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KPI的事情。
原本KPI应该是组织管理的工具,用于为上下级之间建立共识,但实际上,根据我的观察,基本没有发现过这玩意发挥过什么正面作用。
最大的问题是,绝大多数绩效都是垂直逐级拆解,并没有上下的对齐。同一个目标,拆解到底层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大多数人也只能机械性的完成目标,并出现了“雨天洒水车为了完成洒水次数的KPI也要出去洒水”的奇怪现象。
其次,KPI在拆解的时候很少考虑同级部门的配合,配合上一条,就会出现“我觉得你说的很对,但是跟我没关系”这种调调,基层甚至是中层想要做事全得靠刷脸(而不是流程或者制度),侧面又进一步加剧了刷脸混子的现象。
第三,很多绩效指标的观测数据并不合理,绝大多数目标和指标之间只是具有相关性,而不存在充要关系,导致“分解目标”这件最复杂的事情被简单的数据指标拆解掩盖了。同时绝大多数的绩效指标又都是短期指标,这也催生了“冲KPI”这个奇怪的名词。
有很多KPI的变种,比如上下左右同时拆解的KPI,又或者前些年被吹的神乎其神的OKR,都会有各自的bad case。
问题的核心不是用什么工具,而是在于用工具的人:不管哪种工具都没法一劳永逸的解决公司里的混子这个究极问题,它们隐蔽、数量繁多还具有传播性,一旦工具体系里开始出现混子,基本就意味着这套体系将要失效了。
随着混子的繁殖,很可能不知道哪一天开始,会议的主题就不再是“怎么解决用户的问题”,而是堂而皇之的讨论“老板下周就要看到数据”了。
从这一点来看,想要拍现实版的职场剧,不如直接用生化危机的剧本。
原本KPI应该是组织管理的工具,用于为上下级之间建立共识,但实际上,根据我的观察,基本没有发现过这玩意发挥过什么正面作用。
最大的问题是,绝大多数绩效都是垂直逐级拆解,并没有上下的对齐。同一个目标,拆解到底层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大多数人也只能机械性的完成目标,并出现了“雨天洒水车为了完成洒水次数的KPI也要出去洒水”的奇怪现象。
其次,KPI在拆解的时候很少考虑同级部门的配合,配合上一条,就会出现“我觉得你说的很对,但是跟我没关系”这种调调,基层甚至是中层想要做事全得靠刷脸(而不是流程或者制度),侧面又进一步加剧了刷脸混子的现象。
第三,很多绩效指标的观测数据并不合理,绝大多数目标和指标之间只是具有相关性,而不存在充要关系,导致“分解目标”这件最复杂的事情被简单的数据指标拆解掩盖了。同时绝大多数的绩效指标又都是短期指标,这也催生了“冲KPI”这个奇怪的名词。
有很多KPI的变种,比如上下左右同时拆解的KPI,又或者前些年被吹的神乎其神的OKR,都会有各自的bad case。
问题的核心不是用什么工具,而是在于用工具的人:不管哪种工具都没法一劳永逸的解决公司里的混子这个究极问题,它们隐蔽、数量繁多还具有传播性,一旦工具体系里开始出现混子,基本就意味着这套体系将要失效了。
随着混子的繁殖,很可能不知道哪一天开始,会议的主题就不再是“怎么解决用户的问题”,而是堂而皇之的讨论“老板下周就要看到数据”了。
从这一点来看,想要拍现实版的职场剧,不如直接用生化危机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