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给大家带来咖啡书籍的读后分享了,说来也是惭愧,利用业余碎片时间读书,所以显得读书时间有点短。
最近一大阵子一直都在读一本名为《咖啡全书》的经典咖啡书籍,这本书犹如一本“辞海”一般,硬壳封面的全彩色,显得大气而又富含硬核知识量,让我读的也是津津有味啊。
虽然这本书真的太厚了,
但读起来还是让人感受到很多冷门知识都get了,是本咖啡知识库吧。
在我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心中预设的是这本书大体讲述的就还是过往看过的其他同类型书籍所讲述的咖啡历史、咖啡产区、咖啡处理法等等老生常谈的内容。
结果当我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
才发现它才是真正在讲述“咖啡本咖”,告诉你咖啡为何物的书籍啊。
当然了,也比我预想的阅读起来晦涩一些,但却是让你可以上瘾的。算是超级深度解读关于精品咖啡的一切,是的没错,一切!
什么叫“刨根问底”式的解读?
让我真的羞愧,原来过往我所了解到的咖啡,还是太皮毛了呢。
从历史到现实,从种植到风土,从发酵到烘焙,从萃取到杯测,
你会感受到自己的杯中物,原来是饱含了如此深厚的历史沉淀,也包括了许许多多人文情怀注入其中,让我更加深深爱上咖啡。
这本书的目录也很简洁,
主体部分分为品味、调配、认识、了解、追寻、信仰、遗忘、捍卫、种植、加工、烘焙等。
单纯看着几个词,也许你会多信仰、遗忘这类有点疑惑,咖啡和信仰有什么关系?我们又要遗忘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就开启了这场让人觉得十分酣畅的阅读之旅了。
由于书中不时会穿插很多高清大彩图,让你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咖啡原产地和咖啡这种古老作物所带出的神秘力量,让人可以穿越时空界限,去抵达书中所传递的岁月年代。
你可以感受在历史的长河里,咖啡的种种经历是多么的不易,才得以让我们可以持续保留下来这份难得的美味。
在书的前面两个章节品味和调配的部分,
主要讲的是咖啡的风味和如何冲泡一杯咖啡。
咖啡是全球人民最常喝的饮料之一,有五分之一的地球人都是咖啡饮用者,这一庞大的数字倒是惊叹到我了。
在讲述品味的时候,是从整体品质为切入点,追本溯源去传递知识与经验。
甚至从植物学和历史角度,来讲述调配与品尝,试图呈现一个发展阶段的全貌。
当然也会从人性角度出发,立意着眼于品尝咖啡要真正成为一种赏心乐事,那是一种体验,
需要我们先感性建立立意,再理性原因分析,知晓是因为我们的味蕾分布,才感受到不同的风味,
器具的差异也会带来不同风味的心理感受。
在这里我还特别了解到,电磁干扰对生物影响,这在过往很多咖啡书籍里讲述品鉴的部分是并未提及的,所谓“电的味道”,这个部分好奇的小伙伴可以多研究研究。
在冲泡章节里核心是分享一些常见的冲煮技法和器具,
当然也包括一些冷门的部分,不过细节的逻辑顺序会觉得有些奇怪。
只能说这个部分算是对已经掌握不少冲煮器具和技法的小伙伴还会比较容易掌握,如果还不太了解和熟悉冲泡类型的话,可能看这个章节会觉得有点知识分散,但整体内容还是比较全面的,核心的也都点到了。
接下来认识和了解咖啡,我觉得是还蛮高光的章节,在这里的讲述的角度很特别,是更偏向从生物层面认知,还会在书中每个章节末段都加入了人物访谈,让我们了解咖啡的历史,串联一个时间线,让我们更有整体的认知
。
这里我个人觉得特别感慨的部分,是在每个章节的开篇都会引入一段转述来表达这个章节的一种核心基调,在认识章节的开篇有这样一段话:
「俄狄浦斯让人惊叹的地方在于,他活在两个世界里:
一个是瞎了眼的先知的世界,另一个是看得见的瞎子的世界。
第一个被一个死人封印在看得见的世界里,另一个则被觉醒雪藏在看不见的世界里。
」
哇塞,这段话初读有点拗口,再读略知端倪,三读豁然开朗。
投射一下,这两个世界,也许我们都在切换中度过吧。
所以用在认识咖啡这个章节开头,不得不说,让人还蛮引发沉思的。
当然现在回看也算是为了开启后面的信仰和遗忘的篇章做立意的铺垫吧。
在认识和了解咖啡的篇章读完,你会很感慨。
因为当我们知道这些咖啡树种经历了这么多的前世今生,
你才知道咖啡作为一种植物,它的栽培、气候、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这本书还在每个篇章中间都会有内容主线和辅线,辅线是加入一些小知识tips,但我个人是会觉得有点打扰自己的阅读节奏,因为翻下一页也许跟着的就变成一个独立的tip,有时我会先忽视tip,先看完主线内容,再回看。
所以整体内容结构排布还是可以优化一下。
在追寻的篇章,说的是咖啡种植的传播。
看完我觉得,这就像传递火炬圣火一般传递咖啡树苗,在很多地方让咖啡开枝散叶,在传播之路上也伴随殖民文化时期的历史形态,所以这一段依然属于以历史为维度来探究咖啡史的发展历程。
“信仰”章节这个部分主要说的是一些所谓的“咖啡传说”,因为在咖啡的发展历程中是离不开宗教文化的,这里也讲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咖啡占卜,还有趣的体积了咖啡与“性趣”的关系(也是历史上的小故事吧),好冷门的知识点……
任何一部咖啡书籍,都离不开去伪存真的章节。
我觉得“遗忘”章节就是一个弄清真相的部分,
当中讲述了一些咖啡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说法,
而这些说法有些是有失偏颇,有些是根本胡说八道,总之大家可以看看,例如总也离不开讨论的蓝山咖啡真的就好喝吗?
意大利根本喝不到好喝的咖啡,法国咖啡很难喝吗?等等吧。解释一些在咖啡世界里的“FAQ”,内容也有引经据典,但也还是有一些主观内容和评判,所以建议这个不分的内容大家作为了解即可,算是丰富信息来源。
“捍卫”章节的内容略显枯燥,大体总结下来就是呼吁大家要坚持做正确的事。
作者很多次在书中介绍关于“生物动力农法”种植咖啡,
这个部分我过往在做豆子测评和庄园介绍的时候,也有和大家聊到过的,也是属于庄园科学管理方法之一,行之有效。
同时还讲到咖啡贸易,自然离不开公平贸易和各种为溢价而生的“咖啡标签”认证,
但在描述中似乎与我们所理解的情况有差异,咖啡农也并非真正能在这些里面吃到红利。
再随后的种植、采收、加工和烘焙的章节,就属于距离我们比较近了,所以这里的基础知识基本上大家都是了解的。
但不同于其他书籍的部分,是《咖啡全书》会将很多细节呈现出来,而且信息内容会更前沿并跟上了现而今热议的话题。
例如在种植章节里,作者侧重提到“风土”的概念,咖啡是一种高海拔、朝东的、火山植物,同时也输出了一些科学种植的理念,坚持要将咖啡种植看成一整个生命机体。
采收和加工的部分,我们可以感受到种植者真心是与时间赛跑啊,
采收选择影响到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
而加工,侧重发酵的介绍,这是一种复杂的生化现象,包括温度的控制、水质作为基础条件的PH值等等,都对发酵结果产生影响,同时通过简易的线性图示来帮助你理解不同处理法之间的差异。
烘焙的章节讲述了烘焙就好比咖啡豆内部一场“大爆炸”,介绍烘焙法则以及注意事项。
我很喜欢这句话:
一名优秀的烘豆师,是有手艺、有品位、有见地的。
没错啦,我们可以喝到各种美味,少不了烘豆师背后默默地付出。
整体关于《咖啡全书》来讲,我觉得可以作为有一些基础认知的爱好者们作为进阶读物,整体内容是其他同类型书籍都不具备的,其内容呈现更多细节和更全面,让你可以填补超多知识空白,读完以后,也许你会觉得自己手里的咖啡变得更加美味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