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桐乡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副庭长胡立恒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经历,包括她的职业梦想、修炼内功、善于借力解决纠纷等方面。同时,文章也强调了她对法官工作的热爱和坚守初心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胡立恒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经历
胡立恒进入法院工作已有十三年,从书记员到审判员,始终秉持着赤子之心,用心用情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坚韧执着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关键观点2: 胡立恒的职业梦想
胡立恒的初始印象来源于《西窗法语》,对法律和法官产生了浓厚兴趣,梦想成为一名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官,在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学。
关键观点3: 胡立恒脚踏实地修炼内功
胡立恒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逐渐熟练掌握了做好一名书记员的各项技能。她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形成了自己的审判思路和调解方法。
关键观点4: 胡立恒善于借力解决纠纷
胡立恒认识到法官的工作需要找到法理情之间的平衡点,她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纠纷调处的经验,最大的感悟是要学会借力,尽最大可能做到案结事了。
关键观点5: 胡立恒对工作的热爱和坚守初心的重要性
胡立恒表示能够从事自己热爱且擅长的工作已是莫大幸福,未来会继续坚守初心和使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温暖人心的公平正义。
正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进入乙巳蛇年。过去的一年,全体嘉法人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点亮法治之光、弘扬新风正气,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奋斗者的卓而不凡。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嘉兴中院公众号推出“新春展风采”特辑,一起聆听嘉法人乘风破浪、奋楫笃行的故事。
胡立恒,1986年出生,民盟盟员,2012年进入法院工作,现为桐乡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副庭长。曾荣立全市法院个人三等功,获评全市法院办案能手、桐乡市优秀公务员等。
务实、担当,是同事给她的标签;真诚、可靠,是群众对她的评价。今年,是胡立恒进入法院的第十三个年头。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到审判员,司法路漫漫,她始终秉持着赤子之心,用心用情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坚韧执着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在追寻法治之光的路上笃定前行。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日历上写写划划,走近一些才发现,她正在做月度审判计划。胡立恒长得纤瘦文静,但在寥寥数语的交流中,让人很容易发现她谦逊低调的个性中透射出一股正气和刚强。
谈及为何选择法官这个职业,胡立恒笑得有些腼腆,她说:“对法官的初始印象来源于《西窗法语》,它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让我对法律和法官产生了浓厚兴趣,梦想的种子那一刻便在心里种下了。”
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她的法官梦越发清晰,因而在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学。而后四年的法律知识学习让她的职业初心更加坚定,“我学法律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官,从未想过其他选择”。
走出校门后,她如愿进入法院工作,面对“近在咫尺”的审判台,心中充满了向往与期待,期冀有朝一日能够和前辈们一样头顶国徽,身着法袍,定分止争,辨法析理。到岗后,胡立恒从最简单、最基本的送达、庭审记录、整理卷宗、归档等工作做起,逐渐熟练掌握了做好一名书记员的各项技能。2013年,她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开始办理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案件。
从成为法官的那一刻起,胡立恒就暗暗告诫自己:维护法律权威,捍卫公平正义,就是办好每一起案子,既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初办劳动争议案件时,各种劳资纠纷复杂、激烈,她深知自己实践经验缺乏,时刻提醒自己要更加努力,练好“内功”。她按照时间顺序将常用法律、司法解释、上级法院指导意见、典型案例等进行全面梳理,并结合审判中的具体情况进行举一反三。实践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工,这种在现在看来稍显“笨拙”的方法,对于当时的胡立恒却是最有效的。
从事审判工作多年,胡立恒办理了不少疑难复杂案件,其中一起医疗服务合同纠纷让她至今都印象深刻。面对情绪激动的原告、晦涩难懂的医疗专业术语,她意识到只有搞懂这些专用名词,才能厘清案件事实,才能让当事双方胜败皆服。她仔细翻看鉴定报告,查阅专业书籍、请教专业人士,并就当事人提出的疑虑进行逐项释明。案件判决后,当事双方对结果均表示认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靠着这一股韧劲,胡立恒完成了从“小白”到“能手”的蜕变,工作以来,她办理的各类案件均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基层法院的案件往往标的额不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要处理好却也并非易事,很多当事人都是为了争“一口气”,如何找准法理情之间的平衡点,让矛盾双方胜败皆服、胜败皆明,考验着法官的智慧。
在日复一日的司法实践中,胡立恒清醒地认识到法官的工作远不止依法裁判时的果断犀利,更有对“家长里短”的巧断妙解;远不止回应群众诉求时的标准规范,更有对急难愁盼的换位思考。
在派出法庭的这四年里,她渐渐总结出了一些纠纷调处的经验,最大的感悟是要学会借力。基层是“熟人社会”,矛盾纠纷处理当以“疏导”为主线,因案制宜,灵活用好近亲属、诉讼代理人、人民调解员、基层组织等各类调解资源,尽最大可能做到案结事了。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023年4月,年逾六旬的汤老太在回家途中,看到未成年人朱某连人带自行车摔倒在田里,浑身是血。她立即出手相救,但在帮朱某搬自行车时,不慎跌落田边沟渠,脚踝被压成粉碎性骨折,经鉴定构成十级伤残,产生各项损失共15万元。汤老太诉至法院要求朱某及其父母赔偿全部损失。朱某父母则认为汤老太伤势不严重,赔偿金额过高。
为了不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也尽可能减轻被救者的经济负担。胡立恒多次组织双方耐心沟通,并邀请近亲属、村委工作人员等参与联合调解,释明法理、讲明情理,并建议双方换位思考,最终朱某父母自愿补偿汤老太6万余元,并于当天履行了付款义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她一直坚信,一个法官只有经过无数案件的磨炼,才能拥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只有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件小案,才能让司法成为人民群众的坚强后盾。当前人民法院工作面临的压力之大、挑战之多、责任之重前所未有。但越是任重道远,越要坚守初心。涉及群众利益,标的额再小也是关键“小案”,都要用心用情去办好。面对困难挑战,要坚持“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思维,不预设困难,不急于求成。一名法官,只有做得正,才会心中无愧;只有行得端,才会胸怀坦荡;只有判得公,才能让群众信服。她说,此生能够从事自己热爱且擅长的工作,已是莫大幸福。未来征途漫漫,她誓将坚守初心和使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温暖人心的公平正义,继续在法治的苍穹下闪耀光芒。
供稿丨桐乡法院
编辑丨汪思聪
责编丨沈羽石