩,凿石室曰“棱层洞”,并供奉虎神。
虎溪岩所在玉屏山旧时建有玉屏寺,山体另一侧相距不足百米即为白鹿洞,因此这一带成为历代文人名士登临游赏之地,留下诸多题咏和记事摩崖石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五通渡头是厦门现存为数不多的几座古渡头之一,自古以来是厦门岛东北部的交通要津和海防汛地。
五通地名因此地旧祀五通神而得名。
相传800年前元兵南侵时,南宋幼帝赵昺与丞相张世杰、陆秀夫南逃,经同安渡海从五通渡头登岸,然后取道东渡、嵩屿进入漳州,并由此在当地留下了“圣迹”、“圣泉”、“金带水”等民间传说。
同安孔庙位于同安大同镇南门街东侧。
五代(907-960)同安邑令陈洪济始建于登龙坊,南宋绍兴十年(1140)邑士陈彦千等迁建于今址;
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增建经史阁、教思堂、苏公祠及时性志道等四斋。
元至正十四年(1354)毁。
明正统九年(1444)修复。
明天顺五年(1461),建“兴贤育才”坊,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成林希元祠堂。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县吴镛重建大成殿、戟门等。
水操台遗址位于思明区鼓浪屿日光岩上。
日光岩最高处海拔93米,周围巨石兀立,古树成荫。
明末清初,郑成功以厦门为抗清复台基地,修城筑寨、演武练兵,在此指挥操练水师,后人相沿称之谓水操台。
龙头山寨遗址位于思明区鼓浪屿日光岩上。
清顺治四年(1647),郑成功辟厦门为抗清复台基地,龙头山(即日光岩)系其建寨屯防址之一。
龙头山寨为郑氏在厦门最早的屯兵营寨,遗址内保存有蔡元培、蔡廷锴等许多名人题咏郑氏业绩的诗刻。
南普陀寺为唐代移居该岛的陈氏族人创建,当时也是利用山洞修成的“一片瓦”式建筑。
后来逐渐发展,五代时,称泗洲院,宋初叫无尽岩,后改名普照寺、普照院,元代至正年被毁,明洪武时重建,明末又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即公元1684年,由统一台湾的施琅将军重建。
大悲殿原为砖木结构,1928年因香火过盛被烧毁,1930年由住持太虚法师重建。
1962年进行大翻建,主体改为钢筋水泥,保持斗拱堆叠的藻井装饰。
南普陀寺原为“临济宗”一派世袭主持,1924年起,该为十方丛林选贤制,选拨贤者为方丈,南普陀遂繁盛不衰。
陈嘉庚创办的校园建筑群分为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两片。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陈嘉庚怀抱“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爱国信念,于1912年回到家乡开始其兴学报国艰难历程。
1913年,陈嘉庚在集美大社填塘造地,建起第一批校舍,创办了集美小学。
从1916年至1927年十余年间,陈嘉庚在集美和厦门岛又相继创办了集美女子小学、集美师范、集美中学、集美幼稚园、集美水产科、集美商科、厦门大学、集美女子师范、集美农林部、集美国学专门部、集美幼稚师范、集美乡村师范等校,至1933年陈嘉庚兴学20周年时,共完成各类校舍建筑及其它配套设施近60座。
上面小编举的例子,其实只是厦门众多历史古迹的很小一部分,您也不妨戳下方“
写评论
”,写下您心目中最能代表厦门历史的古迹、名胜或是文物吧!
内容来源:厦门日报、海西晨报、厦门政府网
大厦门售楼处
爆料/投稿/咨询/合作可联系小编微信
|18650006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