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电商参考
电商经理人的决策参考,聚焦卖家与卖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联想Filez协同办公  ·  Filez AI知识库 + ... ·  2 天前  
青海公安  ·  青海着力提升队伍应急救护能力 ·  2 天前  
数据法盟  ·  阿里,开启大规模招聘! ·  3 天前  
数据法盟  ·  阿里,开启大规模招聘! ·  3 天前  
地刊速览  ·  Nature综述:北极碳循环, ... ·  3 天前  
地刊速览  ·  Nature综述:北极碳循环,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电商参考

一夜之间,格力突然改名,董明珠彻底不装了!

电商参考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5-02-19 17:38

正文

图片

作者 | 陈泽

报道 | 电商参考


抓着格力的手再度握紧,“铁娘子”董明珠彻底不装了!


还记得2025年1月,一则“董明珠被停职审查”的传言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尽管格力电器官方迅速发文辟谣,但格力当日的股价仍受到不小的影响,一度下跌超过3%。


这场虚惊的背后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 格力电器与董明珠的个人IP已深度绑定,甚至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步。


而就在一个月后,这一国民家电品牌再起波澜——格力又一次因为董明珠被送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前不久,名为“董明珠健康家”的话题冲上热搜,一夜之间,格力线下专卖店集体“失去姓名”,原有的门头招牌被撤下后,换上了醒目的六个大字:董明珠健康家。


在网传的线下门店照片引起关注不久,“四川格力电器”公众号便紧随其后发文认证,宣布格力已正式发布“董明珠健康家”。


IMG_256

图源:四川格力电器


从四川、山东到海南、重庆,红底白字的“董明珠健康家”成为街头新景,不仅如此,部分格力线上直播间也已经完成更名。


26e1f5f61ee786528ac25d66f1b2c604

图源:抖音


据九派新闻报道,有已完成更名的格力商铺工作人员表示,全国的格力专卖店都要改成格力董明珠健康家,但“只是门头换掉了而已,性质是没有变的,都是格力的。”


据该工作人员透露,改名的举措是总部统一的,因为如今的董明珠个人知名度非常高,以董明珠“冠名”格力专卖店,会显得“更亲民一点”。



然而,对于格力此番阵势浩大的改名,网友的评价却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不少支持者认为,董明珠是格力的“金字招牌”,将格力专卖店集体改名,能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毕竟“董大姐敢说敢做,格力质量有保障!”


反对者则嘲讽:“本是格力的董明珠,现在变成董明珠的格力”;更有投资者痛心疾呼:“格力品牌价值被稀释,这是拿公司未来赌个人名气!”


事实上,回顾格力的过往就能发现,这并不是格力第一次因为董明珠强化个人IP而陷入争议。


从2015年格力手机开机画面强制植入董明珠头像,到2024年“玫瑰空调”因“土味审美”遭全网群嘲,董明珠始终在深化个人IP与格力品牌之间的关系,而此次更名,无疑将这种绑定推向了极致。


在电商参考看来,本次格力专卖店改名背后的折射出了两大问题: 董明珠的IP焦虑与格力电器的转型困局。


董明珠或许是中国家电行业最“出圈”的企业家。


从与雷军的十亿赌约,到亲自直播带货百亿元拉动格力业绩,再到与前“接班人”孟羽童的纠葛,她的每一次动作都精准踩中流量密码。


此次更名,亦是其“网红企业家”策略的延续——用争议性话题撬动传播,用个人信誉为产品背书。


但问题在于,过度绑定个人,相当于将企业命运系于一人之身。更何况,董明珠已年过七旬,退休问题悬而未决。一旦她离任,“董明珠健康家”的品牌认同恐面临断层风险。


图源:网友评论


值得注意的是,格力电器202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去年上半年,空调收入占总营收比重仍高达78.14%,而格力生活电器业务收入仅占2.41%。


尽管董明珠多次宣称要“去空调化”,但智能家居、新能源等新业务收效甚微。


在电商参考看来,更名“健康家”,实则是格力向全屋智能转型的又一次尝试——通过“健康”概念差异化竞争,并借董明珠IP加速市场认知。


但电商参考必须强调的是,无论是“健康家”还是“智能生态”,若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概念包装终将沦为空中楼阁。


若门店改造仅停留在门头更名,而非技术突破与体验革新,消费者很难为“董明珠”三个字买单。


反观海尔、美的,其智能家居布局均以开放生态、技术协同为核心,而非依赖个人IP的流量加持。



由此一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品牌通过个人IP收割流量红利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董明珠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悖论:在短视频与直播时代,企业家个人IP能快速制造话题,但过度消费个人形象可能反噬品牌价值。


对比小米,雷军虽也是核心IP,但品牌始终以“小米”为主体,通过社交媒体互动、发布会演讲等方式赋能,而非直接取代公司名称。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小米之家改名“雷军妙妙屋”,米粉估计很难答应。


不少网友表示:“企业品牌应超越个人生命周期,过度绑定可能削弱长期竞争力。”


当“格力”逐渐被“董明珠”覆盖,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逻辑也可能从“信任品牌”滑向“信任个人”,这对企业根基无疑是巨大隐患。


董明珠的“冠名”实验,本质上是一场传统制造巨头在流量时代的艰难突围。


短期来看,争议性更名确实为格力赢得了关注度;但长期而言,这种策略可能让企业陷入“去董明珠化”的被动境地。


对行业而言,格力案例的警示意义大于模仿价值:个人IP可以是品牌升级的“催化剂”,但绝非“救命稻草”。


真正的品牌生命力,永远来自技术创新、用户价值与组织韧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